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情感美文 > 爱情感悟 > 渡荆门送别导入

渡荆门送别导入

时间:2018-12-02   来源:爱情感悟   点击:

【www.gbppp.com--爱情感悟】

第一篇:渡荆门送别导入

《渡荆门送别》教学设计

《渡荆门送别》教学设计

作者:朝阳县羊山实验中学 李树锐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李白的文学常识;把握诗歌主旨和诗人所抒发的思想情感。

2、反复诵读诗歌,体会本诗的意境美、语言美,提高诗歌欣赏水平。

3、感悟诗人开阔的胸襟和留恋故乡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目标1.

教学难点:目标2.

教学方法:朗读、研讨。

课型:新授课。

课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释题导入:

诗题中的“送别”应是告别故乡而不是送别朋友,是设想故乡的山水送别自

己。

二、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领读。

2、学生自由朗读全诗。

3、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绵州人。李白是我国文学史

上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著名作品有《将进酒》《梦游天姥吟留别》《行路难》

等,著有《李太白集》。

4、选自《李太白集》。这首诗是李白出蜀时所作。荆门,即荆门山,位于

今湖北宜都,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山隔江对峙,地势险要,自古即有楚蜀咽喉

之称。25岁的李白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

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的楚国故地游览。这时的诗人正值青年,兴

致勃勃,坐在船上沿途纵情观赏巫山两岸高耸云霄的峻岭,一路看来,眼前景色

逐渐变化,船过荆门一带,视野顿时开阔,别是一番景色。

5、学生齐读、背诵。

三、细读品味:

1、“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一个“从”字,凸显了诗人的大气

魄。本是诗人乘船顺流东下,可在诗人眼里,竟是长江跟着自己游览。

2、“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白天行舟,天开地阔,诗人开阔的

胸襟、舒畅的心情,都流露在字里行间。

3、“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夜晚,变幻莫测的江水、月光、云

霞让诗人目不暇接。

4、“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尾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明确:运用

拟人手法,借故乡的水有情,不远万里送“我”告别故乡,表达了诗人离开故乡

时依依不舍、思念亲人的感情。

四、合作探究:

对诗中“送别”情绪应如何理解?

明确:李白的《渡荆门送别》与作者的其他送别诗不同,并非为朋友送行,

而是告别故乡。诗人从“五岁诵六甲”起,直至25岁远渡荆门,一直在四川生

活,读书于戴天山上,游览峨眉,隐居青城,对蜀中的山山水水怀有深情,江水

流过的蜀地是养育他的故乡,初次离别,他怎能不无限留恋、依依难舍呢?但诗

人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己远行,怀着深情厚谊,

万里送行舟,从对方写来,越发显示出自己的思乡深情。诗以浓重的怀念惜别之

情结尾,言有尽而意无穷。诗题中的“送别”应是告别故乡,而不是送别朋友。

五、教师小结:

这首诗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别具特色。

这首诗,作者描绘了出蜀过荆门山的沿途山川景色,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大好

河山的赞美,表达了作者对故乡无限爱恋的真挚感情。

六、布置作业: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七、板书设计:

渡荆门送别

远渡地点、出蜀目的——山水(远景)——月云(近景)景色壮阔——由景及情,

留恋故乡。【渡荆门送别导入】

————赞河山、恋故乡。

第二篇:渡荆门送别导入

李白《渡荆门送别》教学设计

李白《渡荆门送别》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首诗。

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学习重、难点 :

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请大家打开课本第207页,今天我们来学习诗四首的后两首,首先请大家看到《渡荆门送别》,作者是李白。(转身板书)那么我们来理解一下题目的意思,渡荆门送别就是指在经过荆门这个地方所做的一首送别诗。作者是李白,李白这个诗人是相当著名了吧。下面,们我们再简单介绍一下作者。

二、作者简介

李白 (701—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我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人称“诗仙”。其诗想象丰富,构思奇特,气势雄浑瑰丽,风格豪迈潇洒,是盛唐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人物。渡荆门这首诗是他青年时第一次从蜀地出外游玩时所作,蜀地就是现在的四川省。这首诗也是一首五言律诗,律诗8句共四联,包括首、颔、颈、尾联。(板书)

三、整体感知

1、老师带读诗文,为生字正音。

2、诗文翻译:自剑门之外的西蜀沿江东下,来到了楚国境内作一次旅游。崇山随着荒野出现渐渐逝尽,长江进入了莽原也缓缓而流。月影倒映江中像是飞来天镜,云层缔构城郭幻出海市蜃楼。我依然怜爱这来自故乡之水,行程万里继续漂送我的行舟。

四、诗文赏析

1、“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首联,交待出游路程和目的。

首联交待诗人的一路游踪和出游目的。青年李白才情横溢,朝气蓬勃,不远万里,放舟东下,经巴渝,出三峡,直赴荆门之外的楚国故地。

3、“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颔联,山水之壮景。

颔联上句说山,船行江上,山随水走,两岸青山随舟随水相对挺出,扑面而来,转瞬即逝。最后,呈现在诗人眼前的是一片空阔平坦的漠漠旷野。“随”字化静为动,传神生辉,给人以青山挺立,舟行江上,应接不暇之感;这也可看出诗人风神爽朗,心驰神往的愉悦心情。下句说水,长江流入地势平坦,视野开阔的漠漠旷野,呈现缓缓流动之势。这句展现了诗人高亢激越,乐观开朗的情怀。这两句诗写的境界雄奇壮观,体现出诗人初出蜀地,看到如此壮景时,那种惊诧欢愉之情。

4、“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颈联,月云美景。

颈联感受新奇,想象天真,色彩斑斓,意境奇丽,体现了诗人那种浪漫主义的诗风,表现出诗人与月同行、与云同飘的兴奋喜悦之情。

5、“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尾联,抒情,点名主旨。

尾联呼应标题,点明主旨,单写“故乡水,送亲人”,别具情趣,耐人寻味。李白从“五岁诵六甲”起,直至二十五岁远渡荆门,一向在四川生活,读书于戴天山上,游览峨眉,隐居青城,对蜀中的山山水水怀有深挚的感情,江水流过的蜀地也就是曾经养育过他的故乡,初次离别,他怎能不无限留恋、依依难舍呢?但诗人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一路护送,万里相随,形影不离,从对面来写,越发显出自己的思乡深情。

五、板书

渡荆门送别 李白

首联:交待出游路程和目的。

颔联:山水之壮景。

颈联:月云美景。

尾联:抒情,点名主旨。

第三篇:渡荆门送别导入

初中语文 《渡荆门送别》教案

《渡荆门送别》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学习《渡荆门送别》。

过程与方法

在自读自悟,合作探讨中理解诗词的思想内容及主旨,能准确流畅地背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渡荆门送别导入】

正确体会作者在诗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渡荆门送别》一诗是一首描写祖国壮丽山河的诗篇。结尾缘江水而生发遐想,在“故乡水”送行的深情祝愿中,化为对故乡的眷恋和对大好前程的憧憬。

教学重难点

重点 体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难点 激发学生想像,再现诗歌画面,深刻体会景物描写中蕴含着的深厚的情思经及对“送别”的理解。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学习古诗

(二)学习《渡荆门送别》

1学生自由读古诗,初步了解诗意。

2放录音,营造气氛。

3 《渡荆门送别》是一首五言律诗,首联交代了什么?

明确:远渡的地点和此行的目的。

又颔联写景,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是从什么角度来写景的?

明确:描写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色,画出一幅气势磅衡的万里长江图,写的是远景。

4 这一联中有一个字用得好,找出来谈谈它好在何处。

明确:'随'字将群山与原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写活了,给人们以空间感和流动感。

5 颈联则变换视角,描写长江的近景: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请谈谈这联诗所描绘的意境。

明确:“月下飞天镜”是月夜俯视所见。明月本在天上,倒映在流速缓慢的长江水中,好像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云生结海楼”是白昼眺望所见。天上云彩,层层叠叠,构成海市蜃楼。

教师补充:云多,则天空高远,反衬原野低平、江岸辽阔、两岸平旷的景色,在自然美景中融进了诗人初次见到平原时的新鲜、欣喜的感受和体验。

6 从尾联来看,这首送别诗是否是为朋友送行?

明确:不是,是告别故乡。尾联中的故乡水是指流经故乡的水,“万里送行舟”指的是如今怀着深情厚意载我远行。诗人初次离开故乡,确实有些依依不舍,但不说破。掉笔从对方写来,说故乡水有情,不远万里,依恋不会送我这个远别故乡的人到楚地。 7尾联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明确:抒发了思乡深情。

8通过合作学习,研究探讨:

(1)李白的《渡荆门送别》是如何在浪漫主义风格中透着新奇的?

这首诗五、六两句在李白浪漫主义风格中透着新奇。这里的新奇不在描写景色的本身而在它的托意。“月下飞天镜”,“下”字是动词,说月亮下来了,影子落在江水中。圆圆的月亮,像一面镜子。镜子从哪里来的呢?从天上飞下来的。天上一个月亮,水中一个月影,上下生光,照得大地的一切晶明透亮。古诗:“何。当大刀头,破镜飞上天。”本诗却从相反的方面来运用它新奇的想像。“云生结海楼”,诗人看到天空云彩的奇幻变化,产生无穷想像。“海楼”即“海市蜃楼”。这种自然现象的产生,是由于光线在大气中的折射,在大海或沙漠的上空,有时忽然出现像城市的奇幻景象,古代人的科学水平低,惊为神怪,认为是海中的蜃(蛤蚌之类)吐气结成的。江汉平原上空并无这种自然现象。诗人所指的是天边云彩各种奇异的形状,仿佛也产生了仙人楼阁似的。为什么平常的月景和浮云能引起诗人这么大的兴趣?因为在崭新的环境里认为一切都是新奇可喜的,就产生了敏锐的感觉。过去诗人一直在四川生活,读书于戴天山上,游览峨眉,隐居青城,所熟悉的是蜀中的山山水水。如今渡过荆门,山渐消失,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诗人的感觉自然新奇了。

(2)李白《渡荆门送别》中“送别”有几种理解?

课本提示中说是诗人青年时期出蜀赠给送别的友人的诗,《教参》中则提到沈德潜《唐诗别裁》评此诗说:“诗中无送别意,题中二字可删。”到底哪种理解更合适?

这首诗的确写的是送别,不过是送李白者仍在舟中,而诗人李白已经上岸了。诗人与朋友在长江千里舟中相伴来到荆门,现在李白离舟上岸,在告别的时候说“可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因为李白自己不能再相送,就寄托意于江水,只有它能代为送客,江水滔滔,朋友继续推舟前进,自己上岸,更代为舟中朋友感到寂寞,以后,只有故乡江水依然相送,凭这寄托彼此的乡情友谊。至于课本提示和《教参》的理解,当然也有它的道理。 9小结

李白的《渡荆门送别》一诗是一首描写祖国壮丽山河的诗篇。诗中并无送友的离情别绪。当时,年轻的诗人,怀着“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壮志,展望前程,自不免心情激动,祖国壮丽的山河,更增添了生活的光彩。全诗一气直下,如大江奔流,格调轻快,意境高远,想像瑰丽。中间两联,尤以颔联为佳,气象博大,气势飞腾。“山随平野尽,江人大荒流”,形象地描绘了船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壮丽多姿的景色,反映了诗人的开阔胸怀和奋发进取的精神。“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以水中月明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艺术效果十分强烈,历来被称为不朽的佳句。结尾缘江水而生发遐想,在“故乡水”送行的深情祝愿中,化为对故乡的眷恋和对大好前程的憧憬。这种奇想,言尽意远,韵致清扬。

(三)齐读,背诵这首诗。

(四)结束课程。

板书设计

渡荆门送别

李白(唐)

首联 交代旅程

颔联 喜悦开朗

颈联 新奇景色

尾联 思念故乡

教学反思:

第四篇:渡荆门送别导入

《渡荆门送别》李白(人教版八年级必修)

一、导入新课

请大家打开课本第207页,今天我们来学习诗四首的后两首,首先请大家看到《渡荆门送别》,作者是李白。(转身板书)那么我们来理解一下题目的意思,渡荆门送别就是指在经过荆门这个地方所做的一首送别诗。作者是李白,李白这个诗人是相当著名了吧。下面,们我们再简单介绍一下作者。

二、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我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人称“诗仙”。其诗想象丰富,构思奇特,气势雄浑瑰丽,风格豪迈潇洒,是盛唐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人物。渡荆门这首诗是他青年时第一次从蜀地出外游玩时所作,蜀地就是现在的四川省。这首诗也是一首五言律诗,律诗8句共四联,包括首、颔、颈、尾联。(板书)

三、整体感知

1、老师带读诗文,为生字正音。

2、诗文翻译:自剑门之外的西蜀沿江东下,来到了楚国境内作一次旅游。崇山随着荒野出现渐渐逝尽,长江进入了莽原也缓缓而流。月影倒映江中像是飞来天镜,云层缔构城郭幻出海市蜃楼。我依然怜爱这来自故乡之水,行程万里继续漂送我的行舟。

四、诗文赏析

1、“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首联,交待出游路程和目的。

首联交待诗人的一路游踪和出游目的。青年李白才情横溢,朝气蓬勃,不远万里,放舟东下,经巴渝,出三峡,直赴荆门之外的楚国故地。

3、“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颔联,山水之壮景。

颔联上句说山,船行江上,山随水走,两岸青山随舟随水相对挺出,扑面而来,转瞬即逝。最后,呈现在诗人眼前的是一片空阔平坦的漠漠旷野。“随”字化静为动,传神生辉,给人以青山挺立,舟行江上,应接不暇之感;这也可看出诗人风神爽朗,心驰神往的愉悦心情。下句说水,长江流入地势平坦,视野开阔的漠漠旷野,呈现缓缓流动之势。这句展现了诗人高亢激越,乐观开朗的情怀。这两句诗写的境界雄奇壮观,体现出诗人初出蜀地,看到如此壮景时,那种惊诧欢愉之情。

4、“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颈联,月云美景。

颈联感受新奇,想象天真,色彩斑斓,意境奇丽,体现了诗人那种浪漫主义的诗风,表现出诗人与月同行、与云同飘的兴奋喜悦之情。

5、“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尾联,抒情,点名主旨。

尾联呼应标题,点明主旨,单写“故乡水,送亲人”,别具情趣,耐人寻味。李白从“五岁诵六甲”起,直至二十五岁远渡荆门,一向在四川生活,读书于戴天山上,游览峨眉,隐居青城,对蜀中的山山水水怀有深挚的感情,江水流过的蜀地也就是曾经养育过他的故乡,初次离别,他怎能不无限留恋、依依难舍呢?但诗人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一路护送,万里相随,形影不离,从对面来写,越发显出自己的思乡深情。

五、板书

渡荆门送别李白

首联:交待出游路程和目的。

颔联:山水之壮景。

颈联:月云美景。

尾联:抒情,点名主旨。

第五篇:渡荆门送别导入

《渡荆门送别》教案

八年级

《渡荆门送别》教案

[选点说明]

唐诗可以说是我国古典诗歌的鼎盛时期。而李白又是唐代诗坛最杰出的代表之一,被后人誉为“诗仙”。 他的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韵律和谐多变。杜甫曾给予李白的诗篇极高的评价:“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一生足迹几乎踏遍了祖国的名山大川,写了不少歌颂祖国壮丽河山的名诗佳篇。《渡荆门送别》是李白二十五岁初次出蜀时写的一首送别诗,而他的诗作中属于送别诗的还真不少。学习这首诗,不仅可以对李白的诗风有一定的了解,还能学习赏析诗歌的基本方法,体会诗的意境美,语言美。

[策略说明]

1.通过分析诗歌的语言及意境,从而把握诗人的感情。

2.举一反三,注意旁征博引,在类比阅读中提高诗歌鉴能力。

3.在多媒体网络下进行协作式教学。师生相互质疑、讨论。

[过程设想]

一、导入新课

通过复习小学学过的李白的《赠汪伦》引入新课。(投影显示课题)

二、知作者

由学生简介后,教师补充。(多媒体显示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三、读诗文(范读)

1.学生初步体味词的意境。

2.指名学生划分朗读节奏。

3.白板投影朗读节奏。

4.按老师指导的节奏感情分男生读,女生读,小组接力读。

5.根据学生朗读的实际情况进行相关指导。

四、明诗意

1.学生借助手头资料及课本注解分组讨论词的字面意思,根据学生掌握情况质疑、答疑。(也可以由学生自己相互质疑解答)

2.教师对可能对于学生有难度的字词进行投影。

3.检验理解情况。

(1)诗的每一联分别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2)首联交代了什么?

(3)颔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人们说这联中有两个字用得极好,你认为是哪两个字?试赏析(赏析思路:解释字词+分析句意+主旨感情)

(4)颈联又描绘了怎样的画面?用了什么手法?【(3)(4)是教学重点也是难点,此处教师的引导尤为重要】

五.悟诗情

通读全文,全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六.诵诗文

在对全诗感情把握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全诗,做到熟读成诵。

七。类文阅读

以附录古诗中李白的《送友人》检验交流学生对送别诗的情感及写景句子赏析的掌握情况。

八.小结

九.作业

1.背诵并默写《渡荆门送别》

- 1 -

第六篇:渡荆门送别导入

渡荆门送别

《渡荆门送别》教案

教学目标【渡荆门送别导入】

1、了解这首诗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及语言风格。

2、了解把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1、体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2、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想像,再现诗歌画面,深刻体会景物描写中蕴含着的深厚的情思经及对“送别”的理解。 教学方法1、朗读教学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

一、导入新课,介绍作者。

李白,字太白,唐代诗人,是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自号青莲居士。

〖拓展〗:欧阳修六一居士,李清照易安居士,白居易香山居士,苏轼东坡居士。

二、朗读《渡荆门送别》。

1、教师朗读或学生听录音。

2、学生自读,初步了解诗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指名学生读,要读出思想感情,齐读诗歌。

三、分析诗歌

1、《渡荆门送别》是一首五言律诗,首联交代了什么?

——远渡的地点和此行的目的。

2、颔联写景,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是从什么角度来写景的?——描写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色,画出一幅气势磅礴地万里长江图,写的是远景。

这一联中有一个字用的好,找出来谈谈好在何处。

“随”字将群山语原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的表现出来,写活了,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 ——“尽”字表达了刚从三峡中出来的诗人顿时喜悦开朗的心情。

——“入”字用得贴切,是对前途的展望,大江无阻挡地流向远方,空间广阔,打开了诗人眼界,奔腾着诗人的想像,洋溢着诗人青春蓬勃的朝气。

诗人出了三峡后看到的是一望无际的平原和广阔的江面,而在荆门以西作者见到的是什么样的景象呢?用郦道元《三峡》中的句子回答。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3、颈联则变换视角,描写长江的近景,谈谈这联诗所描绘的意境。

——“月下飞天镜”是月夜俯视所见。明月本在天上,倒映在流速缓慢的长江水中,好像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云生结海楼”是白昼眺望所见。云多,则天空高远,反衬原野低平、江岸辽阔、两岸平旷的景色,在自然美景中融进了诗人见到平原时欣喜的感受。

4、尾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从尾联来看,这首送别诗是否是为朋友送行?

故乡水是指流经故乡的水,“万里送行舟”指的是故乡水如今怀着深情厚意载我远行。用拟人的手法,借写故乡水有情,不远万里,依恋不舍送我远别故乡,表达了诗人离开故乡时依依不舍,思念故乡的感情。

四、品味情感

全诗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通过对长江两岸秀丽景色的描绘,反映了诗人开阔情怀和奋发进取的精神,同时表现了诗人对故乡山水的无限眷恋、思念之情。

总结。

——《渡荆门送别》一诗是一首描写祖国壮丽山河的诗篇。结尾缘江水而生发遐想,在“故乡水”送行的深情祝愿中,化为对故乡的眷恋和对大好前程的憧憬。说白了就是“水送人,人思乡”。

登岳阳楼 (其一) 陈与义

教学目标:1、在多次诵读的基础上理解诗歌内容。

2、在品析诗歌的过程中读出诗人蕴涵的深切感情。

教学重点与难点:品析诗歌的过程中读出诗人蕴涵的家国之恨和身世之怀。

一、导入:

江南有三大名楼: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而其中素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盛誉的岳阳楼,以其雄伟的气势和巍峨壮丽的风采,古往今来吸引了许多文人墨客登楼抒怀。

孟浩然望洞庭,描绘出“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的雄伟景观;范仲淹登高楼,抒发“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伟大抱负。

宋代著名诗人陈与义也登上了岳阳楼,那么,他又抒发了什么情感呢?让我们赶紧进入今天的课堂。

二、作者简介

请大家看到课本的注释部分,陈与义,字去非,号简斋,是我国宋代著名的爱国诗人。他在北宋时做过官,主要贡献还是在诗歌方面,给后世留下不少忧国忧民的爱国诗篇。

三、读准诗歌

1、自由朗读诗歌。【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只有多读,才能感受诗歌的美。】

2、明确诗歌节奏。【读准字音只是诵读的前提。朗读诗歌,还需注意节奏。尤其是律诗。我们来看一下这首诗的节奏划分。

四、读懂诗歌

1、解释关键词:帘旌、徙倚、凭危、吊古

2、学生根据课文注解大致了解诗歌意思。

3、首联“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这两句交待了岳阳楼的地理位置,以及初次登楼所见之景。

不动的帘旌,表明湖面风平浪静;缓缓下沉的落日,提示着傍晚的安宁。初临此地,面对这样的景色,诗人的心情是沉重的

颔联上句“登临吴蜀横分地”从历史角度介绍了岳阳楼,下句写了在傍晚时徘徊在岳阳楼这个有湖有山的地方。登楼有感,不禁想起了关于岳阳这个地方的故事来,想当年三国时期的吴与蜀正是在此地因争夺荆州而兵戈相见。

诗人没有尽情享受山水之乐,而是用“徙倚”二字展现了诗人的举动,在傍晚时,诗人只在岳阳楼畔徘徊。

再联系一下当时诗人所处的社会环境,那是北宋灭亡三年后,想到这大好河山已经易主,那种爱国之心使得诗人在这里徘徊,这也是思想上的徘徊,想到时局,感慨万千,“徙倚”二字将诗人那满腔愁绪表现的淋漓尽致。

颈联诗人不远万里来到岳阳游玩,靖康之变三年来,自己如今站在楼上还眺望着远方。此处“万里”和“三年”一虚一实,交待了诗人来到此处登楼的路途及具体的时间。

颈联通过叙事抒发了什么感情?

“还望远”不仅仅只是诗人登楼的望远,也是诗人联想当时国家政治危亡,对将来的一种迷茫之感。道出了一个亡国之臣心中的愤懑。表现了漂泊不定的生涯和离乡背井的感慨。

尾联情景相生

“白头”:诗人已届不惑之年,故言。

“吊古”:不说“伤今”,含蓄蕴藉,意味深长。

“风霜”:明指自然事物,实喻社会现实,严峻的政治形势,语意双关。

“老木沧波”既写眼前实景,又是作者憔悴悲愁,饱经风霜的自我写照,同样也是诗人对当时国家政治局势的一种暗示。国破家亡,悲从心来。

总结:诗的四联各主要写了什么?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这首诗通过登楼观感,抒发了诗人辗转江湘、颠沛流离之苦,国家残缺、中原动荡之忧,以及老大伤悲的落寞情怀。

文有文眼,诗也有诗眼,它是一首诗的灵气所在,也往往是诗中最精炼最传神的一个字。 悲

景悲——己悲——国悲

这首诗写了诗人登楼的所见所感,虽是抒写到岳阳楼游玩,但心系国家政事,忧国忧民,借登楼来谱写了一首爱国诗篇。

第七篇:渡荆门送别导入

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 教案

《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简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训练朗读,培养学生的诵读能力。

(2)引导学生体悟诗的意境美、语言美。

(3)通过反复诵读,做到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两首诗。

2、过程与方法

(1)了解诗人和写作背景。

(2)诵读诗歌,用心体会诗词的意蕴。

(3)通过朗读正音——读准;根据关键词意来理解诗意——读通;抓关键诗句来品析——读透;理解性背诵——背读法研习古诗,提升学生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1、品味诗的意境美、语言美。

2、通过朗读正音——读准;根据关键词意来理解诗意——读通;抓关键诗句来品析——读透;理解性背诵——背读法研习古诗,提升学生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教学难点:

通过阅读和讨论的方法,提高学生对诗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教学方法:

1、诵读品味法,指导学生朗读诗歌,用心体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

2、讨论——质疑——点拨法,质疑解难,合作探究,相机诱导点拨,引导学生学会鉴赏古诗的方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演示文稿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朗读正音——读准

1、请学生自由诵读古诗,读准字音。

2、出示生词:汉塞佂蓬燕然候骑

3、指名读,评价

三、根据关键词意来理解诗意——读通

1、理解重点词义。

2、请同学帮助老师完成一篇短文以解本首词意。

3、全班齐读。

四、抓关键诗句来品析——读透

1、如果王维出塞回朝,唐玄宗召见王维,他们之间会说什么呢?请从本诗中找出重点字词或诗句完成下面对话。

唐玄宗:王维,你是怎样前往边塞的?

王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唐玄宗:边塞的风光怎样?

王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唐玄宗:边塞军情又如何?

王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资料助读。

五、理解性背诵——背读

六、学习小结:

朗读正音——读准

根据关键词意来理解诗意——读通

抓关键诗句来品析——读透

理解性背诵——背读

七、学习《渡荆门送别》

1、教师范读。

2、这首诗表达了哪些情感?你从哪看出来的?

3、资料助读。

4、全班齐读。

5、背读。

八、总结

九、布置作业

1、试从这两首诗中任选一首,根据你的理解,用文字或描绘把你的阅读感受描绘出来。

2、背诵并默写这两首诗。

3、推荐阅读《诗佛王摩诘传》《名人传记---李白传》。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qg/510861/

推荐访问:渡荆门送别ppt 渡荆门送别赏析
推荐内容: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