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美文随笔 > 散文随笔 > 曹秽论战的散文形式

曹秽论战的散文形式

时间:2018-12-02   来源:散文随笔   点击:

【www.gbppp.com--散文随笔】

第一篇:曹秽论战的散文形式

曹刿论战

《曹刿论战》教案

教学目标

1.诵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并积累文言词语;

2.了解《左传》及齐鲁长勺之战的背景,把握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理解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

3.把握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4.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理解课文的主旨。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积累文言词语,理解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

教学难点

体会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把握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教学课时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导入

中国历史上发生过无数次战争,其中有许多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光辉战例。像三国时曹操击败袁绍的官渡之战,孙刘联军大败曹操的赤壁之战,东晋谢安、谢石、谢玄等人使北方前秦苻坚统率的百万大军感到“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淝水之战,都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思考,而发生在春秋时期齐国和鲁国之间的长勺之战尤其受到了毛泽东同志的称赞。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指出,长勺之战是“中国战史中弱军战胜强军的有名的战例。”今天我们学习《曹刿论战》这篇课文就是谈论长勺之战的。通过学习,我们可以理解在长

勺之战中,弱小的鲁国为什么能战胜强大的齐国,曹刿的战略思想是什么,它对我们有哪些启发。

二 、解题

学生了解可以先介绍,教师做相应的补充即可,不一定全部说出。

①《左传》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情况的编年体史书。相传是鲁国史官左丘明根据孔子写的鲁国历史《春秋》所编。由于《春秋》记事过简,近于大事年表,一般人难以读懂,而《左传》叙事较为详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历史面貌,又为《春秋》作了较为详备的注释,所以后人又称《左传》为《左氏春秋》。《左传》保存了重要的历史史料,具有一定的史学价值。同时,它又善于剪裁,叙事清晰,描写人物生动,又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② 关于历史散文体例

历史散文也称史传文,它有国别、编年、纪传三体。学生介绍,教师补充。 国别体:通过各国史事个别独立地排列载述,以完成对某一历史进程的叙述。国别体史书有《国语》和《战国策》。《国语》是以记言为主,兼及记事;《战国策》是以记事为主。

编年体:即以时间为经,以事件为纬来叙写史实。它的优点是线索清楚、背景明确、系统性较好;不足是不便于集中而广泛地描写人物。《春秋》《左传》和《资治通鉴》都是编年体。

纪传体:即以人物为中心叙写历史,为司马迁所独创。古代官方编辑的“二十四史”用的都是纪传体。这种体例对后世影响很大。

主要意图:体现随文学习,现在中考对国学常识的考察力度加大,教师可以在适当的时候补充国学常识,既不突兀又便于理解课文内容。

③课文谈论的是古代战争故事。这次战争发生的时间是春秋初期,交战双方是强大的齐国和弱小的鲁国。交战地点是鲁国的长勺,所以史称长勺之战。发生战争的原因是齐襄公时,政令无常,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分别逃到莒国和鲁国避难。后来齐襄公被公孙无知所杀,住在莒国的公子小白抢先回到齐国夺得王位,称为齐桓公。后来鲁国也送公子纠回齐国争夺王位,结果被齐桓公打败,齐桓公

逼鲁庄公杀掉公子纠。鲁庄公十年(前684年)齐桓公又借口鲁国曾经帮助公子纠与他争夺齐国君位,再次举兵攻鲁,两军战于鲁国长勺,结果弱小的鲁国战胜了入侵的强大的齐国。

主要意图:补充历史知识便于学生了解课文内容“为什么是齐师‘伐’我?”

三、疏通课文,检查预习情况

(头一天让学生对照三行对译,记忆本篇文章的重点字词和翻译。) 课上完成预习检测:

任务一:同桌各一段口头翻译给对方听,找出有疑问的地方。

任务二:小组解疑答惑,勾画重点字词,全组识记。

任务三:领卷子,做重点字词解释。

任务四:对照工具书,进行批阅和整理。

教师解疑答惑,强调重点字词。

主要意图: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让不同的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调整进度,也让优生帮助薄弱基础的学生。

检测内容见《曹刿论战》学案

三、作业

1.背诵全文

2.有余力的同学完成《魔法训练》前测

第二篇:曹秽论战的散文形式

曹刿论战

2014年下学期

2014年下学期

2014年下学期

2014年下学期

2014年下学期

第三篇:曹秽论战的散文形式

曹刿论战

10.《曹刿论战》教学设计

1

2

3

4

5

第四篇:曹秽论战的散文形式

《曹刿论战》《唐宋八大家散文·心术》比较阅读答案

【甲】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起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辄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选自《曹刿论战》)

【乙】凡主将之道,知理①而后可以举兵,知势②而后可以加兵,知节③而后可以用兵。知礼则不屈知势则不沮知节则不穷④。见小利不动⑤,见小患不避,小利小患,不足以辱吾技也。夫然后可以支⑥大利大患。夫惟养⑦技而自爱⑧者,无敌于天下。故一忍可以支百勇,一静可以支百动。

(选自《唐宋八大家散文•心术》)

【注释】①理:规律、道理。②势:形势、趋势。③节:节制。④穷:困厄,处于困境。⑤动:轻举妄动。⑥支:支持,这里指应付。⑦养:蓄养。⑧自爱:这里指爱惜自己的军队。

9.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3分)

⑴公将鼓之 ⑵故逐之 ⑶凡主将之道

10.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3分)

A.知势而后可以加兵 弗敢加也(《曹刿论战》)

B.无敌于天下 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C.故一忍可以支百勇 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

D.一静可以制百动 增其旧制(《岳阳楼记》)

11.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5分)

⑴既克,公问其故。

⑵小利小患,不足以辱吾技也。

12.请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2分)

知 礼 则 不 屈 知 势 则 不 沮 知 节 则 不 穷

13.【甲】【乙】两文在作战思想上有什么相同之处?(4分)

【答案】9.⑴击鼓 ⑵追击或追赶 ⑶方法(手段、道理、规律) 10.C 11.⑴已经战胜,鲁庄公问(曹刿)取胜的原因。 ⑵小的好处和祸患,不足以辱没我们的才能。或:小的利益(好处)和小的祸患,是不值得辱没我们的技艺(才能)的。 12. 知礼则不屈/知势则不沮/知节则不穷 13.都主张作战时要详察敌情(知己知彼),把握战机啊,后发制人(不轻举妄动,要抓住有利时机,一举成功)

【参考译文】大凡担任主将的原则是,通晓事理然后可以出兵,了解敌我双方的形势然后可以增兵,懂得节制然后可以用兵。通晓事理就不会屈服,了解敌我双方的形势就不会灰心丧气,懂得节制就不会陷入困境。见了小利益不动心,遇上小祸难不躲避。小利益、小祸难不值得辱没我的本领,这样之后才能够应付大利益、大祸难。只有善于培养本领又能保存自己的力量的人,才无敌于天下。所以忍耐一下,可以应对百次勇敢的行动,冷静一下,可以控制百次的轻举妄动。 (2010年辽宁省沈阳市中考语文试卷)

第五篇:曹秽论战的散文形式

《曹刿论战》赏析

《曹刿论战》写作特色赏析

云南省玉溪市澂江县第九中学 刘小宏

《曹刿论战》又名《齐鲁长勺之战》或《长勺之战》,选自《左传·庄公十年》。春秋时期齐与鲁是邻国,齐强而鲁弱,齐鲁长勺之战的导火线是齐国的内乱。鲁庄公十年(前684)的春天,齐国以强凌弱,侵犯鲁国。于鲁而言,这是一次抵御强敌、保家卫国的正义战争。曹刿所论的就是这次“长勺之战”。

一、 善于运用对话来交代情节 、刻画人物形象【曹秽论战的散文形式】

文章开篇就指出战争发生的时间,作战对象,对战争的性质和鲁庄公准备抵抗的形式作了简要的交代。历史事件的叙述作者只用极少的文字,而把写作的重点放到了曹刿身上,怎么样写曹刿这个人物呢?作者着重写了曹刿和乡人的两句对话,“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这两句对话是十分出色的。一方面揭示了“肉食者”的目光短浅、没有出息,另一方面也显示了他对“肉食者”的鄙视,对国家大事的关心,同时也暗示了曹刿要比“肉食者”高明得多。作者十分巧妙地把曹刿放在鲁国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出现,既突出他举足轻重的作用,又为下文“曹刿请见”作铺垫。这个人物一出场,就让我们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面对强敌,究竟靠什么作战?怎么作战?鲁庄公是一概不知。这些却是决定战争胜败的关键问题。所以曹刿谒见鲁庄公,一见面就问

“何以战”?表明曹刿对战前准备工作的重要性有着清醒的认识。在曹刿的突然发问之下,鲁庄公心胸无成竹,作出不得要领的回答。他先提出“衣食”的分配,“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又说到神灵的祭祀,“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第一条是对官僚贵族的,不是普遍施予民众的实惠。第二条是对天地神灵的,是例行的宗教性礼节,并非对民众的真诚许诺,无关战事全局;因此二者都为曹刿所否定。唯有最后在庄公提出治理讼狱“必以情”的一点,曹刿认为“忠之属也”还算是尽心务实的一项,认定“可以一战”, 曹刿否定了前两条,只肯定了第三条,这里面表现了他的卓越见识。他已经初步认识到了要想赢的战争的胜利,必修“取信于民”,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说明曹刿很有政治远见。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引用了《曹刿论战》这一史实,指出了战胜敌国的“政治准备”是——“取信于民”。所以他和鲁庄公不讨论军队的数量和兵刃、战车的装备等情况,而把着眼点放在最重要的政治基础上、放在人心的向背上。

接着,文章记叙了曹刿指挥鲁军战胜齐军的全过程。使曹刿卓越的战略思想和军事指挥才能得到充分表现。两国交兵的战争场面,可写的事情太多了,但是,左丘明却只写了“击鼓”和“逐师”两件事。战场上,“公将鼓之”, 说明鲁庄公迫不及待,缺乏指挥作战的才能。曹刿用“未可”加以阻止,说明他沉着应战。“齐人三鼓”后,“公将驰之”。又说明鲁庄公用兵草率,性格急躁,轻敌冒进。曹刿又说:“未可”,在“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后,才说:“可矣”。于是鲁

庄公下令遂逐齐师。指挥作战的曹刿只是反复地说了“未可”和“可矣”四个字,就把曹刿那足智多谋,沉着果断的性格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

二、 中心突出、详略得当

本文是一篇记叙战争的历史散文,凡是与主题有关的内容就详写,反之就略写。文章详写了曹刿与鲁庄公的三次对话,始终紧扣一个“论”字,反映了曹刿在战略战术方面的精辟见解。鲁庄公前两次是说“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和“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说明他把取胜的希望寄托在近臣的拥护和神的保护上。曹刿对这两次答复都予以否定,指出庄公所说的不过是“小惠”“小信”,直到第三次庄公提出“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认为“忠之属也”还算是尽心务实的一项,认定“可以一战”,从这番对话可以看出,曹刿求见庄公,目的就是要使庄公认识到“取信于民”在战争中的作用,努力争取人民的支持,为胜利奠定可靠的基础。

战争场面,可写的事情太多了,作者没有写战旗蔽空,杀声震天的实战场面,鲁军如何追击齐军也只字未提,而是有意识地将鲁庄公的轻举妄动,来反衬曹刿在这次防御战争中的精明沉着。左丘明却只写了“击鼓”和“逐师”两件事,作者是有意识地略去了战场上的一般情况,略去了和这次战争特点没有密切关系的东西,这样,剩下来的这两件最重要的事情,也就在简练的叙述中得到了突出的表现。我们再进一步看,即便是这“击鼓”和“逐师”两件事,作者也没有作原原本本的叙述,指挥作战的曹刿只是反复地说了“未可”和“可矣”

四个字。这样写法,至少有两方面的好处。第一是符合实际情况,在紧张战斗的时刻,曹刿只能用简明的话语作出判断和决定,而不可能把他那观察、推论的过程和理由作出详细的说明。曹刿只说四个字,也在一定程度上传达出了战场上的紧张气氛。第二方面,这样写也为下一段的议论发挥埋下了伏笔,使得文章曲折多姿、引人入胜,而且每段之间又各有重点,紧紧相连。

战争胜利后,作者同样没有写缴获齐军多少物资,没有写如何凯旋,没有写如何庆贺大捷等场面,只用“公问其故”四个子就代替了鲁庄公的一系列问话,真正做到了惜墨如金、详略得当。

三、 文章前后照应、结构严谨、浑然天成

这篇文章很简短,全文只有二百二十二个字,就把战争的发生、发展和结局记叙的有条不紊。文章按照历史发展的过程来安排结构,

第一段写战前准备,第二段,叙述齐鲁长勺之战的经过。第三段,写曹刿论述这次战役取胜的原因。行文逐步深入,各段之间环环相扣,前后照应。如第一段中曹刿要求“战则请从”和第二段的“公与之乘”相衔接,过渡十分自然。第二段鲁军胜了,当是如何胜利的,没说,故意留下“悬念”,为第三段集中些曹刿“论战”埋下伏笔。第二段末句“遂逐齐师”与第三段开头相衔接。第三段先用“既克,公问其故”一句承上启下。“既克”而不知“其故”,足见庄公完全不懂军事,这既印证了开头说的“肉食者鄙”,又自然引出曹刿的论述。这一段是《曹刿论战》的议论中心。古时作战是“击鼓进军,鸣金收兵”,击鼓就是向士兵发布前进冲锋的命令。第一次击鼓,士兵的勇气正足,

所以说“一鼓作气”;第二次击鼓的时候,勇气就逐渐衰落下来,所以说“再而衰”:等到第三次击鼓的时候,勇气就完了,所以说“三而竭”。 “夫战,勇气也。”在此,曹刿所说“勇气”,是战时士气的集中表现,是军士临战时的激情和果敢拼杀的昂扬斗志。齐军三鼓,鲁军并不应鼓而动,齐军激发起来的勇气没有得到相对的呼应,反而很快由亢奋转为衰惫。曹刿抓住了这种士气和心理变化的有利时机号令鲁军,一举得胜。所以曹刿总结说:“彼竭我盈,故克之。”曹刿的这种见解,在战略思想上说,是非常高明的。接着,曹刿又解释“逐师”。他经过实际调查,看到“辙乱”、“旗靡”,证明了敌人是真正的溃败而不是有计划的撤退,证明了敌人没有伏兵,这才长驰直下地率领军队向败退的敌人冲上去,取得了这次战争的彻底胜利。从故事发展的过程看,这最后一段是情节的“结局”部分。三个段落都有着它们内在的有机联系,构成了一个整体。段与段之间各有重点,相互联系;整篇文章一气呵成,天衣无缝,有转折,也有波澜,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曹刿论战》一文一直是历代传颂的名篇佳作,一方面是由于曹刿“取信于民”的政治远见和“敌疲我打“,”敌退我进“的战略防御思想,另一方面是写作上的的成功的确值得我们好好学习、借鉴。

【曹秽论战的散文形式】

姓名: 刘小宏 邮编:652500

地址: 云南省玉溪市澂江县第九中学

电话:15987737810 邮箱:liuxiaohong895155@163.co

第六篇:曹秽论战的散文形式

曹刿论战

《曹刿论战》学案

■一、文学常识精解。

1、本文选自《左传·庄公十年》。题目是后加的。

2、关于《左传》。

《左传》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时期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终于鲁哀公十四年(前454年),记载了共200多年的历史。书中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文字简练生动,尤其善于描写战争及复杂事件,又善于通过对话和行动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左传》分年记事,属于编年史书。它没有篇名。晋杜预把它按年代顺序分附在《春秋》后面,认为它是用史实来阐述《春秋》经义的。《春秋》记事非常简单,近乎大事年表,例如这篇课文所记之事在《春秋》中就只有一句话:“十年春,王正月,公败齐师于长勺。”而《左传》叙事较为详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历史面貌,又为《春秋》作了较为详备的注释,所以后人又称《左传》为《左氏春秋》或《春秋左氏传》。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左传》节文的标题,都是后人加的。

3、关于历史散文体例

历史散文也称史传文,它有国别、编年、纪传三体。

国别体:通过各国史事个别独立地排列载述,以完成对某一历史进程的叙述。国别体史书有《国语》和《战国策》。《国语》是以记言为主,兼及记事;《战国策》是以记事为主。

编年体:即以时间为经,以事件为纬来叙写史实。它的优点是线索清楚、背景明确、系统性较好;不足是不便于集中而广泛地描写人物。《春秋》《左传》和《资治通鉴》都是编年体。

纪传体:即以人物为中心叙写历史,为司马迁所独创。古代官方编辑的“二十四史”用的都是纪传体。这种体例对后世影响很大。

4、“长勺之战”背景简介

本篇选文又题作“齐鲁长勺之战”或“长勺之战”。这一战事发生在鲁庄公十年(前684),是齐桓公即位后向鲁国发动的第二次战争。

前此两年,齐桓公(公子小白)与其庶兄公子纠曾进行过激烈的争夺君位的斗争。当时篡君夺位的公孙无知(齐襄公堂弟)已被杀,齐国一时无君,因此避难于鲁国的公子纠和避难于莒国的公子小白都争相赶回齐国。鲁庄公支持公子纠主国,亲自率军护送公子纠返齐,并派管仲拦击、刺杀公子小白。然而鲁国的谋划没有成功,公子小白已出乎意料地抢先归齐,取得了君位。齐桓公即位后当即反击鲁军,两军交战于乾时(齐地),齐胜鲁败。乘兵胜之威,齐桓公胁迫鲁国杀掉了公子纠。齐桓公虽在其庶兄的血泊中巩固了权位。但对鲁国却一直怨恨难平,因此转年春便再次发兵攻鲁,进行军事报复和武力惩罚。本篇所记即是这次在鲁地长勺展开的战事。

5、毛泽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对长勺之战的评价

春秋时期,鲁与齐战。当时的情况是弱国抵抗强国,鲁庄公起初不待齐军疲惫就要出战,后来被曹刿制止了,采取了“敌疲我打”的方针,打胜了齐军,创造了中国战史中弱军战胜强军的有名的战例。

■二、字词精解。

1、生字正音。

曹刿(guì) 又何间焉(jin) 肉食者鄙(bǐ) 玉帛(bó) 小信未孚(fú) 登轼而望之(shì) 吾视......

其辙乱(zhé) 夫战,勇气也(fú) 望其旗靡(mǐ) ...

2、 古今异义。

(1)又何间【古义:参与;今义:隔开,不连接】焉? .

(2)肉食者鄙。【古今异义——古义:鄙陋,目光短浅;今义:卑鄙,道德品质低劣】 .

(3)衣食所安【古义:养;今义:平静,稳定。】 .

(4)弗敢专【古今异义——古义:独自占有;今义:单纯、独一、集中在一件事上。】也。 .

(5)牺牲【古义:祭祀用的猪、牛、羊等祭品;今义:为正义事业而献出生命或舍弃某种利益】玉帛。 ..

(6)弗敢加【古义:虚夸;今义:增多,与“减”相对】也。 .

(7)小大之狱。【案件。古今异义——古义:案件;今义:监狱】 .

(8)虽【古义:即使;今义:表示转折关系的连词。】不能察。 .

(9)必以情【古义:实情;今义:感情。】 .

(10)可以【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表示许可,可能。】一战。 ..

(11)再【古义:第二次;今义:又一次】而衰。 .

3、一词多义。

(1)请 曹刿请见(请求) 战则请从(请允许)

(2)之 肉食者谋之(代词:它,指迎战这件事。) 小大之狱(助词,的)

公与之乘(代词:他,指曹刿) 公将鼓之(助词:凑足音节,无实义)

将驰之(代词:他们,指齐国的军队) 何陋之有(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助词:放在住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结构的独立性)

送孟浩然之广陵(动词:去,到,往)

(3)以 何以战(凭借,靠) 必以分人(把)

必以情(按照,根据)

(4)从 民弗从也(听从) 战则请从(跟随,跟从)

(5)于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从) 战于长勺(在)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给) 青出于(从)蓝而胜于(比)蓝

(6)信 必以信(信实、诚实) 小信未孚(信用)

(7)焉 又何间焉(呢) 惧有伏焉(兼词,相当于“于之”,“在那里”)

(8)间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夹杂) 又何间焉(参与)

(9)故 公问其故(原因,缘故) 故克之(所以)

(10)其 其乡人曰(他的) 公问其故(那样,如此)

下视其辙(他们的,指齐国军队的)

(11)伐 十年春,齐师伐我(进攻) 竹取道,下见小潭(砍伐)

(12)见 曹刿请见(接见) 入见(拜见)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呈现,出现)

(13)安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养) 辨我是雌雄(哪,怎么)

4、词性活用。

(1)神弗福【名词活用为动词:赐福,保佑】也。 .

(2)公将鼓【名词活用作动词:击鼓】之。 .

5、特殊句式。

(1)判断句式:有肯定判断和否定判断,译为“„„是什么”和“„„不是什么”。

例如:忠之属也。 夫战,勇气也。 夫大国,难测也。

(2)省略句式:有的省略主语,有的省略宾语,有的省略介词等等,翻译时要补出来。

例如:(曹刿)问:“何以战?”(省略主语)

必以(之)分人。 可以(之)一战。(省略宾语)

(3)倒装句式:按照现代汉语的常式是主-谓-宾顺序,但有的文言句有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情况,翻译时要按现代汉语的顺序。

例如:

何以战?(宾语前置) 战于长勺(状语后置)

■三、语段精解。

◣第一段

十年春,齐师【军队】伐【攻打】我【指鲁国。原因:①《左传》的作者左丘明是鲁国人;②《左传》是...

根据鲁国的历史写的。】。公将战【迎战】。曹刿请【请求】见【接见】。其【他的】乡人【同乡人】曰【说】:......

“肉食者【吃肉的人。“肉食”在当时与公膳制有关,公膳是对某种品位的官员在办公时间免费供给的一种膳食,...

按规定“大夫以上,食乃有肉”。因此“肉食者”是指古代享受公膳食肉待遇的大夫以上的官员,此处借指 “当政的人”或“居高官食厚禄的人”或“当官的人”】谋【谋划】之【它。指迎战这件事。】,又何【何必,为什么】...

间【参与。古今异义——古义:参与;今义:隔开,不连接】焉【语气助词,呢】?”刿曰:“肉食者鄙【鄙陋,..

目光短浅。古今异义——古义:鄙陋,目光短浅;今义:卑鄙,道德品质低劣】,未能远【长远,深远】谋【谋..划】。”乃【于是,就】入【进入,这里指进入宫廷,进入朝廷】见【拜见】。问:“何以战【倒装句——即“以......

何战”。意思是“凭借什么作战呢?以:凭借,用、靠。】?”公曰:“衣食所安【这里是“养,养生”的意思。.

古今异义——古义:养;今义:平静,稳定。】,弗【不】敢专【独自占有。古今异义——古义:独自占有;今..

义:单纯、独一、集中在一件事上。】也,必【必定,一定】以【把】分人。”对【回答,应答。如:对答如流、...

无言以对】曰:“小惠【恩惠】未遍【普遍,遍及】,民弗从【听从】也。”公曰:“牺牲【祭祀用的猪、牛、羊.....

等祭品。古今异义——古义:祭祀用的猪、牛、羊等祭品;今义:为正义事业而献出生命或舍弃某种利益】玉.

帛【祭祀用的宝玉、丝织品。】,弗敢加【虚夸。古今异义——古义:虚夸;今义:增多,与“减”相对】也,..【曹秽论战的散文形式】

必以【按照、根据】信【信实、诚实】。”对曰:“小信【信用】未孚【使人信服,使人信任】,神弗福【名词活.....用为动词:赐福,保佑。】也。”公曰:“小大之狱【案件。古今异义——古义:案件;今义:监狱】,虽【即使。..

古今异义——古义:即使;今义:表示转折关系的连词。】不能察,必以情【实情。古今异义——古义:实情;.

今义:感情。】。”对曰:“忠【竭力做好本分的事情。古今异义——古义:竭力做好本分的事情;今义:忠诚。】.

之【这】属【类】也。可以【可以凭借。古今异义——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表示许可,可能。】一战。战则.....

【就】请【请允许】从【跟从,跟随】。” ..

▲译文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们鲁国。鲁庄公准备应战。曹刿请求(鲁庄公)接见。他的同乡说:“当官的人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为什么要参与呢?”曹刿说:“当政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进宫去拜见(鲁庄公)。(曹刿)问:“您凭什么作战呢?”庄公说 :“衣服、食品这些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占有,一定把它来分给一些别人(臣子)。”曹刿回答说:“(这种)小恩小惠没有遍及(到老百姓身上),老百姓是不会听从(你)的。”庄公说:“用来祭祀的牛、羊、猪、玉器、丝织品等祭品,我不敢虚夸,必定按照实情(告诉神)。”曹刿回答说:“这点儿小信用,不能使神灵信任,神灵不会(因此)保佑(你)的。”庄公说:“大大小小的案件,我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是一定依据实情(处理)。”曹刿回答说:“这是尽了本职的一类事情。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打仗,就请允许我跟随着(去)。”

◣第二段

公与之【他,指曹刿】乘【乘坐战车】。战于【在】长勺。公将鼓【名词活用作动词:击鼓。】之【助词,.....

凑足音节,无实义】。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了】。”齐师败绩【大败】。公将驰【驱车追赶】....

之【他们,指齐国的军队】。刿曰:“未可。”下【下车】视其【他们的,指齐国军队的】辙【车轮滚过留下的痕....

迹】,登轼【车前的横木】而望之,曰:“可矣。”遂【于是,就】逐【追赶,追击】齐师。 .

▲译文

庄公同曹刿共坐一辆战车。鲁国齐国的军队在长勺作战。庄公将要击鼓(命令进军)。曹刿说:“不行。”齐国军队击过了三次鼓。曹刿说:“可以(击鼓进攻)了。”齐国的军队大败。庄公准备驱车追击。曹刿说:“还不行。”他下车察看齐军战车轮子留下的痕迹,又登上车前的横木了望齐军敌情,说:“可以了。”就追击齐国军队。 ◣第三段

既【已经,已然】克【战胜】,公问其故【(曹刿)这样(指挥军队)的原因】。对曰:“夫【发语词,放在.....

议论、说明性句子的开头,无实义】战,勇气也。一鼓作【振作】气【勇气,士气】,再【第二次。古今异义—...

—古义:第二次;今义:又一次。】而衰【衰弱,减弱】,三而竭【衰竭,耗尽,消失】。彼【他们】竭我盈【充....【曹秽论战的散文形式】

满,旺盛】,故【所以】克之。夫大国,难测【预料,揣测】也,惧有伏焉【兼词,相当于“于之”,“在那里”...

的意思】。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倒下】,故逐之。” .

▲译文

已经战胜了(齐国军队),庄公问曹刿这样(指挥军队)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是靠勇气的。第一次击鼓振作(士兵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勇气低落,第三次击鼓勇气就耗尽了。齐国军队的勇气耗尽了,我军的勇气正旺盛,所以战胜了他们。(齐国这样的)大国,是很难以预料的,(我)怕(他们)有伏兵在那里。我看见他们的车轮滚过的痕迹混乱了,望见他们的军旗倒下了,所以(请您下令)追击齐军。”

■四、思路结构及内容分析。

(一)文章思路、结构分析。

1、这篇文章有几条线索?

有两条线索:

一条是事件发展的线索:迎战——备战——胜战——评战

一条是人物活动的线索:请见——请问——参战——释疑

2、本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本文虽短,但能紧扣题旨“论战”,运用对话的形式,有条不紊,逐层展开,阐明曹刿是怎样论战的。全文共三段,每段为一部分。

△第一段,写鲁国战前的准备。可分两层:

第一层(从开始到“乃入见”)写曹刿跟乡人的对话,说明曹刿“请见”的原因。

第二层(从“问:‘何以战?’”到段末)写曹刿跟鲁庄公的对话,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

△第二段,叙述长勺之战的全过程。全段32字,以写鲁方之战术决策为主。

△第三段,写曹刿论述鲁国在长勺之战中取胜的原因。可分两层:

第一层(从开始到“故克之”)以“夫战,勇气也”为根据,提出要选择“彼竭我盈”的时机发动反攻的观点,回答了为什么等待“齐人三鼓”而后“鼓”的问题。

第二层(从“夫大国”到段末)以“大国难测,惧有伏焉”为根据,提出作战中必须时刻注意判断敌方意图的观点,说明了他“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之后才认为可以追击的原因。

3、用简洁的语言(不超过60字)概述课文大意。

庄公十年春,齐国出兵进攻鲁国。当时齐强鲁弱。曹刿请见庄公,询问备战情况,随同庄公参战,大获全胜,曹刿为鲁庄公释疑解惑。

(二)第一段内容具体分析。

1、曹刿的身分怎样?

从“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句中我们能推知曹刿的身分为普通老百姓,没有官位,属爱国君子吧,“位卑未敢忘忧国”。

2、“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中的“远谋”二字是此文的关键,贯穿全文。从曹刿的这句话里可见他具有什么样的品质?

曹刿身份卑微。却能关心国家大事,为国事深谋远虑。

3、请分析“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一句在全文中的作用。

①为下文写庄公张本(或“铺垫”) ②衬托曹刿的远见卓识.

4、“何以战”这三个字唤起下文分析战争的条件,突出了曹刿重视战前的政治准备。鲁庄公认为要作哪几方面的准备呢?曹刿又是如何评价的?

三方面:①“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②“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③“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5、曹刿“可以一战”的主要条件是什么?为什么?这体现了他怎样的品质?

曹刿“可以一战”的主要条件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鲁庄公借小惠赢得近臣的拥护,借小信赢得神灵的保护,这两点都被曹刿否定。在曹刿的启发下,庄公终于认识到人民的重要性,民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

这就突出表现了曹刿重视人民力量的政治远见;充分体现了他取信于民的政治思想。

6、曹刿说:“忠之属也。可以一战。”谈谈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

曹刿认为按照实情断案,可以取信以民,这是尽了自己的职责,会得到人民的拥护。只有取信于民,才能把战争建立在可靠的基础上。

7、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分析“战则请从”一句在文中的作用。

内容上:写出了曹刿不仅重视战前的政治准备,而且注意实际作战中的战略战术。

结构上:过渡,转入下文写他临阵参战指挥。

【曹秽论战的散文形式】

8、本段的描写体现了人物什么品质特点呢?

本段写的是曹刿请见,论战前准备,显示了曹刿热爱自己国家、深谋远虑的品质以及鲁庄公“勇于纳谏”的胸怀。

(三)第二段内容具体分析。

1、这次战争是由谁指挥的?根据何在?

由鲁庄公指挥,曹刿协助。这从“公与之乘”可以看出。 (“乘”有两义:①为共乘一车,“乘”读chéng;②为另给一车相随,“乘”读shèng。课文从“乘”①义说,这样比较好理解,因曹刿与庄公同乘一车论战才方便。)

2、作战地点选在哪里?为什么要选在那里呢?

长勺(“战于长勺”是个状语后置句)。

在鲁国境内,地理条件对鲁国有利。

3、反攻的时机选在什么时候?曹刿是怎样帮助庄公选择时机的呢?

在“彼竭我盈”之时。

战斗刚开始,不待齐军疲倦,庄公就急于出战(“公将鼓之”);当鲁军刚获胜,庄公又急于去追击(“公将驰之”),曹刿又阻止了庄公的过急行动。他懂得攻击和追击都必须把握有利的时机,要根据双方的土气和实力

的变化作出正确判断。

4、本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是详写还是略写?有什么作用呢?

本段叙述长勺之战的全过程。主要叙述了曹刿指挥作战的情况;作战的过程写得非常简略。

作用在于:①突出写了曹刿“谋”的作用,为下文“论战”打下伏笔。②体现了曹刿临阵从容,胸有成竹,善于掌握时机。正式因为他的军事才能鲁军才能击败敌人,获得战争胜利。

(四)第三段内容具体分析。

1、本段写曹刿沦述战胜齐国的原因,曹刿的解释分哪几层意思?

分两层意思,

一层讲攻击的缘故——“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敌方的勇气已经消失而我方的勇气正盛,所以我们打败了敌人,“彼竭我盈”高度概括了最佳战机。

二层讲追击的缘故——他“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明白齐国真败才追击。

2、本段体现了曹刿怎样的军事才能呢?

表现他考虑周全、行动谨慎,观察仔细,做到知己知彼,并且善于抓住时机,故而夺取了战争胜利。 ★本文结构及内容示意图:

(五)归纳本文的中心思想。

本文通过以弱胜强的长勺之战史实的叙述,论述了必须取信于民并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有利的战机才能取得战争胜利的道理;表现了曹刿在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卓越的军事才能。

■五、人物形象、写作特点分析。

(一)人物形象分析。

1、曹刿形象特点:

课文集中体现了曹刿作为一名军事家的“远谋”。曹刿请见,表现他的爱国热情;曹刿问战,表现他的政治远见;曹刿参战,表现他卓越的军事才能,善于掌握有利的作战时机;曹刿论战,表现他过人的谋略——考虑周全、行动谨慎,观察仔细,善于抓住时机。

2、鲁庄公形象特点:

课文集中体现了鲁庄公作为国君见识的“鄙”。鲁庄公把战争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灵的保佑上,说明他政治上无能;他急于求战,急于攻击,说明他军事上的无知。

但鲁庄公不是一个昏君。鲁庄公备战见刿,三问三答,实事求是,虚心听意见;庄公作战用刿,亲自参与打仗,表现他礼贤下士,任人唯贤;庄公战后问刿,不因胜而自喜,表现他为求真知而不耻下问。

综合所述,可以得出鲁庄公并非昏君,而是一位缺乏军事才能的明君。

(二)写作特点总结。

1、详略得当,中心突出。

本文重点在刻画曹刿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的卓越才能,而不在记叙战争的经过。因此,只详写曹刿分析战前的政治准备和指挥鲁军作战的经过,以及战后谈论鲁国取胜的原因。对双方军事部署、战争经过等则略写或不写。这样当详则详,当略则略,详略结合有致,使文章能充分体现了曹刿的“远谋”,又情节紧凑。

2、结构严谨,层次清楚。

本文第一段写战前,第二段写战时,第三段写战后,文章层次清楚。而且,段落之间联系紧密,环环相扣,如第一段用“战则请从”过度到第二段的从战;第三段用“既克”承上启下,题得承接自然,一气流转,使文章浑然一体。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mw/509750/

推荐访问:曹秽论战 曹秽论战翻译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