首页 > 生活百科 > 世界之最 > 儒家文化,儒家文化以什么为核心,儒家文化手抄报,儒家文化的思想

儒家文化,儒家文化以什么为核心,儒家文化手抄报,儒家文化的思想

时间:2018-09-03   来源:世界之最   点击:

【www.gbppp.com--世界之最】

儒家文化,儒家文化以什么为核心,儒家文化手抄报,儒家文化的思想 第一篇_儒家思想的核心精髓及现实意义

儒家思想的核心精髓及现实意义

儒家思想,也称为儒教或儒学,是以"仁为核心"和"人贵"的思想体系, 是中国最为重要的传统文化,儒家思想的精髓是:

“仁”、“义”、“礼”、“智”、“信”,反对“过”与“不及”,崇尚“中庸”,崇尚和谐。儒家思想对中国,东亚乃至全世界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我们发现儒家思想的很多理念不仅没有过时,反而还在不断地为人们提供智慧和启迪。

1988年,诺贝尔奖金得主聚会巴黎,会后发表的宣言指出:人类如果要在二十一世纪继续生存下去,必须回头二千五百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

很多中外企业家从儒学中得到了启迪。日本企业普遍推行儒家思想与西方经营理念相结合的企业文化。日本著名企业家涩泽荣一在其《论语加算盘》一书中总结自己的成功经验就是既讲精打细算赚钱之术,也讲儒家的忠恕之道。

中国政府在对内倡导“以人为本”的工作作风的同时,近年来明确提出用“和而不同”的思想对待世界多元文化。提出建设和谐社会的理念就是来自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被国际社会广泛接纳为“多元现代性”的一个重要思潮。在全球化的竞争中,不但能发挥促进“现代化”的作用,甚至还能纠偏“现代化”所衍生出来的种种弊端。

在当今唯利是图的商业社会中,物质报酬似乎成为了人人追求及衡量成功的唯一指标,这导致许多企业及企业的高层,在成功赚到钱后,却陷入精神空虚和人生目标匮乏的状态。而儒家追求人际关系整体和谐的价值观,能让人们在追求财富之余,兼顾到身、心、灵三方面的平衡,这是维持自我、家庭和社会关系和谐发展及融洽互动的基础之一。

儒家文化,儒家文化以什么为核心,儒家文化手抄报,儒家文化的思想 第二篇_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什么2014.09.21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什么?

儒家思想的核心: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

仁:爱人。孔子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它是孔子社会政治、伦理道德的最高理想和标准,也反映他的哲学观点,对后世影响亦甚深远。

义:原指"宜",即行为适合于"礼"。孔子以"义"作为评判人们的思想、行为的道德原则。 礼:孔子及儒家的政治与伦理范畴。

智:同"知",孔子的认识论和伦理学的基本范畴。指知道、了解、见解、知识、聪明、智慧等。

信:指待人处事的诚实不欺,言行一致的态度。

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包含有宽恕、容人之意。

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孔子认为忠乃表现于与人交往中的忠诚老实。

孝:孔子认为孝悌是仁的基础,孝不仅限于对父母的赡养,而应着重对父母和长辈的尊重,认为如缺乏孝敬之心,赡养父母也就视同于饲养犬,乃大逆不孝。

悌:指对兄长的敬爱之情。孔子非常重视悌的品德,其弟子有若根据他的思想,把悌与孝并称,视之"为仁之本"。

儒家思想的现实意义 【内容提要】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其以民为本、仁者爱人、为 政以德等思想对当今"以德治国"有着重大的意义;其天人合一、和而不同、以义 制利等思想契合当今的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可持续与和谐发展。 【关键词】儒家思想 现实意义 以德治国 可持续发展

儒家思想自孔子创立以来,经过历代学者的发扬和统治者的改造,逐渐形成 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品格,在世 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影响,对当今社会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儒家思想与当今的"以德治国" 儒家思想与当今的"以德治国" 中国自远古三代就有"以德治世"的思想传统。孔子继周公之后,第一次明确 提出了"德政"的思想,首开儒家德治主义之先河。强调道德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 重要作用,把道德视为治国安邦、协调人际关系、提高个人道德素养和境界的根 基和出发点。后经孟子、荀子的系统发挥,《大学》、《中庸》的理论升华,形 成了一套严密完整系统的治国方略, 成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 分。后世儒家,无论是董仲舒的宇宙论,还是宋明理学的本体论,都只是在理论 层面上论证为政以德的重要性、必然性而已。 在当今社会,古代德治主义思想虽不能直接作为治国之道为我所用,但其思 想精髓及合理内核仍具有显著的价值意义, 并为当今实施以德治国方略提供必要 的思想资源。 (一)以民为本 "以民为本"是儒家德治思想的基础 。所谓"民本"就是认识到人民、民众在 国家中的重要地位,如果统治者背离了民心,得不到民众的拥护,国家政权就不 能巩固,甚至会被人民群众用武力推翻的。 孟子的"仁政"理论就是以民本为基 础的,他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在孟子看来,人民是宝贵的,不 能忽视人民的利益和疾苦。荀子引用古语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可 以载舟也可以覆舟。以民本思想为核心价值的儒家的"德治"思想,表现出它极大 的进步性和人民性。虽然民本还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民主,但它有着很大的现实意 义。 我们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首当确立起人民当家做主的神圣观念, 并以之作 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具本质意义的特征和要求。 要使人民真正成为社会政治生 活中的主人和核心,人民支配权力而非权力支配甚至主宰人民。处于执政地位的 中国共产党则须本"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之心处理一切党务和政务,将使人民当 家做主作 1

为其执政的实质,积极组织和领导人民行使权力,使人民群众逐渐掌握 自己管理自己和管理国家事务

2

儒家文化,儒家文化以什么为核心,儒家文化手抄报,儒家文化的思想 第三篇_关于国学对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几点思考

关于国学对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思想为核

心的几点思考? 摘 要:中国文化的核心究竟是什么?是先秦儒学?还是儒释道学?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其本质何在?这大概可以说是中国学术思想史上最敏感也最关键的问题。然而长期以来,汉语学术界对此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甚至于语焉不详、不知所云。而本文则认为,所谓儒释道及其本质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究其实,则不过在于遵循一个“道”字;而且这个“道”,就是古已有之的所谓不偏不倚、无过不及的“儒释道”。

关键词:儒、释、道、传统文化

一、中国文化的核心的实质

在中国五千年的灿烂文化之所以传承下来,发展到今天博大精深的多元文化与国学的推行者们有很大的关系,如今学术界掀起了振兴国学研究热潮,首先在中国重视继承传统文化的发展是兴邦之事,但对中国传统文化主要指是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国传统哲学,有待于探讨,其次在大学里开设国学研究所,就意味着传承了国学的发展吗?

在阐述这个命题前,首先弄清楚国学的含义是什么?所谓 “国学”,顾名思义,中国之学。不论是秦砖汉瓦,还是明月清关,考据学证实非秦即汉。对中国的研究,尤特指关于对中国的语言文化、文学、历史和风俗习惯的研究,囊括到中华六艺五术范畴。(六艺指: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五术指:山、医、卜、命、相等五术。)国内外很多人总以为儒家是中国文化主流,其实这是一个误解。不错,儒家是官方认可和提倡的思想和伦理道德,但是仔细考察中国历史,就会发现儒家不过是一层美丽的外衣,而外衣之内的躯体是另外一个东西,有人认为是道家、法家等。我认为也不是道家、法家,而是儒释道及其诸子百家。说到此,这个问题似乎扑朔迷离了。

其实学术界对国学的定义一直有争议,名家众说纷纭。陈独秀认为:“国学是什么,我们实在不太明白。当今所谓国学大家,胡适之所长是哲学史,章太炎所长是历史和文字音韵学,罗叔蕴所长是金石考古学,王静庵所长是文学。除这些学问外,我们实在不明白什么是国学?”曹聚仁也认为:“科学之研究,最忌含糊与武断,而国学二字,即为含糊与武断之象征”。“各科学之命名,当合论理之规范。如天文学,吾知其研究之对象为天文;地质学,吾知其研究之对象为地质”。“国学定名之初,非经长期之考虑,但见陈吾前者为隆然之遗产,漫名之曰‘国学'而已(夸大狂白热时,则名之曰国粹,以傲四夷) ”。“但有一名足矣,实之存否不计也”等等。

关于国学的定义,严格意义上,到目前为止,学术界还没有给我们做出统一明确的界定,我想宽泛的解释会更好。那么在国民间提倡学国学到底要不要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传统文化呢?本文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以儒释道为中心,外兼容诸子众家之长,才能得以优秀传承。只有准确地回答了这一问题,才可能对中国传统文化作出客观而公正的评判,才可能做到讲好一部国学;同时,才可能谈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否则,便是语焉不详,不知所云,既不能使人信服,又无法说服自己。

北宋大思想家王安石有云:“力去陈言夸末俗,可怜无补费精神”——他所说的,恐怕就是这样一种情形;而战国时代的大思想家孟子亦云:“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而他所讲的,大概也就是这样一个道理。为了使人们正确对待孔子及其思想,我们可以探讨一下。

有种观点认为中国文化就是儒家文化。试分析一个民族的历史所积淀的文化、知识和经验,能更明智地了解自己的过去和眼前的处境,仅仅靠儒家文化的传承能使传统文化发扬光大么?中国文化的根基在哪里?

综观历史我们从中国历史上民族融合的三次高潮浅显分析一下便知,不论是春秋战国至秦,还是南北朝到唐,及其五代十国至明初,还有后来的满清入关我们中华民族演绎了四次民族大融合,堪称世界经典。当时中国不但国内繁荣,还和世界各国交流呢。从汉朝开始,中国就开始与世界交流,除了与周边国家朝鲜、日本、越南、缅甸有各种联系外,与南洋群岛、马来半岛交往也很频繁,著名的“丝绸之路”也是那时候开通的。唐朝与世界文化的交融更是空前,从李白题诗:“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可见,外国人在中国通商很普遍。当时,唐朝的国子监和太学,接纳二万多外国留学生,盛况空前。唐朝人对于外来文化广泛吸收,胡装、胡食、胡舞盛行街头,汉人“大有胡气”,豪爽而刚健,以至于“洛阳家家学胡乐。”,从这四次民族大融合看,不仅仅是儒家文化所演绎出的时代的空前繁荣,还有佛教及诸子百家的推波助澜作用。

由此肯定,国学决不是儒学,儒学已经终结。对于这个命题的实质我们应从核心上分析便知。儒学核心的范畴是仁、义、礼、忠、恕、孝等源于儒家的六部经典:“六艺”;而国学的另一核心:五术,则是山、医、卜、命、相等,然五术、六艺与诸子百家都称为国学。那么百家之学“国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都重视“学”,诸子百家的中国“学”的目的也是:提高自身素质:“日异其能,岁增其智”;处理好人际关系:“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也很重视的,因此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传统文化显然是不科学的。中国有自己的老子、孔子、孟子等一大群灿若星汉的思想大师,正如西方有亚里士多德、苏格拉底、柏拉图一样,因此,找到传统文化的魂魄,找到传统文化的核心,就是找到了传统文化的整体印象。有什么样的整体印象,就会规定着对文化的总体评价倾向。在论及传统文化的核心问题上,有人认为是专制皇权文化。有人认为是史官文化,这在一定层面揭示了文化的反映性特点,其实专制皇权属于制度层面,史官文化属于社会层面,都不是从纯文化的角度看待中国文化。我以为,要论及传统文化的核心本质,必须在答案中蕴涵中国何以千年强盛不衰,这个原因,正是人们一直对传统文化的整体把握不足,才造成的一种文化无意识,这种文化无意识造就了中国的千年辉煌,也因为这种文化无意识的无意识逆转,造成了中国的百年沉沦。综观中国历史上民族大融合经历三次高潮,中国社会几千年的文化传承,造就了中华民族无论在对自然宇宙及世界的认识、还是对人生价值的认识上的鲜明的民族特色,这一切都反映在其文化、艺术、建筑、雕刻等等方面的卓越成就上。

传统文化的实体非常复杂的。首先, 国学已经不再是人们用以思考、进行哲学思维的概念工具;其次,这些哲学范畴的含义、独特的精神、历史的存在,必须经过转换才能融入现代人的生活,哲学家可以认同它,也必然与之有不可逾越的时代、用词、思考方式上的鸿沟。最后,当人们用以思考、解释人类环境与自身的范畴已完全不同于这些思维方式时,这一思想体系就被历史发展所终结。温儒敏认为:传统文化并不都是光明的东西,传统文化是非常复杂的一个实体。对国学研究要有批判的眼光,现代的意识,严谨的学风,可以吸纳传统治学的路数,但要联系当前社会的实际。

说到这里我们不得不谈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它是推动中国社会从传统向现代蜕变中的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新文化运动给中国文化的研究开辟了新纪元。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陈独秀说:“全部十三经,不容于民主国家者盖十之九九,此物不遭焚禁,孔庙不毁,共和招牌,

当然挂不长久”(《陈独秀著作选》第一卷,第320页)。但是,新文化运动提倡的是人权与科学,1919年改为民主与科学,胡适进一步概括为:以“评判的态度”,“研究问题,输入学理,整理国故,再造文明”。(胡适:《新思潮的意义》)可见,陈独秀坚决反对的只是为专制统治服务的思想文化。对儒学,他一再说:“非孔,非谓其温良恭俭让信义廉耻诸德及忠恕之道不足取。”

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如何对待孔子的思想遗产,令人想起了李大钊和鲁迅当年对孔子其人其思想的深刻评说。当吴虞喊出:“打倒孔家店”,李大钊和鲁迅却是以科学态度、科学方法对待孔子其人其思想的。 1917年1月30日的《甲寅》日刊,以社论栏目发表了署名守常的《孔子与宪法》一文。它针对在1916年8月召开的国会上,康有为提出定孔教为国教并载入宪法,在宪法草案中规定“国民教育以孔子之道维修深大本”,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从四个方面论证了“孔子与宪法,渺不相涉者也。”即:“孔子者,数千年前之残骸枯骨也。”“孔子者,历代帝王专制之护符也。”“孔子者,国民中一部分所谓孔子之徒者之圣人也。”“孔子之道者,含混无界之辞也。”(《李大钊全集》第二卷第448-450页)

李大钊多次地加以论说。他说:“余信世界文明日进。此真理者,必能基于科学,循其逻辑之境,以表现于人类各个之智察,非传说之迷信所得而蔽也。”“孔子之道有几分合于此真理者,我则取之;否者,斥之。”(《真理》,《李大钊全集》第二卷第451-452页)。 李大钊进而回答:“孔子于中国今日之社会,其价值果何若者。”孔子于其生存时代之社会,确足为其社会之中枢,确足为其时代之圣哲,其说亦确足以代表其社会其时代之道德。使孔子而生于今日,或更创一新学说以适应今之社会,亦未可知。而自然的势力之演进,断非吾人推崇孔子之诚心所能抗,使今日返而为孔子之时代之社会也。而孔子又一死而不可使之复生于今日,以应乎今日之社会而变易其说也。”此其一。其二:“孔子生于专制之社会,专制之时代,自不能不就当时之政治制度而立说,故其说确足以代表专制社会之道德,亦确足为专制君王所利用资以为护符也。历代君主,莫不尊之祀之,奉为先师,崇威至圣。而孔子者,遂非复个人之名称,而为保护君主政治之偶像矣。”

李大钊说:“故余之掊击孔子,非掊击孔子之本身,乃掊击孔子为历代君主所雕塑之偶像的权威也;非掊击孔子,乃掊击孔子专制政治之灵魂也。”从上述论说中可以看到,李大钊是把孔子其人其思想与其所处的时代社会联系在一起的,又是把孔子其人其思想与历代君主所倡导的孔子学说分别开来的。李大钊坚信“古今之社会不同,古今之道德自异。而道德之进化发展,亦泰半由于自然淘汰,几分由于人为淘汰。孔子之道,施于今日社会为不适于生存,任诸自然之淘汰,其势力迟早必归于消灭。”(《自然的伦理观与孔子》,《李大钊全集》第二卷第453-455页)

李大钊在此之前对孔孟之道早已进行过理性的分析,他在1916年5月发表的《民彝与政治》一文中就论述了:孔孟的思想精华和他们所遭受的扭曲。他指出:孔子的“舜何人也?予何人也?”孟子的“当今之世,舍我其谁?”这种有我、自重的精神,是十分可贵的。可是,却被历代君主以之教化为:必为君主牺牲自我之权威,低首甘心为君主之奴仆。这不是孔子和孟子的过错,而是时代的必然。他为此而感叹:“自有孔子,而吾华之民族不啻为孔子而生,孔子非为吾民族而生焉。”“孔子生而吾华衰。”“吾华之有孔子,吾华之幸,亦吾华之不幸也。”(《李大钊全集》第二卷第342-343页)“孔子之所以承后世崇敬者,不在其法制典章示人以守成之规,而在其卓越天才示人以创造力也。”今人决不应“局于古人之成规,堕其自我之本能,蔽其秉彝之资性”。

李大钊的《由经济上解释中国近代思想变动的原因》,进一步阐明了孔子主张的伦理道德的本质:“看那二千余年来支配中国人精神的孔门伦理,所谓纲常,所谓名教,所谓道德,所谓礼仪,那一样不是损卑下以奉尊长?那一样不是牺牲被治者的个性以事治者?哪一样不是本着大家族制下子弟对于亲长的精神?”“孔子所谓修身,不是使人完成他的个性,乃是

使人牺牲他的个性。”李大钊对孔门纲常、礼仪、道德一一作了分析以后,他指出:“时代变了!”“中国的劳动运动,也是打破孔子阶级主义的运动。孔派的学说,对于劳动阶级,总是把他们放在被统治者的地位,作统治者阶级的牺牲。”“孔子主义(就是中国人所谓纲常名教)并不是永久不变的真理。孔子或其他古人,只是一代哲人,决不是‘万世师表’。他的学说,所以能在中国行了两千余年,全是因为中国的农业经济,没有很大的变化,他的学说适宜那样经济状况的原故。现在经济上生了变动,他的学说,就根本动摇,因为它不能适应中国现代的生活,现代的社会。就有几个尊孔的信徒,天天到曲阜去巡礼,天天戴上洪宪衣冠去祭孔,到处建筑些孔教堂,到处传布‘子曰’的福音,也断断不能抵住经济变动的势力来维持他那‘万事师表’、‘至圣先师’的威灵了。“(《李大钊全集》第三卷第434-440页)

另外鲁迅的《在现代中国的孔夫子》,也是从时代发展和社会不同阶级的层面来谈论孔子思想的价值的。鲁迅说:“孔夫子之在中国,是权势者们捧起来的,是那些权势者或想做权势者们的圣人,和一般的民众并无什么关系。„„在三四十年以前,凡有企图获得权势的人,就是希望做官的人,都是读‘四书’和‘五经’,做‘八股’,别一些人就将这些书籍和文章,统名之为‘敲门砖’。这就是说,文官考试一及第,这些东西也就同时被忘却,恰如敲门时所用的砖头一样,门一开,这砖头也就被抛掉了。孔子这人,其实是自从死了以后,也总是当着‘敲门砖’的差使的。二十世纪开始,孔夫子的运气是很坏的,但到袁世凯时代,却又被重新记得,不但恢复了祭典,还新做了古怪的祭服,使奉祀的人们穿起来。跟着这事而出现的便是帝制。然而那一道门终于没有敲开,袁氏在门外死掉了。余剩的是北洋军阀,当觉得渐近末路时,也用它来敲过另外的幸福之门。盘踞着江苏和浙江,在路上随便砍杀百姓的孙传芳将军,复兴了投壶之礼;钻进山东,连自己也数不清金钱和兵丁和姨太太的数目的张宗昌将军,则重刻了《十三经》,而且把圣道看作可以由肉体关系来传染的花柳病一样的东西,拿一个孔子后裔的谁来做了自己的女婿。然而幸福之门,却仍然对谁也没有开。”(《且介亭杂文二集•在现代中国的孔夫子》)

现在,我们生活在一个人民当家作主、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社会经济生活中,更应该真正地弄明白孔子精神到底是甚么、我们到底要继承和弘扬哪些内容。文化更新的规律是:讨论,探索,采纳,更替,生生,死死。死,是说在社会生活中淡出成为了学者研究的对象。新文化运动中,北京大学建立起“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指导思想,为学术繁荣奠定了基础。中国现代人文科学,正是以新文化运动为开端的。所以说五四运动促进了新文化的发展,为中国文化的研究开辟了新纪元。

实际上文化也需要反思的。尤其是在文化思维上,传统文化显示了它的先天不足。比如墨家几何学和欧几里德几何学相比,没有西方理性等。回溯历史,儒教和佛教没有合流的时候,儒教没有自己的心性本体论,佛教的传入,给了儒教一个本体的东西。俯瞰今朝,当东西方思维方式出现明显的不同时,也应当秉持中国文化的儒释道精神,积极学习和融合。事实上不仅儒家主张民为邦本,道、墨、法诸家也都具有以民为贵的重民思想。汉代贾谊曾指出:“闻之于政也,民无不为本也。”(《新书•大政上》)唐代开国君主李世民更是深诸民贵君轻之道,认定“君依于国,国依于民。”(《资治通鉴》卷一九二)。由此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精神在于一个“道”字。儒释道三教合流,标志着华夏文化走出大陆而成为东亚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融化外域文化的极其灿烂的一页,也是中国文化和的精神的一次典型体现。

五千年中华文化精髓有它精辟的注解。简而言之:儒家治世,道家治身,佛家治心也。在这三教中,儒家以人的伦理道德为核心,以仁、义、礼、智、信等社会性观念来强化社会对其中的人的存在性和价值性的认同;道家文化的出发点就是他的一个核心概念“自然”,道家文化关心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佛家的人体性表现的更是明显,其更是明确地要求人的行为

方式、观念等必须趋于善良、仁爱万物,可见,三者都把人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的作用后果,作为评判耗散性人的标志性变量。通过对人体行为、思想观念等的自我控制是其共同点。这种自我控制的结果,都是得以完善自我。儒家完善的是社会性的自我道德,以达到操行上的君子、圣人,人类群体或社会得以实现大同的境界。道家完善的是自我的人体生存境界——升仙得道,成为贤人、真人、圣人,与日月同在,人类群体或社会得以消除烧杀抢掠,达到人人和睦的和平社会。佛家则通过戒、定、慧以修炼自身,得到大智慧,证悟人生和宇宙真理,达到灵魂不灭,从而个体,群体或社会全体得以解脱生、老、病、死之苦难和生死轮回。当然,对于三教而言,并不是如此简单就可以论述得清清楚楚的,但至少在其核心层就拥有这样的内容。我们必须很谨慎地进行这种文化性的批判,以历史主义和实事求是的态度研究他们,运用当代科学理论阐述他符合现代社会和科学的核心内涵,尽早重新构建起现代社会需要的社会文化体系。

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二十五章》)可见,道的最根本规律就是自然,即自然而然、本然。既然道以自然为本,那么对待事物就应该顺其自然,无为而治,让事物按照自身的必然性自由发展,使其处于符合道的自然状态,不对它横加干涉,不以有为去影响事物的自然进程。也只有这样,事物才能正常存在,健康发展。儒家思想学说,不同于西方的二元学说,非此即彼,而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不施于人”的和谐、包容、不以损害他人利益为本的双赢思想。佛教认为:“所言法者,谓众生心;是心则摄一切世间法、出世间法,依于此心显示摩诃衍义。”我认为用禅宗六祖慧能在《坛经》中提出的“三无法门”即可概括佛教的核心思想内容。不仅儒家主张民为邦本,道、墨、法诸家也都具有以民为贵的重民思想。天有天道,人有人道,人与自然环境相处也有其道。如果我们了解人道的内容,在人与人相处时,就自然能和谐有序,从而减轻现今人们所承受的来自人际关系紧张、人事冲突频繁的精神压力。如果我们掌握了人与自然环境相处之道,怎么会遭受生态危机和自然灾害的威胁?即便是君子爱财,也要取之有道。这种种人类生存之道就在传统文化里。

如果振兴中国的“国学”,有人曾提出建立新国学。我也认同,因为中国传统学术包括哲学、经学、文学、史学、政治学、军事学、自然科学以及宗教、艺术等等,新国学则要以上述为基础,融入经济学、管理学、自然科学等学科知识,推陈出新,建设成为新国学。 而新国学应该是在创新的基础上重建,做到积极借鉴汲取前人经验与根据新形势不断开拓创新的有机统一。重建国学不是对传统国学的回归与重复,而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辩证地对待中国传统思想与学术,取其精华,弃其糟粕,避免沉溺于单纯复古甚至迷恋旧骸骨的泥淖。要具有世界意识,开拓视野,注重东西文化比较,在世界文明发展的大格局中进行定位,建设既融合世界潮流,又富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国学。

关于国学对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思想为核

心的几点思考?

儒家文化,儒家文化以什么为核心,儒家文化手抄报,儒家文化的思想 第四篇_《儒家文化经典导读》期末论文

《儒家文化经典导读》

12花卉与景观设计 201230050804 陈培煌

论儒家文化思想核心 儒家思想也称为儒教或儒学,由孔子创立,最初指的是司仪,后来逐步发展为以尊卑等级的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流派,也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儒家学派对中国,东亚乃至全世界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第一次打破了旧日统治阶级垄断教育的局面,一变“学在官府”而为“私人讲学”,使传统文化教育播及到整个民族。这样儒家思想就有了坚实的民族心理基础,为全社会所接受并逐步儒化全社会。儒家学派固守“道不过三代,法不贰后王”(《荀子·王制》)。 儒家思想的内涵丰富复杂,封建皇权逐步发展出基础理论和思想,即讲大一统、讲君臣父子和讲华夷之辨。

儒家思想的精华包括先秦儒家思想、孔子的仁与礼、从前孔子时代的礼乐制度到孔子的仁礼思想、孔子的仁、孔子的礼、孔子的孝道、《论语》中的孝、《孝经》论孝、孔子的命观、孔子命观形成的背景、孔子命观的特征与内涵、“修身俟命论”的人生指导意义、孔子的人生问题论、乐——孔子的人生态度和人生境界、孔子与弟子论志向、立身行事中的言与默、孟子的性善论与孟子的使命、孟子的仁政学说以及荀子的性恶论与礼治说、儒家思想的流变、贯通天人——董仲舒的儒学思想、“性即理”——周、张、程、朱的理学思想、“心即理”——象山、阳明的心学思想、新儒家——西学东渐的文化回应、儒文化圈的崛起——儒学促进现代经济发展的可能等内容。

儒家思想的核心: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

仁:爱人。孔子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它是孔子社会政治、伦理道德的最高理想和标准,也反映他的哲学观点,对后世影响亦甚深远。孔子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它是孔子社会政治、伦理道德的最高理想和标准,也反映他的哲学观点,对后世影响亦甚深远。“‘仁以处人,有序和谐’是孔子思想的原发点,是儒家思想核心之核心。”(陈志岁《载敬堂集》) 仁体现在教育思想和实践上是"有教无类",春秋时代学在官府,孔子首开私学,弟子不问出身贵贱敏钝,均可来受教。仁体现在政治上是强调"德治",德治的基本精神实质是泛爱众和博施济众,孔子把仁引入礼中,变传统"礼治"为"德治",他并没有否定"礼治",他的"德治"无疑是对"礼治"的继承和改造。爱人既为仁的实质和基本内容,而此种爱人又是推己及人,由亲亲而扩大到泛众。

义:原指"宜",即行为适合于"礼"。孔子以"义"作为评判人们的思想、行为的道德原则。“义(谊)者,人所宜也。段玉裁注《说文·言部》曰:‘谊、义,古今字,周时作谊,汉时作义,皆今之仁义字也。’义有君子义与小人义,君子义大我,小人义小我。大我,为大众、为社会也;小我,撮伙偏党也,今所谓‘哥们义气’是也。”(陈志岁《载敬堂集·民说》) 礼:孔子及儒家的政治与伦理范畴。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礼"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对中华民族精神素质的培养起了重要作用,但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特别是封建社会后期,它越来越成为束缚人们思想、行为的绳索,影响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智:同"知",孔子的认识论和伦理学的基本范畴。指知道、了解、见解、知识、聪明、智慧

等。内涵主要涉及知的性质、知的来源、知的内容、知的效果等几方面。关于知的性质,孔子认为,知是一个道德范畴,是一种人的行为规范知识。

信:指待人处事的诚实不欺,言行一致的态度。为儒家的"五常"之一。孔子将"信"作为"仁"的重要体现,是贤者必备的品德,凡在言论和行为上做到真实无妄,便能取得他人的信任,当权者讲信用,百姓也会以真情相待而不欺上。

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包含有宽恕、容人之意。

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孔子认为忠乃表现于与人交往中的忠诚老实。

孝:孔子认为孝悌是仁的基础,孝不仅限于对父母的赡养,而应着重对父母和长辈的尊重,认为如缺乏孝敬之心,赡养父母也就视同于饲养犬,乃大逆不孝。孔子还认为父母可能有过失,儿女应该婉言规劝,力求其改正,并非对父母绝对服从。这些思想正是中国古代道德文明的体现。然而孔子论孝,还讲"父母在,不远游", "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表现了其时代的局限性。孝被后世之儒定为繁琐仪式,《礼记》中规定父母死后"水浆不入口,三日不举火","哭泣无数"以至"身病体羸"变成精神和肉体的自我摧残。宋明时代把孝道作为道德论中最重要的范畴之一,理学家朱熹提倡父权绝对化。孝观念,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中,剔除宣扬封建主义糟粕外,也有一些合理因素,提倡子女对父母的"尊"、"敬"、"养老",将孝亲与忠于民族大义相结合,主张死后薄葬节用等。

悌:指对兄长的敬爱之情。孔子非常重视悌的品德,其弟子有若根据他的思想,把悌与孝并称,视之"为仁之本"。

对于中华民族宝贵的传统文化,中国现有的一切都是以传统为基础的。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当代很多外国思想家正在反思社会的运行模式和走向,并感觉到了其中的潜在危机。很多思想家反思的结果就是:把目光投向中国,而他们关注的焦点就是中庸思想。

【儒家文化,儒家文化以什么为核心,儒家文化手抄报,儒家文化的思想,】

中庸精神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价值和重要性必将日益显现出来,这一点已经有所表现。中庸之道是世界上最具有连续性的文化,也是中国众多文化流派中最具有价值的核心精神和观念。

钱锦国对儒学思想和智慧进行深入研究,首创儒学领导力学说!

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中国传统领导哲学从阐释世界与人生最本源的规律出发,得到了对领导理论最精辟的阐述和分析,并且对领导的内涵做出了最为本质和精准的界定。“不考其源流,莫能通古今之变;不明其得失,无以获从入之途。”当代发展儒学思想主要用于企业的管理,应用儒学思想延伸出的领导力智慧是当代企业领导者的必修课,在于企业管理方面的应用已经成了当代管理者核心理念。

孔子门下弟子三千,因而总结出很多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比如“温故而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怠”等。孔子更被后世尊称为“万世师表”,某些地区更将“孔圣诞”定为“教师节”。

自从中国人开始追求现代化以来,儒家思想在中国文化上的地位就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每个人都应该有机会参考儒家传统提供的资源。尤其是华人和东亚人应该有这个机会。

但是正如其它的文化传统,儒家传统属于全人类,所以儒家的思想文献应该尽量翻译成各种语言,提供给大家。

从一开始儒家思想就体现为一种具有普遍性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用今天的话语来讲,在古代中国儒家思想就被理解为人类文明的核心。结果,至少在中国,儒家思想被视为文明或文化的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儒家思想给现代人提供了很丰富的资源。面对这些资源,现代人具有一个选择的自由,可以吸收资源里面的一些成分,也可抛弃一些成分。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核,也是维护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理论基础。儒家思想、君主专政制度构成了中国古代政治史的两大主体内容。

但是不管你做出什么选择,儒家思想属于全人类的文化遗产宝库。保存和解释儒家思想文献,增进人们对它的理解是我们作为对儒家感兴趣的学者的一个重要任务。不管你对儒家思想的评价如何,了解这个极其丰富多彩的传统一定会使得你的生活更加丰富。

儒家思想的重要社会影响在于它为封建统治阶级创造了整套治理国家和社会的理论思想体系,并让中国的统治阶级成功的应用于中国的社会国家治理实践获得了封建社会统治中国二千多年的光辉人类发展社会史,这在全世界范围内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是空前绝后的。也是中华民族以前、现在和将来屹立世界的根本所在。

儒家思想精髓不在于其治国理论学说,封建制度只是封建社会的思想外壳,儒家思想精髓在于它的社会伦理思想,正是封建社会伦理观从国家统治阶级的高度期望出发将人们生活现实中的行为规范用通俗的语言--道德意识规范起来,让农民成为社会道德思想的奴隶,而这种封建伦理观作为封建统治阶级上层建筑社会意识中的最广泛影响治理社会群众基础的核心,从而完成对国家社会双重治理的理想效果。

这种伦理思想上升到中华民族精神意志被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代表----毛泽东和邓小平掌握及创造的《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应用到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获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功。

当前苏联的解体给中国马克思主义者震惊,当世界范围内资本主义社会发展面临危机和矛盾让世人困惑迷茫时,智慧的中国马克思主义代表---胡锦涛已经为中国的社会主义发展及全世界社会发展在理论上指明了理论创新的方向---和谐社会主义理论----科学社会主义伦理观的创建和社会实践在构键和谐社会方面的意义和作用。科学社会主义伦理观是儒家思想精髓的发展是适合社会主义社会的社会意识。它是东西方人类最进步思想意识的结晶。它的诞生和实践应用不仅仅是中国的社会主义健康快速发展保证,也不仅仅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上的革命,更是全世界人类进入共产主义社会的指引。因为它是马克思主义意识能动性---社会意识能动性在社会实践上的成功应用。

儒家文化,儒家文化以什么为核心,儒家文化手抄报,儒家文化的思想 第五篇_中华传统文化儒家思想的主要内容

儒家文化,儒家文化以什么为核心,儒家文化手抄报,儒家文化的思想 第六篇_儒家思想文化-儒家思想概论

《儒家思想概论》复习资料

1、荀子是儒家中第一个提出富国富民主张的人,同时也是儒家中第一个引入法的观念的人。

2、在人性论问题上,张载把人性划分为天地之性和气质之性,二程把人性划分为天命之性和气禀之性。

3、孔子人性论的基本内容是克己忍让和内省修身。

4、子路主要继承、发挥了孔子的中庸思想,被后世尊为“复圣”。

5、理学初创于北宋,由张载、周敦颐奠基,由程颢、程颐完成,成熟、发展于南宋,由朱熹集大成。

6、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7、一般而言,从哲学意义上,宋明理学家内部有三种本体论思想。张载主张气本轮,二程主张理本轮,陆九渊、王阳明主张

心本论。

8、宋初三先生指的是胡瑗,孙复、石介。

9、宋代四大书院: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应天府书院、嵩阳书院。

10、梁濑溟是20世纪现代新儒学的先驱和开创者。

11、儒家的基本经济主张:崇本逐末的生产观、诚信为本的交换观、“均无贫”的分配观、尚俭去奢的消费观

【儒家文化,儒家文化以什么为核心,儒家文化手抄报,儒家文化的思想,】

12、儒家经典赏析

(1)不经忧患,难成大业

故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选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孟子·告子下》

[译文] 所以上天要把重任委托给某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心意苦恼、筋骨劳顿、肠胃饥饿、身家穷困,使他的每一个行为都

不能如意,这样的目的,是为了使他的心意有所震动,使他的性情更加坚韧,使他的能力得以增强。

(2)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论语·卫灵公》

[译文]孔子说:“君子并不因为一个人话说得好举荐他,也并不因为一个人品德上有问题而鄙弃他的主张。”

(3)以德服人,心悦诚服

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服孔子也。

——《孟子·公孙丑上》

[译文] 倚恃实力强大而使别人服从的,别人内心里并不服从,别人只是由于自己力量的不足,不得不暂时地屈服;依靠道德

教化和仁政使别人服从的,别人会心悦诚服,就像孔子的七十二位弟子拥戴孔子一样。

(4)不行不至,不为不成

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 ——《荀子·修身》

[译文] 道路虽然近,如果不去走,就走不到;事情虽然小,如果不去做,就不会成功。

(5)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之仁者。”

——《论语·卫灵公》

[译文] 子贡问怎样去培养仁德。孔子说:“工匠想要干好他的活儿,必须先使他的工具锋利。我们居住在这个国家,就得

事奉那些大官中贤能的人,结交那些知识分子中有仁德的人。

(6)学之不厌,诲人不倦

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

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论语·述而》

[译文] 孔子说:“人们说我是既圣德又仁慈,那怎么敢当呢?我不过是在学习上永不满足,在教导别人时不知疲倦罢了,

如此而已。” 公西华说:“这正是我们做弟子的做不到的地方啊!”

(7)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论语·公冶长》

[译文] 子贡问道:“孔文子凭什么给他‘文’的谥号?”

孔子说:“他既灵敏,又勤奋学习,向地位、学问比他差的人请教不以为耻,因此给他的谥号为‘文’。”

(8)“道之以政,齐以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译文] 孔子说:“用政策、法令来管理,用刑罚来整治,百姓虽可暂免于犯罪,却缺乏耻辱之心;用道德来教化,用礼乐制度来规范,百姓不但有了耻辱之心,而且可使百姓自觉纠正错误。”

13、孔子举贤才思想

(1)如何选才?

“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先有司,即当政者应该率先垂范,赦小过,就是对人要宽容,孔子把举贤才放在与这两个方面同等的位置上,可见他对人才问题的重视。【儒家文化,儒家文化以什么为核心,儒家文化手抄报,儒家文化的思想,】

(2)贤才的标准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也就是说要有宏大的政治抱负,要求人的品行兼优,要有一技之长。

(3)选拔贤才的途径

“学而优则仕”孔子主张从文化素养较高的人中间选拔国家官吏。他反对商周以来的世卿世禄制度。他主张一个人应该先学习礼乐知识,然后再成为国家的官吏。

14、孟子政治主张的核心

“仁政”。

(1)孟子的“仁”:大体上本于孔子的“仁者,爱人”。但是更强调人的道德自觉。孟子的仁政主张,就是把这种仁爱之心推行到社会政治之中去,把根植于家庭内部的仁爱关系推广于整个社会。所以,施仁政,就应该从事亲开始,施仁政的目的,是推广和维护以仁爱为本的社会道德。

(2)施行仁政的条件:统治者能够率先垂范,身体力行,以仁爱之心对待天下。

15、荀子的礼治主张:

第一,法后王。 法后王的基本内容,就是全面恢复古代的政治制度。在经济上,恢复井田制度;在政治上恢复周代的分封制度,在分封政体下面,建立天子、王公、诸侯、卿大夫各个等级构成的权力结构。

第二,尚贤使能。

贤能主要由两个方面的标准来确定:一是道德标准,上能忠于君王,下能仁爱百姓;二是个人的才能,即熟知国家内外政务,足堪重任。用人的原则:“无德不贵,无能不官”。

第三,富国富民。

富国与富民的关系:富民是富国的前提,“下贫则上贫,下富则上富。”因此,富国与富民是一致的。

富国富民的具体措施:

首先,通过礼调节人的物欲。 其次,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再次,通过薄税敛的政策,保障社会经济的稳定与发展。

16、“存天理,灭人欲”的本义与引伸义

二程提出的最著名的命题是“存天理,灭人欲,”。

“存天理,灭人欲”的本义,是用最高尚的封建道德原则去限制“私欲”横流,要求人们学习与实践道德原则,不能无限制地发展私欲。“存天理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sh/477216/

推荐访问:关于儒家文化的手抄报 儒家文化手抄报大全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