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民俗文化 > 佛学文化 > 佛学正能量

佛学正能量

时间:2018-08-30   来源:佛学文化   点击:

【www.gbppp.com--佛学文化】

佛学正能量 第一篇_启动生命的五大正能量

启动生命的五大正能量!

在佛学的理论里,五大能量组成了人的生命,地、水、火、风、空。

当人生命终结时,就是五大能量分离的时候:首先是风大,没有了呼吸;其次是火大,没有了热量;其三是水大,水分会丧失,身体腐烂;其四是地大,骨骼毛发最终归于尘土;最后是空大,阿赖耶识性离开了躯体,轮回转世。

五大能量不调,生命就不会美好,就会出现种种身心疾病。 五大能量分离、消失的时候,就是生命终止的时候。

五大能量协调、生命就会健康、升腾、绽放。

地大的能量代表生命的摄受力。地大不调会引发101种身心疾病,包括言行不务实、多思多虑、幻想、骨骼疾病、脾胃疾病、缺乏影响力等。地大的能量平衡,生命会呈现出厚德载物,海纳百川之势。他的身上如同有一种磁力,会吸引很多人来到他的身旁。有缘份、有慧根、有福报的人都愿意来亲近他。需要被爱、被关怀、被接纳的人也愿意来亲近他。地大能量开启的人,他所在的那个地方,周围的花草都会开得特别的茂盛。

水大的能量代表生命的润泽力。水大不调会引发101种身心疾病。包括行为僵化、不善于变通、缺乏动力、恐惧、腰椎疾病、肾脏及泌尿系统疾病、血管方面的疾病。水大的能量平衡,生命会呈现出包容万物、与万物圆融共处的态势。他善于根据外界来改变自己的言语和行为、善于沟通和传递自己的思想给别人。他不排斥外界;如同水一样时而柔和、滋润、时而排山倒海,顺势而为。他会时时为人着想;广行布施,润物无声;有时以软语动人心弦、有时又声如雷震,摄诸妄念。有时和颜悦色,温暖人心;有时铁面无私,示现强大的力量。总之,一切因势利导,善于变化自己去影响万物。

火大的能量代表生命的影响力。火大不调会引发101种身心疾病。包括正气不足、心态消极、没有目标和方向、心脏疾病、注意力散乱、身体畏寒怕冷、手脚冰凉、招惹阴性能量等。火大的能量平衡,这个人方向明确、动力十足、充满正气,在人群中就如同太阳一样,可以带给人们光明、力量和希望,歪理邪说在他的面前难以存在,如同冰雪在阳光下必然消融。他具备勇敢与力量,能够转化内心的执著与习性,并且愿意带领别人一起完成一项使命。火大能量平衡,就是身心健康、光明与智慧现前的时候。

风大的能量代表生命的定力。风大不调会产生101种身心疾病,包括思维动荡不安、情绪化、易被外界干扰、呼吸疾病、胸闷气短、亢奋或抑郁、着急或者拖延等。风大平衡,整个人会呈现出宁静的态势。行住坐卧,语默动静,待人接物,安定自然;有感染人心灵的清凉、平静、祥和和喜悦。这是生命的大自在,不因为得到和失去而欢喜;

也不会因为外境的变化而焦虑。

空大的能量代表生命自在的力量。空大的能量不平衡,人们难以超越个人局限,体会到天地与自然万物的规律;难以领悟生命的真正意义和价值;难以灵性成长。空大的能量平衡,人与天地自然就能和谐共处,无论外在环境怎么变化,内在都安然喜悦,不分别不评判,与万物和谐共处。他不会认为什么高贵、也不会认为什么低贱,不会认为什么必须被改变、也不会认为什么不需要改变。他能体会到万物平等、一切都是道的化现,对一切都随缘、不强求;却不眛因果、不舍善法。他的整个生命会散发出轻安和喜悦的光芒,如同佛菩萨背后的智慧光明。悟到了空性,人就能看破、放下、随缘、自在。

五大能量,本无正邪之分,但从人世的角度去看,让人健康的、喜悦的、觉悟的、利他的即为正。让人生病的、消极的、烦恼的、损人的即为邪。是正、是邪,说到底全在人心。五大能量的修炼和提升,可以从单独入手,也可以从整体下手,归根结底,提升德行是基础、提升智慧是根本。

养生的方法,可谓多如牛毛。其实,真正的养生是养“心”。常听到人们说的一句口头禅:“活得好累!”是啊,当今社会是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竞争激烈的信息时代,人人的脚步像上了发条似的,不停地向前飞跑。人的心理承受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如长期处于过度的精神紧张状态,日积月累,难免有朝一日心理防线不被压垮,常会使人陷

入尴尬的困境之中,产生过度紧张、焦虑、烦躁、恼怒、抑郁等不良情绪,导致心理障碍,极易引发高血压、心脏病、消化性溃疡、糖尿病、神经症、妇科病、甚至癌症,影响健康和生命。

要想活得自由自在,却病延年,注重养“心”为第一要务。

一是静心。心有两种,一是真心,一是妄心。真心是水,妄心是波,波因风动,风止波息,而水不动。寂然无念,是无心心也。要心静就要时时观照自己,学会放下,去自我,除杂念,息妄想。做普通人,持平常心,恬淡度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物我两忘、静如止水。这样,就会正确面对生活,面对人生,远离颠倒梦想,获大自在。

二是清心。面对万丈红尘的扰攘,人有时候难免会有妄想,有烦恼,有是非,有差别。如何去除妄念杂染的心呢?佛家主张“万念归一,清心涤虑。”所以我们要有菩提正觉,用正念去清心,用禅定来养心,用念佛来净心。做到心清如水,视荣辱升降为过眼烟云,可将外界一切干扰拒之门外,自得其乐,乐而心身康泰。

三是善心。善,是修心养性的根本。佛经上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人来到这个世界上,不是为了享乐而是为了感恩。因此,要“去恶从善”,首先要净化自己的心灵。不起小小的恶念,不做损人利已的恶事;要有让众生离苦得乐的思想言

行,要做一切维护众生利益,造福众生的善事。从行善中体验什么是幸福,什么是真正的人生,不枉到人世间走一回。

四是忍心。憨山大师《醒世歌》:“红尘白浪两茫茫,忍辱柔和是妙方。到处随缘延岁月,终身安分度时光。”百事忍为上,能忍亦豪杰。有了容忍的大度,心胸像虚空宇宙,就能容纳世界万有。既可排除自己种种败坏的心境,又有良好的家庭和人际关系,人也就自然乐在其中。

五是用心。人生在世,如果自己不会用心,就会被心所用,成为心的俘虏,所谓心为形役。心常被财、色、名、食、睡和色、声、香、味、触、法等五欲六尘所左右,致使愚痴无明、贪爱染着。所以我们要懂得用心,时时返观自省,明白心物既俱虚幻而不可得,打破妄知妄见,狂心息处,身心消殒时,才能够明心见性。这样,心身了无牵挂,活得潇洒过得自由。

佛学正能量 第二篇_离幸福很近12-让你重新认识佛教

让你重新认识佛教

-对佛教徒的几点忠告

个人整理,仅供参考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士!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接下来我们共同学习,《让你重新认识佛教》。上师对我们佛教徒的几点忠告。上师在这堂课当中,讲了很多窍诀。什么叫窍诀?法王如意宝曾经讲了一个比喻,比如收音机坏了,然后一位擅长修收音机的师傅很快就把收音机给修好。他知道哪个零件出了问题,这就叫掌握了窍诀。

既然是重新认识佛教,那说明以前我们对佛教有很多误解的地方,那么有哪些误解的地方?

一、对佛教的误解

误解一

佛教认为来世存在、业因果存在,在世人看来全是迷信。信鬼神,信看不见摸不着的因果报应,觉得佛教徒都被因果报应诅咒了,被束缚了。如果不学佛可以逍遥于法外,如果学了佛之后反而被前生后世以及业因果处处束缚。

因此上师让佛教徒实修佛法,利益众生之前,在这堂课里面,就讲到了一些相关的道理以遣除我们佛教徒的一些谬误和疑惑。

让你重新认识佛教当中的沙龙里面我们清楚有几个内容。有的是讲到来世生命及往生西方净土的意义以及佛教与科学,以至于生命科学,还有信心是最大的财富。等等这些内容,既然说重新认识佛教就必须要知道我们存在的误区。刚刚第一个误区已经说了。 误解二

认为佛法与科学相违背,信奉科学是真理的人来看,佛法就是迷信。其实不然,佛教与经济学、伦理学、环保、布施、物理学、心理学等的对话,通过这些对话就不难发现,尤其在上师的开示里面也讲到,科技发达时代的佛法教育、以及佛法的生命科学观。在这些内容里面处处可以看到,科学和佛教从世俗显现的角度来看,没有重大的冲突之处,相反有许多相合之处;比如说一碗水又八万四千虫。然后静止与运动,看似静止,其实是运动的,如同

显现和空性是双运的,很多有相合之处。另一方面,在实相领域中,科学和佛教其实不可能完全一致,因为证悟圣者以胜解以及胜现量的智慧见到的究竟真理是科学家永远不能到达的彼岸。

误解三

盲目的崇拜活佛,不经观察,大量的钱财供养活佛的行为是非常迷信的。狂热的非理性的宗教徒。对于这样的现象,社会舆论也有很多的一些对佛教不好的影响。因此,上师开示了“初学者不应视师如佛”;以其澄清我们的迷惑。

误解四

认为佛教徒是消极厌世的、自私自利的,丢掉家庭孩子老人出家,不管家人死活等。对于这样的误解,其实是不正确的。因为上师在大学开示里面讲到,我们相信有来世,所以,不只是为今生今世活着,我们今生今世活着的目的是更好的来世往生净土,或者成佛利益众生。很多人认为出家人非常冷血,消极厌世的。很多在家的父母亲,即便他学佛,他对自己的孩子出家,在内心当中多多少少还是接受不了。出家是不是丢掉孩子、家庭、老人,不管家人死活?

其实不然,出家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景德传灯录》里面讲到:“出家乃大丈夫事,非王侯将相所能为也。”其实人世间最难舍的不是高官厚禄,金银珠玉,而是一个“情”字。

我们很熟悉的弘一大师39岁出家、虚云和尚19岁出家、倓虚大师43岁出家、人海上师、新丁上师等等都是已成家之人。夫妻和顺、家境优裕,然而他们都是经历了面对信仰和红尘的艰难决择,最后依然出家。

《影尘回忆录》当中,讲到倓虚大师,出家前的经历和思想斗争便不难发现,出家人不是自私自利,不是不管家人死活。在《影尘回忆录》中讲到,倓虚大师这次想离家出走,真的要出家了。但他自己想:先前因为父母在堂,自己没有三兄二弟,舍不得去出家。后来又为妻子受累,熏染了一些世俗习气,也舍不得出家。他现在就想:假如我现在死了,就算这次得了癌症,得了个急症死去,借此机会去出家参学,然后再回来,度脱妻子,有什么放不下呢?所以我在路上走着的时候,虽然心里面很难过,但是心里却作死想,只不过是自己死后的灵魂在前行的时候,也没有什么放不下的。

后来又想说:我还有一个孩子有个姑娘已经出门了,嫁人了。还有五个男孩,大的才十四岁,小的刚刚会走,没人教养他们。在三四十年没有积蓄,怎么办?如果我走了之后,药铺也要关门,将来全家人会流离失所,会挨饿,怎么办?后来想:管它的呢?天下流离失所的人太多了,会容许别人的眷属流离失所,难道就不许我的眷属流离失所吗?又想说:假如我出了家之后,到各个地去参学,看到我的孩子正在讨饭,在乞讨,这时我管他不管呢?后来想:唉!天下讨饭的孩子太多了,容许别人的孩子讨饭,就不许我的孩子讨饭吗?这件事也不足挂齿!后来说:我的女人,如果在我一言不发出家之后,她领着五个孩子,生活上一定很为难。肯定要嫁给别人,这不是于我很难看吗?后来又想:天下的女人改嫁的太多了,这是我出家,或者我已经死去,难道她就不会改嫁吗?容许别人的女人改嫁,就不许我的女人改嫁吗?她今生是我的女人,前生是谁的女人?来生又要变成谁的女人呢?这事也不足挂在心上。如果真的为了妻子好,而连累了自己的一生出家;更何止这一生,恐怕生生世世的,我们都能永远沉沦下去了!这样,不但度脱不了妻子,同时也无法度脱自己。所以,我还是出家吧。如果出了家,潜心佛典,得到真实的修行,我以后遇见她们,还能劝他们念佛修行,

这点他确实做到了。他出家之后,后来他的妻子也出家了。了生脱死,于是他就放下了。依然放下,了无牵挂的到了天津的清修院出家了!

所以其实出家人,看似无情,实则心怀大爱。丢掉自私自利的恩爱,而心怀大爱,去爱天下的苍生。所以这是积极,不是消极;这不是自私自利,而是利他的利益众生的利他的菩提之心。

误解五

有的人说出家人需要别人供养、不劳而获、没有为社会付出,成为社会的寄生虫;这样的误解。这个说法也是错误的。如果说出家人不劳而获,这种说法只能说是分工的不同,布施有财施和法施。居士是财布施,出家人是法布施。

在过堂的时候,出家人会念一个偈颂。“所谓布施者,必获其利益,若为乐布施,后必得安乐。”会为布施的居士,祝愿回向。这个就象社会分工一样,有人挖地,有人写作,您不能说写作的人只是付出脑力,没有付出体力,他是不劳而获的社会蛀虫。出家人努力修行,以法语甘露教化众生、引领众生走出内心的种种痛苦,这也是属于工作的一种,您能否认吗?

在《杂阿含经》有个公案,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拘萨罗人间游行,到了一个聚落,佛陀答应著衣持钵,去乞食,乞食的时候到了一个婆罗门,婆罗门之后:瞿昙,我现在耕田下种,要供饮食。沙门瞿昙亦应耕田下种,以供饮食。”你都没有任何耕地,我为什么要给你饮食?

佛告婆罗门说:“我也耕田下种,以供饮食。”

婆罗门告诉佛讲:“我从来没有见到沙门瞿昙有耕种的犁轭吗,鞭子吗?你没有这些,你怎么能说你在耕田,你在下种?”

于是佛陀就说了:“我以信心作为种子,以苦行作为雨水,以智慧作为犁轭,以惭愧心作为牛上面的辕。正念作为守护,所以在这个过程当中我是精进,没有荒废。这样的耕田最后能够获得无忧之处,所有的甘露佛果,如是耕田者,不受到三有的轮回。后来耕地的人说:哎呀,瞿昙,你太极善耕田了!于是生极大信心,以满钵香美饮食以奉世尊。

所以,同样道理上师的开示里面也说到了,信心是入道之门,信心是最好的财富。 在这里表明,很多人不理解的时候,就会对这些误解。所以,上师讲到的这些佛教沙龙里面,我们在如何重新认识佛教里面,就要消除很多误解。误解里面围绕“信心是最好的财富”、“初学者不应该视师如佛”、“来世生命及往生净土”等等。归纳起来不外乎就是这些误解。主要是从这几个方面进行归纳。当然还有很多误解,我主要是紧扣上师在开示“如何重新认识佛教”里面的沙龙里,有六七个主题,从这几个主题当中归纳出来的五个误解。

二、什么是佛教?

接下来我们接着来说,既然说重新认识佛教,那么什么是佛教?佛教其实就是所谓的佛所说的法。佛所说的法有教法和证法。佛陀夜睹明星照见万法真相之后,说“深寂离戏光明无为法”。这样的光明无为法,就包含教法和证法。而“诸恶莫作,诸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就是佛教总纲。诸恶莫作,诸善奉行就含摄了一切佛法的精要。诸恶莫作对应的是别解脱戒。诸善奉行对应的是菩萨戒。自净其意对应的是密乘戒。

而三戒是一切修法的精华。含摄了出离心、菩提心、和大等净,无疑含摄了一切修法的精要。无疑不是断恶行善之法。因此,什么叫佛法?什么叫佛教?提倡不做恶业,行持善法,智和悲就是佛教的精髓。

佛法是教法、证法二法为一体的。教法主要指的是,诸法菩萨亲口所宣讲的精论或者佛陀加持像舍利子、须菩提所讲到的心经等等。或者佛陀开示的这些经典。还有菩萨们学的论典。证法主要指的是,戒定慧三学,个人的修正乃至于相续当中产生一刹那的信心。

所以,所谓的教法证法就是整个佛法。再浓缩而言就是断恶行善之法。断恶行善之法就是智和悲。依靠无我的智慧,和利益他人的大悲来断恶而行善。行善就是悲的体,断恶是智的体。所以智悲双运是佛教之精华所在,因此,学佛就是学佛陀的大智和大悲。相续当中,要具足教法和证法。这叫重新认识佛教。

我们现在进一步思考一下,佛教徒无论是在家人还是出家人能给社会家庭带来什么样的正能量。如何才能尽量不让众生对佛法产生邪见,从而保护众生的善根。如何让大家正确看待佛法?

几千年以来,尤其在中国经过文革之后,世人对佛法有太多的误区。从第一部电影《少林寺》开始到后来的几部和佛教徒相关的电影都不是正确的引导,对佛法的正确看待。再加上一些假尼姑,假活佛去行骗,更加丑陋佛法,让诸多信徒以及不学佛的人对佛法有很多不好的影响。所以,世人眼中的佛法是消极的,是避世的,是青灯伴古佛的。没有利益他人的情怀,没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更多是躲在无人的角落。在世人看起来是可怜的,悲惨的,遁世的,这不是佛教徒的积极的,向善的形象。

在这几年,通过慈城罗珠堪布,索达吉堪布上师等诸位法王如意宝的这些弟子以及其他的一些海外的高僧大德努力宣讲佛法。从初转法轮到二转法轮,到三转法轮,到密宗次第讲起,引导大家从加行开始循序渐进,现在广大的佛教徒比以前有了不同的智慧。但是还远远不够,还不够足以矫正现在很多在家人对佛法的一些不好的影响。

举个最简单例子。比如,这边爸爸妈妈在学佛,但是由于他定解不够很害怕孩子学佛,甚至让孩子念个心经,有的爸爸说:不要让孩子念心经。不要让孩子学佛。如果妈妈学佛,其中有一个父亲不学佛。他们都反对妈妈带着孩子去学佛甚至去学会里听课,说不要过多给孩子佛法的影响。佛的影响是智和悲的影响,为什么不好?给孩子一颗善良的心,高尚的品格,高尚的道德这是求都求不来的事。但是害怕。这是什么原因?我反复思考。是因为从文革到现在,佛法断层之后由于对佛法消极的影响而导致的。即便诸多高僧大德在这十几年当中,不断讲经说法,但是广大佛教徒跟不上。

比如说夫妻之间,妻子今天学佛,但是对丈夫没有更好的尽到作为妻子的责任。不做饭,不洗衣服,不去幼儿园接送孩子,天天都在电脑跟前听法,闻法。这样的行为看起来,她的丈夫看起来是不可理喻的,是不合逻辑的。甚至背着丈夫偷偷摸摸拿很多钱去做供养等等。所以在他看起来,实在是没法接受。所以我们大家都有责任,都要反观,为什么我们的佛教徒没有一个光辉的、灿烂的、正面的、一个阳光的形象。本来佛法是非常积极引导大家向上的,智和悲的。然而佛教徒更多的时候,让大家看起来非常不可理喻、行为不合常理、逻辑完全和世间不一样、怪怪的、神神道道的、这是什么原因?这是因为大家没有做个理性的佛教徒,更多时候是在盲目的崇拜,没有智慧,歪曲了佛法。所以,上师在这堂课的开示特别重要。从六个方面进行讲解。

1、 怎么样做一个居士?

2、 寺院应充当什么角色?

3、 寺院住持应具足什么功德?【佛学正能量,】

4、 佛教徒应具备哪些素质?

5、 藏地大德去汉地应注意什么?

【佛学正能量,】

6、 应当如何依止上师?

详细归纳这六个方面,说开示的内容。其实离不开教法与证法。离不开弘扬者和听闻者。弘扬者不单单有寺院,还有出家人,还有在家人。所以,上师最近屡次提到,在家人也可以

在家法师为在家人讲法。当然听说一些汉地的出家人对于上师这样的言论非常不满意。说:让居士讲法是末法的象征。其实这是不对的。白衣讲法是末法时代的象征指的是,白衣在高高的法座上,下面坐着出家人,白衣为出家人讲法。现在白衣为居士讲法都是居士,都是以辅导员的身份进行辅导大家更加深入法义,有什么不可以的?所以出家人不可能每家每户挨个去讲法,长期待着。但是如果居士有深入闻思的智慧,在某个地区带动某个地区的闻思修,为什么不好?他可以天天和在家人泡在一起,一个出家人怎么可能天天待在城市里面,这是不现实的。所以,必须要利用好当地在家人的资源,这是弘法的一种方便,也是一种善巧,也是大悲心的一种流露,怎么能说是末法的象征?

在家居士佛教徒应该如何做?居士应该如何依止上师?在弘扬教法,修行证法的过程当中,应该避免哪些令生讥嫌,拖累佛法,对佛法有不好影响的行为?在座的今天各位我们要深深的考虑,这点尤为重要。

1. 怎么样做一个居士?

什么叫居士?大家必须要了解,所谓居士翻译过来,它是梵语。翻译过来是迦罗越。什么叫迦罗越?汉文的意思就是长者、家主、家长。也是指印度四种种性当中吠舍种性当中的富豪一种,富豪怎么理解?也就是维摩诘居士里面的解释就是广积财产,居财之士为居士。就是有钱的人,富豪。第一种理解。

当然另外一种理解,在家修道的人,居家修道之士叫居士。所以一般指的是第二个意思。居家修道之士,叫佛教当中的居士。比如维摩诘居士等等,这叫居士。

或者居士来讲一般指的是颇有道义,有道的人,不求名闻利养,不求仕宦的人叫居士。所以,在《楞严经》里也是这样讲到的。归纳而言,什么叫居士?

有三个意思:广积财产,居财之士。这个现在一般不引用;第二个就是在家修道的人叫居士,居家道士。这是一般广为引用的;第三个颇有道义,有道之处有这么一个长者,但是他不求仕宦。

归纳而言,居士一定要有道,要有修行。通过居士的定义表明和在家人是不同的。在家人没有道,没有修。不是居家修行的人是居家的人,但他不是修行的人。所以,居士是居家修行之人。

其修行的内容有哪些呢?比如说五戒、一分戒、多分戒、满分戒,还有八关斋戒。居士有哪些见解?有下等的见解,深信轮回、深信因果;中等的见解,相信空性;有上等的见解,大圆满、大等净的见解。

所以在这个过程当中,居士体现了见解和修行。和国士和普通的一般的不修学的凡夫人是不一样的,他们是要居家的人,是地地道道的凡夫俗人。但居士是有道的人,有信仰的人,有修为的人,有见解的人,有行为超凡脱俗的人。

既然是在家修行的人,就像莲花在淤泥里面一样,出淤泥而不染。跟世间的一些彻头彻尾的凡夫人,庸俗的凡夫人是不一样的。莲花在淤泥里面一样。不能离开社会和家庭,不能离开我们生处的环境,就有一些成家立业、生儿育女而且上有老人下有小孩,还有工作。所以居士佛教徒首先就应该做一个好人,而且方方面面尽到自己的责任和义务。

在家人有人生的三大问题:学业问题,工作职业问题,家庭婚姻问题。这些是每个人必须要经历的。无论是在家修行之人士,或者说不修行的人必须要经历的问题。但是学了佛的人,这时候就出现问题了。我是居士,我是居家修道的人,所以好了不想读书了,小小的孩子七八岁就想到要出家;工作不想工作;离婚算了,孩子不管了。这对不对?是不对的!刚刚讲到了:居士的见解有三种:下等、中等、和下等。行为也有三种:有居士戒、有菩萨戒、和密乘戒。

佛学正能量 第三篇_真正的佛教与你看到的不一样(原创)

【佛学正能量,】

真正的佛教与你看到的不一样

最近少林寺释永信总经理的红尘故事正被坊间传得沸沸扬扬。让大家对佛教有了不再迷信的想法。这件事对佛教界而言,我想好处多于坏外,一方面,让佛教真正大踏步地进入大众的视野,这是过往历史上从来不曾有过的。另一方面,虽然本次传播不是正面传播,但中国有句话说的是否极泰来。一旦把这些长期以来隐藏的负能量扫除,把这些伪装脱下,剩下的就是满满的正能量。千年的佛教将得到千载难逢,正本清源,发扬光大的历史机遇。因为一直以来,大众所看到听到有关佛教的行为,不外乎求财消灾。这种无知迷信的行为也到了升级的时机了。

我想我是与佛有缘的,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去到韶关的有1500年历史的南华寺,让我对佛教有了较深入的了解与体验。

出家人真不是看破红尘,四大皆空,逃避厌世而是勇猛精进

南华寺的和尚每天是四点起床,一下子让我对寺院的人生有了全新的认知。在我以前的观念里,出家就是逃避与厌世,“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和尚就是懒惰的代名词。不过南华寺方丈传正大和尚分享说:佛法的人生是勇猛精进的人生,人是要有目标的,认准目标以后,要勇猛精进。他不但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身体力行的。这位年逾七旬的方丈用他自己的行动告诉我,在他这个年纪,他照样还在践行勇猛精进:早上六点前到斋堂吃早餐,晚上七点亲自到禅房和其他年轻法师一起参与禅修到八九点,他走路的脚步比很多年轻人还要快。 信佛的三重境界

《金刚经》让我认识到信佛的三种境界或三个层次:迷信、理信、正信。社

会上大部分人都处于迷信层次。不过如果不是经历迷信,也不可能进化到理念层次。而正信的佛教就是在理信的基础上身体力行,自利利他。

我们拜的不是佛,拜的是放下

有天晚上,我向传明法师请教佛法的真谛。我斗胆说起我的困惑:我很反感跪拜代表迷信的菩萨。传明法师说之前他带北京大学佛学院的大学生去五台山游学也出现这种情况。他本人很恭敬地跪拜五台山的佛像,但这些学生有和我同样的表现--不拜。理由和我也差不多。传明法师就对他们说:你们先拜,拜完后我再说为什么要拜,如果不能说服你们,我就还你一拜如何?结果这些天之骄子都被逼着拜了。接着,传明法师给他们开示:

首先,这些菩萨作为人类历史上成百上千年前的长辈,是不是值得我们尊敬?

其次:这些菩萨的成就浩如烟海,我们在座哪位的成就能与之相比,就见贤思齐而言,难道不值得我们尊敬吗?

再次,这些菩萨,虽然你不理解,就好比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我们个人认知是极其有限,极其微小的。难道就因为我们的无知就什么都不做?

第四、其实拜的不是菩萨,拜的过程就是自我降服的过程,去除我慢等抵触情绪,使得内心更加柔软,从而实现自我的修炼提升。

第五、佛是觉悟,是世界的真理,我们在学校学习科学知识,我们对老师都心存感知,何况菩萨传授给我们的是统领世界、脱离苦海,走向极乐的终极真理?

传明法师把这几个理由讲完,我一下子就醍醐灌顶了。

无神论者

有空翻读《正信的佛教》发现一个石破天惊的真相:佛教徒是无神论者。菩萨的本义是信佛学佛之后发愿自度度人乃至舍己救人的人。佛不在外面,而在每个人的心中,一心向善的人就是佛,善与恶也不过是一念之间的事。佛教相信宇宙的原素是永恒的,生命的原素也是永恒的,前者是物质不灭,后者是精神不灭,所谓永恒就是没有开始也没有终结;本来如此就是宇宙和生命的实际情况。佛教相信:宇宙形态的变化、生命过程的流转是众生所造的业力。佛教的教理--缘生,因缘所生,由于各种关系的结合而产生的各种现象。佛教的基本戒律就是五戒十善,说到底就是诸恶莫作与从善奉行。

佛陀的崇高伟大,不是由于造物与赦罪,而是由于佛所亲证的解脱之法,并且将此解脱之法说了出来,教给大家去如何修行,通过修行解脱内心的痛苦,最后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乃至和佛陀一样,使得大家都能成佛。我们所拜的不是神而是老师。

现在我明白了,佛法不是坐而论道,而是通过佛陀指引,自我修炼从而实现人生圆满的方法与手段。佛法的核心智慧是空,不管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我们所面临的所有困难险阻不过是人生修炼的必然环节,理当喜悦面对。

作为一个企业管理咨询顾问的我,借助佛的智慧与本人的努力,帮助企业解决各种管理难题,用慈悲的表现影响员工服务好社会大众就是弘扬佛性的具体表现,我心喜悦。

佛学正能量 第四篇_佛教赏析课感想

佛教艺术赏析感想

敬爱的于向东老师:

您好!大一的时候,就耳闻佛教艺术赏析选修课很“火”,学姐学长们说,老师从来不点名,而且期末考核也很“水”,所以一直很“向往”这门选修课。很荣幸这学期能顺利地选到您的课,而且通过百度百科了解到,您是盐城人,我也是盐城人,我想,这就是缘分吧。

起初,我是抱着混学分的态度来上这门课的。在没接触这门课程之前,我以为佛学是一门“假大空”的学问,但上过一两次课后,我发现我渐渐喜欢上了这门选修课,也渐渐改变了之前对佛学的错误认识。(九次课,我一次都没有错过喲)通过PPT,您用一张张照片向我们展示敦煌的那些精美绝伦的壁画;通过每次课前的一个小fish动画,您向我们阐述了很多生活中的哲理,教会了我怎样地面对生活;通过一个个视频资料,您和我们分享了很多佛学真理······

说真的,佛教艺术赏析这门选修课让我收获颇丰。我学会了微笑地面对生活,因为老师您说过微笑可以传递正能量;我学会了用感恩的心面对父母、老师、同学、陌生人,甚至我的竞争对手,因为我知道“感恩一个人、一件事是素养;感恩所有人、所有事是智慧”;我学会了发大愿、发宏愿,以前我一直认为好好学习,就是为了以后自己能过上好的物质生活,这种想法真是太狭隘。现在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

复兴的中国梦而读书,顿时浑身充满力量;我学会了用心感悟生活,走在学校的马路上,我不再愁眉苦脸的,我或欣赏路面花花草草,或听着树上的鸟儿欢快的叫声,因为我知道,“心胸开阔,处处自在”;我学会抵制不良诱惑,当面对诱惑的时候,我就在心里默默地告诉自己,这一定是魔王在骚扰我,我要向释迦摩尼学习,一定不能堕落;我学会了背心经,在老师的建议下,我在闲暇时候,就会背一背心经,权当娱乐,“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我学会了众生平等,以前我看见路边的乞丐总会不屑一顾,其实他们从人格上和我们一样,他们也需要被尊重;我学会了拉开距离,正确地认识自己,既不要高估自己,也不能妄自菲薄,因为每个人的心灵都蕴含无限能量;

或许我没有足够的佛缘和觉悟,可能我不能够像老师一样专心研究佛教艺术。但这学期有幸上这门课,让我有机会接触佛教艺术,感悟佛学哲理,我得感谢缘分,感谢老师。 此致

敬礼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12级 刘 威 学号:04212718

佛学正能量 第五篇_佛教信仰对大学生成长的影响

佛教信仰对大学生成长的影响

——以信仰佛教的大学生为例

系 别:政治系 班 级:1403班 姓 名:吕栋栋 学号:201403410155 指导老师:白留艳

前言

一、调查目的

通过对信仰宗教的大学生的调查,进而了解大学生信仰宗教的状况和信仰的特征。以及对社会宗教信仰中存在的种种问题的研究。从而正确引导高校大学生认识宗教、理解宗教、以及用科学的精神与积极的态度培养正确的宗教观。通过发挥宗教教义中的正能量,造就一批具有坚强乐观的精神、顽强拼搏的毅力、稳定良好的情绪和健全完善的人格的新一代高心理素质的大学生。

二、调查意义

大学生是国家科技发展和经济建设的重要人才资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肩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大学生的宗教信仰问题不仅关系着他们个人的全面发展,也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因此,了解当代大学生的宗教信仰情况,并帮助他们正确对待和处理好宗教信仰问题,对引导大学生健康快乐成长有重要的意义,以及对实现中国梦也有重要的意义。

三、调查对象

A:方某,他父母信仰佛教,所以他也在父母的影响下信仰佛教,对佛教的内容比较熟悉,所以此次选他为调查对象具有代表性。

B:陈某,通过朋友介绍而认识,出于兴趣而信仰佛教。

C:郭某,大学同学,对佛教比较熟悉。

四、调查方法

主要采用访谈调查的方式对佛教人士进行调查,并做详细记录。

五、调查过程

(一)在网上查阅资料,进行相关概念的了解;

(二)与信仰佛教的人士进行访谈式调查,并做详细记录。

正文

一、访谈调查

(一)对方某的调查

我:去年一别到现在已经有一年没见了,今天借这个机会一方面叙叙旧,另一方面就是协助我做这个社会实践把你对佛教的影响具体的谈一谈。

方某:好的,我会把具体的情况给你介绍介绍的。

我:那我们就直接进入主题吧。我知道你是在父母的影响之下才信仰宗教的,所以就说说你对宗教教义的理解吧,可以根据你了解的知识,再结合自己的知识说一说。

方某:我是这样理解的:佛教的基本教义主要是“四谛”、“八正道”等,被称为释迦牟尼的根本教法。四谛,就是:苦、集、灭、道。苦谛,即要人们把现世看成是痛苦的,人生充满着苦。集谛,即要人们把苦恼产生的原因,看成是起源于人本能的欲望(色、声、香、味、触五欲)。灭谛,即要人们相信苦恼的根源——“五欲”是可以完全消除的,因此每个人都可以得到“解脱”而成佛。道谛,即要人们相信有一条可以使人解脱的途径。

我:看你这么了解,肯定是内心的真心信奉吧!那么你觉得佛教教义可以影响到你生活的哪些方面呢? 方某:影响肯定是有的,但是要具体说印象到哪些方面,这个还真不好说,我觉得佛教也属于一种文化吧,对人的影响也是潜移默化的,总是会在不经意间体现出来,或是在处理某件的事情的时候,或是在对某件事情的看法上,但有一方面,我觉得对我的影响挺大的,就是心存善心,能够静下心来专心致志的做事,这点在学习上对我的帮助还是挺大的。

我:这个我的确可以看出来,在学习的时候特别佩服你专心致志的态度,原来原因在这里呀。看来,如果能够发挥宗教的正能量,确实对我们挺有帮助的呀。那接下来说一说与周围不信仰宗教的同学相比,你与他们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可以从思想与行为等方面谈谈。

方某:我觉得最大的不同就是为人处世方面,比如遇到一些事能够学会换位思考,多为他人考虑,凡事要站到别人的角度考虑考虑,就就不会那么生气了。再比如遇到困难能够很快的静下心来,能够冷静的思考正确的方法。还有最重要的一方面就是包容,这个说起来容易但是真正做起来就难了,在佛教的教义中就要要求我们有一颗包容之心,西游记你肯定看过吧,里面的唐僧就是拥有一颗善良包容人的心,无论别人犯多大的错误都能够原谅别人,希望可以通过自己的包容之心来感化那些坏人,希望他们可以弃恶从善,还有就是拥有善良的心,面对现在社会上讨论的老人跌倒该不该扶起来的问题,要是我遇到这种情况的话,肯定会义不容辞的去帮助他人。

我:听你说了这么多还真的是呀,这些虽然社会都在提倡,但是真正能够做到的的确是少之又少,这

或许就是人们的信仰缺失吧。你觉得自己的三观在信仰前后有什么变化吗?

方某:由于我是在父母的影响下才开始信仰宗教的,所以从小时候开始就接触的是这方面的知识,因此三观就是在这种基础上形成的,但我可以给你说说与其他信仰的同学的不同。比如信仰科学的人,他们认为人的来源就和佛教不一样,在人生观方面也有不同的价值追求,在对事情的认知上也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是也有相同的地方,比如对于一些好的传统文化都应该继续发扬下去

我:那你会用佛教的教义去影响别人吗?会去践行吗?

方某:现在提倡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我不会主动去用佛教的教义去影响别人,但是生活在这个社会中,总要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人,可能会对他们产生一些影响,如果他们对佛教有兴趣的话,我肯定会详细给他们介绍的。

我:那最后在说说你对佛教的看法吧,自由发挥,想怎么说都可以的。

方某:从一般的意义上来说,宗教是消极的,从本质上来讲,宗教是对现实世界虚幻歪曲的反映,西方国家有着普遍的宗教信仰。宗教信仰可以给人以精神安慰,但在经济发展水平不是高度发达的今天,宗教的消极作用仍然存在,我们要正确认识宗教,避免消极影响,作为青年学生,要遵循维护宗教政策,理解有意义的宗教交流活动,坚决反对封建迷信。

我:今天多谢你的帮助呀,听完你的话,让我对宗教有了更深的了解呢。

方某:别客气,以后需要帮助还来找我呀。

(二)对陈某的调查

我:虽然我们不认识,但是通过朋友的介绍,我们已经有了简单的认识,很感谢你能协助我完成这个调查。

陈某:不客气,帮助朋友是应该的嘛,就像佛教中教我们要向善,帮助别人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我:那我们接下来就直接进入主题吧。既然你是出于兴趣,那就简单谈一下当前社会宗教的情况吧。你可以说说当前宗教信仰的原因、现状等等。

陈某:当前,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也带来各种新的问题。比如出现了宗教现象升温,顾名思义就是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信仰宗教,或是出于真心的信奉,或是出于形式上的信奉,总之就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信仰宗教,当然大学生也不例外,由于所处学习环境的自由与开放,他们更容易触到这些知识。如果要说原因的话,既有复杂的社会环境,更有自身的心理原因,还有就是学校相关知识的不足。因此,应该从各个方面都提出合理的措施,正确引导大学生宗教信仰,形成健康的宗教信仰。

我:看来你对这方面还了解的挺全面的嘛。那你给我说说你对佛教教义的理解,是通过什么途径了解的?具体的内容是什么?

陈某:我是通过书本了解的。基本教义就是缘起、法印、四谛、八正道、十二因缘、因果业报、三界六道、三十七道品、涅盘,以及自成一体的密宗法义等。这些具体可以分为因果与修行和生命与宇宙的真相两个方面。给你说这些,你可能不太懂,那我给你说说我的看法吧。我觉得对我影响最大的就是向善,主要包含与人为善、敬爱存心、成人之美、劝人为善、救人危急、兴建大利、舍财作福、维护正法;、敬重尊长、爱惜物命等。还有就是克服贪念与欲望。如果人人都能做到这些的话,人与人之间就能和睦的相处,社会就能够和谐稳定的发展,将会是天下太平的一番景象。

我:的确是这样呀,只要人人都能够做到这些,社会繁荣与发展那就是很容易的事呀!那你觉得自己是真心信奉的还是形式上的信奉呢?【佛学正能量,】

陈某:当然是真心的信奉,虽然我没有时间去宗教场所去拜佛,或者听讲经,但是我通过书籍学习佛教的知识,用佛教的东西来约束自己,所以我觉得并不是到寺庙拜佛或者听讲经才算是真心信奉。所谓只要心中有佛,走到哪里都是佛嘛。

我:那你觉得宗教的教义有没有影响到自己呢?具体影响到哪些方面?

陈某:肯定有啊。比如教义中的向善,就是教导我们做一个有善心的人,不滥杀无辜。要乐于助人,与人和睦相处。尊敬长辈,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些都对我们有很深的影响。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就是克服贪念,俗话说的好:人为财死,鸟为食亡。但是我们不能因为自己的贪念就去做一些违反道德,违反法律的事。佛教的家平一中的内容就是教导我们正确认识贪念,从而克服贪念。

我:的确是这样啊,现在的社会虽然看起来好,但是人与人之间的信任确实让人担心呀。我想,如果能正确的发挥佛教教义中的正能量,确实是对我们的社会有很大的帮助的。那你给我说说你和周围不信仰宗教的同学相比有哪些不同。

陈某:最重要的就是贪念吧,对于金钱的态度。不信仰宗教的同学可能对基金前看的比较重,虽然我们在大学,但大学也是一个小型的社会吧。同样存在着一些利益关系,而一些同学对于这些可能看的会比较重。但是信仰佛教的却不同。我们根据佛教的教义,努力去做一个向善的人,能够正确认识贪念这一人们最难抵抗的东西。还有就是对事情的处理方法吧,这应该就是价值观吧。

我:说到价值观,你可以说说自己的三观在信仰前后发生哪些变化吗?

陈某:首先来说说世界观吧,之前我对世界的认识就是用科学的角度去认识人的来源,但是在佛教中却不是这样的,认为人们就是来赎罪的。价值观呢,就是人们运用自己的感官而对事物做出的认知、理解、判断和抉择也就是人认定事物、判定是非的一种思维或取向,这个在信仰前后可以说是有很大的变化。我以前做事是比较冲动的,凡事不考虑后果,但是现在不同了,遇到事情我能够仔细的考虑,懂得站到他人的角度,替他人着想。再说说人生观吧,人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mswh/475918/

推荐访问:佛学入门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