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励志人生 > 励志文章 > 什么树可用于写作文

什么树可用于写作文

时间:2018-08-22   来源:励志文章   点击:

【www.gbppp.com--励志文章】

什么树可用于写作文 第一篇_材料作文”大树与森林“写作指导与示例

大树与森林作文指导与示例

【原题回放】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俗话说“独木不成林”,但是林中枝繁叶茂的大树又往往和其它的树保持着足够的距离。

【写作指导】

(一)材料解读

这是一则事理叙述性的材料,“理”在叙中,立意包含在富有理性的概括叙述的字里行间。不同于2016年作文材料的“理在理中”。材料以“但是”为界,分为两个部分。

前句“独木不成林”本义指一棵树成不了森林,比喻个人力量有限,办不成大事。这句话陈述了一种事实(现象),即森林是由一棵棵“独木”组成的。比喻意味浓,强调团队与合作,强调“集体”的功用、价值高于个人。

后句“但是林中枝繁叶茂的大树又往往和其它的树保持着足够的距离”,从“但是”一词可知,引用此语是为了引出后面的意思,在大树的前面有两个限定语“林中”和“枝繁叶茂”,同时后一句强调成为“枝繁叶茂大树的关键”在于“与其他树保持足够的距离”,可知这一句谈论的是“个体与群体的关系”。

综合来看,材料是在讲树林是成片存在,但是,树要枝繁叶茂需要与其它的树保持一定的距离。对“距离”一词的理解可以是:个体要融入群体,但是需要在群体中保持自我意识和思考的独立性,不盲目从众,不随流俗,耐得住寂寞,保持独立人格、自由思想,拥有独特才干等。

可以讨论个体与群体的关系,也可以谈在群体中个体的独特、与众不同、有很大价值和作用。整则材料有为个体独立价值礼赞的倾向,可由自然现象确定社会、生活、人生等方面的立意。

(二)立意角度

1. 在“个体与群体”的范围内讲:

可以谈为人处事的和而不同,道德操守的慎独,文化的自信,团体合作中如何突出自己的个性,艺术创作中如何不媚俗保持自己的个性,国家发展时如何不从众走出符合自身特色的道路等等。

只要在“个体与群体”的话题范围,突出“个性”“独立”“保持距离”就视为切题,个体独特、与众不同,保持独立性,不盲目从众,不随流俗,耐得住寂寞,保持独立人格、自由思想,保持个体独特具有很大价值和作用,拥有独特才干等。

而“个性”的保持,行为的“独立”更多的应该指向“精神层面”的独特,不能单纯地理解为言行举止的标新立异。

2. 从对“距离”内涵的思考与领悟的角度谈:

(1)足够的距离对人生(人的成长发展)的重要意义;

(2)谈成长(结果)与距离(条件)之间的辩证性;

(3)谈要有责任,勇于担当,为人的成长提供足够的条件;

(4)谈自己(成长发展的主体)要努力争取足够的距离,争取成长的空间。

【优秀作文】

议论类文章

独立苍茫自咏诗

春日既临,众人锦衣华服,举杯吟咏,欢不异常。而春神孑然独立,与众人保持着一定距离,低眉敛目,只看向自己心间。

这是波提切利画作《春天》中的情景,不论色彩手法,我只赞叹于春神静观独处的高贵。

人作为社会性动物,与周围人事有密切联系自然难免,而且极为必要。只是真正的智者,从不紧紧依附他人,而为自己预留足够距离,那是我们独特的生命疆域和精神别苑,惟其如此,才能容纳天光云影,山高水长。

然不识此理者不知凡几,现代的人们因科技之便,成为地球村中的一员,便彼此拥挤在一起。一味关注他人生活,不知选择地接受他人的思想“雨露”。失去了距离,也丧失了个人的独至之处,终将干枯,腐朽。

距离是生命不可或缺的防护,我们谨用它来对抗误导,煽动,偏狭与遮蔽,只因距离太接近,便会吞没我们的清透。“旁观者清,当局者迷。”所言述的不正是此理?

吾等之所以注重距离,在于它是深思之必要,反省之必要,进益之必要,在这距离中我们看清了自己与世相,蕴育了清亮的目光与彻底独立的思维,成就了人性的高标傲岸、不同凡响。

1

此刻,我方才明了何以朱光潜先生说自己愿意放弃市井的雕梁华林,车水马龙的热闹繁华,而独自步行于人迹罕至的后门大街,只为“只为保留那一点诡秘的自由。”在个人众生相近,却又保留距离的这条路上,即使踽踽前行,也终会因为独立的坚守,不懈的探索与研求,收获别样壮丽的生命风光。

人们的精神疆场一旦是辽阔的,就必得存留于他人,与繁琐而无关世事间的距离,转而投注自己的心血与热爱,成全枝叶繁茂与天地浩大,譬如斯宾诺莎只靠磨镜过活拒绝荣誉,只为专心思考哲理,譬如余光中先生不应其他,于书房一心苦练„„

高山仰业,景行行业。余好古,思杜甫所言:“侧身天地长怀古,独立苍茫自咏诗。”我们与天地万物承接,却终须保持距离,去装下古今,谱就个人华富的篇章!

沙拉里的牛油果

最近读到一篇关于牛油果的物候志,不由被这青黛色的水果深深吸引。一盆缤纷的水果沙拉,各种果儿相互调和融合出沁人滋味,再加上一点牛油果在里头,良久它的味道又倏忽分明起来,清香满口。

对于沙拉来说众味相和才成其美,但牛油果一边将其他味道衬得恰如其分,一边将自己与众不同之处丝丝渗透出来,不冲不烈,却偏偏木秀于林般独让人记住了它。

如此合于群又不被湮没,独特又不轻佻,或许就是它自有的处世智慧吧。

言及于此,我又想到了有牛油果气质的人。陈寅恪著述《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不只是一味灌输给我们他自己的见解,而是旁征博引,《隋书》《唐书》《北史》等先人智慧都被集纳,但是他又在书中将“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发挥得淋漓尽致,不盲从前论,援疑置理,清醒地处置对待前人史书,保持足够的距离。譬如礼制一章探讨隋源并非周制等。

从陈寅恪先生的做法和他毕生坚守的信条中,我仿佛得窥探“牛油果智慧”的一角。正是那种未曾高看自己一眼,而甘愿合于群、博彩众家之长的温润和谦逊,是谓“合”。也是那种未曾低看自己一眼,有我辈岂是蓬蒿人的意,分明地与庸俗划上一条界线的独立,才成其高伟,是谓“离”。

合离拿捏有道,方才是真正的智慧。

我们未曾少见自诩尼采、楚狂人的人蔑视世间一切,单强调个“独”;而千千万万的平庸者混迹在川流不息中得过且过,依傍他人,妄图用变了性的“合”保一生平安,求一世荣华。这些,当然都不能称之为合离有道。一个会被当作疯子遗弃,一个始终碌碌无名。

所谓合,帮助我们成长,是如树木繁阴合众成林;所谓离,更是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由他自由、独立的品质思想提供更枝繁叶茂所需的阳光、养分。合诚可贵,离更需智慧勇气,但当百年之材终长成,焉知离的难、贵不是足够的回报呢?

吃一口牛油果吧,品它温吞、熨帖的质感在舌尖弥漫,感受幽长回环的清香铺陈开来。仿佛生命,连缀依存,生生不息。

距离之外,成就自我

德国哲人叔本华曾语:“高贵的灵魂,擅长自己与自己对话。”如他所言,自我内心的对话,就是在个人与群体之间开辟出一隅空间。而在这足够的距离之外,人们才能忠于本心,成就自我。

而如今,人们似乎执著于“独木不成林”的古训,“群体意识”不断高涨,都惯于依附群体,渐渐失去独立自我成长的空间。为什么人们只愿消弥个人与群体的距离,以致迷失自我呢?

村上春树曾说:“现在社会里,人们喜欢互相强加,否则无法生活。”这就是说,现代人陷于群体的零距离感源于从众心理。即追随群体,共同生活,而不知道与其他人保持距离,有自我独立的追求。

是啊!古语固然有“众人拾柴火焰高”,确乎人与人之间一味追求保持距离,怎么会有柴高火旺的和谐景象?但保持足够的距离,决不是孤立、孤僻,更不是教人支离于社会。而如今人们之间距离的丧失,或是因科技发展、网络四通八达所致。但深究其里,是每一个社会人缺乏真正的忠于本心的追求,距离消失之后,人们拥护在一条生命之船上,怎么能够成就自我呢?

幸而古人深知距离的重要性,知道保持足够的距离,有益于个人的成长。明人袁宏道在《答李元善》中谈及“故众人之所趋,我亦趋之,如蝇之逐膻,此小人之行径矣”,他启迪后辈写文章时要有自己独立的思考。正因为这思想上距离,才能避免写文章如“蝇逐膻”,最终成就新奇的文章。

与其他人保持足够的距离,不仅有益于个人的成长,还有助于个人坚定追求自我梦想,最终成就自我。如布衣学者张中行,晚年闭门不出,独居于“都市柴门”,与外界众人保持足够的距离,坚定地默默耕耘于自我的文学天地,留下了《负暄锁话》等巨著,终于在文学的土壤之上成长为枝繁叶茂的大树。于是可叹,独木亦成林。

2

袁宏道启迪后生要“独具世外眼,勿为俗世所沉也”,指明保持距离,成就自我的良方。仔细想来,清醒于世,独具世外眼,便是清晰地认识自我,明确自己的追求。在个人与群体之间保持足够的距离,距离之外,方能成就自我。

在落花中羽扇纶巾中遗世独立

曾经也想做这样的女人,行走于落花之间,羽扇纶巾,品一茗清茶,等一株莲净心,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守心中那份初心。后来明白,就如“独木不成林”,真的好难。

我依旧向往,也总想起川端康成凌晨四点海棠花未眠,加垒缪山不止的幸福,梭罗在瓦尔登湖垂钓,王尔德在阴沟里仰望星空。在他们身上,我看到了希望。

今年金球奖回归正统,C罗凭借巨大优势完胜梅西,赢来了自己第四座奖杯。尽管这位年满30依旧在台上流泪的男人看似脆弱,一路走来,我只想为他叫好。从葡超到英超到西甲,C罗从未中止自己的梦想,他教会了我遗世独立首先心中有梦,有梦才有追逐。今夏欧洲杯,C罗又哭了。这次,他身披葡萄牙国旗,站在了自己向往十二年的领奖台上。尽管这十二年,他三次捧起金球,两次赢下欧冠,心中梦想有憾――他想为国家队带回荣誉。

也许这座奖杯不能给葡萄牙如今的经济危机解决什么实质性问题。但今夏C罗以个人之力将1000万葡萄牙人的心团结在一起。的确,足球不是一个人的战场。但队友已离开训练场时,C罗这位追梦少年还在门前苦练任意球。除了有梦,C罗还教会我遗世独立还需多于他人的努力。

我深深佩服的还有那个名字寓意为大陆上飘荡的一根羽毛。那个名为陆羽的男子似乎更符合我心中羽扇纶巾的文人形象。那个崇尚入世的年代,即便大儒圣贤也不敢将自己的著作称之为经。而陆羽认为“穷《诗经》,演《周易》不如载茗一车”。他大胆将自己的著作称之为《茶经》。对于茶,陆羽除了来自心灵深处的爱,还有宗教家般开宗立派的情怀,使他的名字与茶同流,名传千古,成为历史上一股泛着茶香的独特清流!

我为他那敢于挑战、不为常理所缚的胸怀震撼,倘若埋葬于常人的理论思想中,何谈遗世独立?你若无法摆脱世俗的锁链,你只能甘于平凡,在平凡中沉沦,一去不返。

时代趋于浮华,在这浮躁的时代,追求遗世独立还需一种投入。李宗盛曾在一广告片自导自演《论匠心》,片中他一边做一把手工吉他,一边画外音道:“无论时代如何改变,匠人的内心必须是纯净的。专注做好自己的事情,其他的,就留给时间去说吧。”我们需要的正是这种心境,你可以信或不信世上真否有桃花源,但内心深处留一处净土是必须的。

萧瑟者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庄子有言,不为外欲所扰的心灵才是纯净的。我想,有梦努力追梦。再像鲁迅将喝咖啡的功夫用在工作上,辅以一颗不落世俗的菩提心,便能真正遗世独立了吧。

遗世而独立

清华大学王国维纪念碑上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经世纪沧桑而仍然在斜阳的映衬下熠熠生辉。千百年来,多少所谓的仁人志士终究躲不过历史的浪潮,湮没于世。对今人而言,唯有怀揣独立的思想人格,方可傲然于世。

这种独立,不是标新立异的自我吹捧,更不是哗众取宠,妄自尊大。且看天下,张牙舞爪者,必为能量有限者,坠入万劫不复的深渊。真正的独立,是不愿与世人同流合污的傲骨,是在世风浅薄的时代不趋炎附势的精神,深深地渗透在中国文人的骨子里。

“竹林七贤”之一的嵇康,做出了一个惊世骇俗的决定,这样一个稀世大学者不愿与世人同流合污,竟选择在城外附近打铁!他的“非汤武而薄周礼”是他独立精神的写照。比起那些瘦骨嶙峋的隐士和趋炎附势的士大夫,嵇康实在健康得太多。他身上折射出一种自觉的文化人格,无关名利,中华文化在他的精神酷刑中屹然自立。嵇康如同池中的菡萏,独守自己的净土。

然而,如今的文人又有几个还能守住自己独立文化人格呢?究其原因,还不是为了“名利”二字?为了名利,他们甘愿身陷泥淖之中;为了名利,他们不愿做到“我手写我心”;为了名利,他们终如一士之谔谔般大鸣大放,如同忧郁的白衣小丑,空留孤独的背影。

李渔便与肤浅的世人不同,这个“最文艺的商人”放弃了“学而优则仕”的观念,投身于中国古代第一部戏曲理论专著《闲情偶寄》。与众不同的是,他细致地观察生活,研究装饰应如何摆放才有品质,女子如何化妆„„那一句“名乎利乎道路奔波休碌碌,来者往者溪山清静且停停”是何等超脱!可见,唯有摆脱名利的桎梏,才能更好地拥有独立的精神。

须知,人的最可贵之处不仅在于拥有独立的人格,更在于这种独立能给世人带来好处。季羡林老先生----盛名之下的孤独学问家,当初选择了晦涩生僻的吐火罗文学习,在大浩劫中偷偷完成了《罗摩衍那》这篇印度大史诗的翻译。与那些伪学者的初心实在是有云泥之别。季老不愿与伪学者为伍,秉持着“要争独立而不要争自由”的信条,为中印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3

对当代人而言,诚然,我们不可能像嵇康那样打铁,但却能保持一种独立的人格。在偌大的林中做一颗遗世而独立的参天大树,唯其如此,人生的幸福便会如期而至。

若即若离

宗白华在《美学散步》中曾举过宋代一船家女的例子,她在归家途中远远望见夕阳照在湖面上,使湖畔的家也变得美丽,故而发出“始知家在图画中”的感慨。

不难得出,物理上的距离使人发现美。窃以为,不仅是物理上,在精神思想上我们亦应与大众,与社会保持一定的距离。这距离不需太远,若即若离,恰到好处,方得其中奥妙。

与社会大众保持一定距离最显而易见的益处便是能够保持个体的独立,不被俗世同化;进而能够保持自我的价值。在黑暗的时代,前者更为突出,诚如屈原所言:“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自古以来,志士仁人便是这样坚守内心的高洁与道义。而如今,我们更多面临的是独立自我的缺失。菲茨杰拉德有言:“自我像一支箭一样,从虚无射向虚无,深陷于社会。”被大众母体所笼罩的我们,逐渐被周围所同化,失去本心,随波逐流;思想被主流观点所左右,对于自己的内心,对于最深处的自我却一无所知,更是一味地趋同他人以求理解和价值认同,成为周国平所言毫无价值的人。 再往里探一探,获得自我的独立,跳出大众笼罩的母体,我们往往能更敏锐地洞察社会的弊病。鲍鹏山曾将中国文人分为四类,其中“顺世者”便是积极融入社会之流,他们“与时俯仰”,但最终不能“通其狂惑”。反倒是那些“傲世者”,在山林中冷眼窥世,一如庄子,一如老子,一如墨子,反而更加洞悉时代的弊病,他们的思想批驳亦更加一针见血。正如欧文斯通所言,幸福麻痹人的感官。我们在社会生活中尽力感受着社会生活的幸福,如在蜜罐中,瘫软在甜味里,自然便失去了感知时代弊病的愿望与能力。

最终,距离的保持将带来新生。拥有着“独立之精神”,又能对时代弊病有着切肤之痛,这些独立者们便能够孕育出全新的文化。瓦尔登湖畔的梭罗,远离社会生活,由此感受到了自然与人生的美妙,自成一派,开创了“荒野文学”。而古罗马时期遭到放逐的执政官西塞罗,在树林隐居时,不仅完成了先前的著论,更首次倡导“仁爱”,在血腥尚武的古罗马,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新思想。对此,尼采有感:“不要嘲笑那些离群索居的人,他们终有一天将成为一个民族。”

赫尔曼·黑塞曾以树木的口吻告诫我们:从来到这世上,我便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诚然,人终究是社会动物,在社会中才能成长,正如独木不成林。但是请别忘记,林中枝繁叶茂的大树往往与其他树木保持一定的距离,与社会保持若即若离的距离,更有利于人的思想之树生根发芽。

木,俱秀于林

古人云:“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似乎是想表明一点,凡是过人之处者,不可过分显露,也要给其余的人留下施展才华的空间。标新立异而独善其身者,看似高高在上,实则“冷暖自知”。

这世上不乏人物,有开天辟地自古第一人,亦有默默无闻甘于平淡之人。而我今天想要谈的,非此两者,而是一类被赋予特殊身份的人——文人。文人亦普通人,而普通人却并非文人。曹文轩曾说:“世界小,文学大。”大概皆是有这样一群人的缘故。可有文人之文,却无读者,文学亦失去了它的意义。文人与读书之人,两者共同组成的世界,才是真正的“文学”。【什么树可用于写作文,】

而有的文人,为文实为天性,追求自我意趣,与读者若即若离;有的却只是作“迎合”之态,来满足他人的需要,作为自己谋生的手段。

前者与读者,保持太多的距离,使有些人只敢仰望,而不敢靠近。或有跳起仍无法企及者,干脆破口大骂,就如王开明所言:“一旦说出了浅人庸人所不懂的道理,便会被置于万劫不复之地。”学者易中天这样评价顾准:一、少年得志;二、才气过人;三、树大招风。这就不免可以料想到这人最后的结局了:众叛亲离,在病房里孤独地死去„„我们暂且不谈他所做出的贡献,顾准与他人保持的距离,可谓是“遥远”,甚至是“迢迢”。他想凭借自己的力量,去孕育一整片森林。殊不知,许多人已经“敬而远之”,他最后“独木成林”的心愿也化为虚幻的泡沫,无处可寻。

后世很少有人会想起顾准,可是我们却一直在读李泽厚。他写《苏轼的意义》一文感人至深,可是我们同时不能忽视――李泽厚的意义。他是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美学”的先驱者,在建筑、文化、文艺等领域多有涉及。可又有多少人知道他的过去?那时他不被人肯定,他的“美学观”一再遭人怀疑,可他呢?还是继续走在那一条先锋者的道路上,他身后的距离不是为了留给后人瞻仰的,而是希望有更多的人走上这一条路,让更多的读书人,都追寻到生命的意义。这样的距离,不远不近,恰到好处。80年代掀起的“李泽厚热”,足以证明这一点。

我想,真正的高贵不在于脱离群体,独木成林,而在于留出适当的空间,行走于世间。待清风徐来,木俱秀于林。树既如此,文人与读者,亦是如此。

茕茕独立

4

席慕容曾言:“一朵孤芳自赏的花只是美丽,一片互相恃着盛放的锦绣才是灿烂。”

然而,只有当这锦簇的花团之间保有一定疏密得当的距离之时,方不复真正的华灿。

人的成长,一如花的盛放。在一个生命成长的过程中,只有当它与周遭的生命个体保持着足够的距离,维持着一种依靠却不依赖,亲和却不亲附的姿态时,他方能获得足够的土壤,来孕育他自身独立的精神风骨。

此种疏密得当之距离,此种独立之风骨并非天然生成,亦非做一次努力便可一劳永逸的。它需要我们在世事的惊扰、人情的牵扯中时时反身自省、时时校正调整,是自我接受孤独的洗礼、寂寞的煎熬,以期维持着足够的距离,造就圆融自足的生命佳境。

鲁迅先生即一生做着这样的努力。

最初,他发表文章在《新青年》上,一群进步青年便拥护他为旗手。然而先生深谙,要想独立、清醒地思考,必要与他人保持着足够的距离,否则必身陷罗网,不能自主,于是他逃离了。后来,左翼联盟推举他为首领,中共说他是“最好的文学家”,他都一次次决然而孤独地出走„„

这一个个决绝寂寞的背影正暗示、警醒着世人距离的意义。距离是独立思考、自由发表的空间和机会。只有当一个人与周遭的人保持足够远的距离时,我们才能够静下进来看清自己、看清别人、洞察世事,积极地思考,独立地判断,免于被不假思索的平庸之恶所蒙蔽,免于被“群体性的无意识”而奴役。

“涧产寂无人,纷纷开且落。”,王摩诘在自开自落的山间红萼前领悟生命;“几度木兰舟上望,不知元是此花生”,李义山在木兰舟上看透自我;“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杜甫在那水流云在的离远世界里流连忘返„„

他们大抵都是了悟了距离之于人生的重要意义的人,方能自信从容的塑造出生命典型。

诚然,这足够的距离、独立的自我并不意味着一味的孤决,脱离现世,一味耽溺于自己的世界。 人是浮花浪蕊,不能自主,只有当我们学会与他人保持一种足够而又适当的距离时,才有可能成就一个成熟、圆满的生命个体,让独立之风骨茕茕于世间。

书独立之志

旷野无垠,大风漫卷。文学的原野上前行者无可胜数,他们各具风格特色,不同的作者,不同的流派共同构成斑斓多彩的文学长卷„„

然而,细细看之,不难发现一大批雷同的作品,他们带着时代大潮一哄而上的特性,呼朋引伴,洋洋自得地喧嚣着。大师者,则小心地保持着与旁人的距离,一笔一画,行独立之志,书独属于自我的时代之歌。

所谓文学繁荣,是离不开众家力量的汇聚的。谚语有云“独木不成林”,百花齐放方是春。一名作家若踽踽独行,自以为高高在上,凌驾于时代与大众,虽不失为孤僻简陋,但逃不了为人所遗忘、厌弃的命运。

因而,我们所追求与褒扬的不是孤芳自赏,不是索性脱离了交流、碰撞,出尘脱世。执笔者,需要与同行切磋、借鉴,甚而竞争,但更需要关上门来与自己来一场心灵的对话。恰如席慕蓉所言,在人生与写作的荒原漫步中,我们总需要一个人的行走。

那是灵魂的独行。

作家与旁人保持的距离,是适当的喘息,自省的空间。这更倾向于合群者给予自我灵魂安静生长的机会。贾平凹在《敲门》一文中即叹息自己总难得一日半日安闲,疲于应付上门来的络绎人流。他暗暗发愿,希冀可以蜷居于不为人知的小屋内,与一张稿纸,一支墨笔,静诉心思。我想,这便是贾平凹先生渴求与旁人保持一点距离,进而享有思考的余地,让人物、文字逐渐成形。

李银河说道:“我愿最大程度地与自己裸程相见。”文学大家,大抵也都同样热爱与自己素面相对。总与他人厮混,便与那些嘈杂的声音靠得太近太近。那些鱼目混珠的念头,便似携着泥沙滚滚而来的洪水,轻易就冲垮了难得的宁静与怡然时光。

对距离的坚守,婉拒川流不息,带着各自欲望、利益来接近自己的俗世众人,是成就文学之硕果的关键。也许,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许多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在盛名之下,再难写出什么优秀、传世的作品吧。

5

什么树可用于写作文 第二篇_有关“一棵树什么最重要”的写作指导和例文

有关“一棵树什么最重要”的写作指导和例文

【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一天,禅师问他的弟子们:一棵树什么最重要?

弟子们有的说是枝叶,有的说是花果,他们觉得最重要的东西总是显而易见的。还有的说是看不见的树根,正如世上最重要的东西,往往隐藏在我们看不见的地方。老禅师听后笑而不语。

请联系实际,写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要求:①文体不限,自选角度,自拟标题。 ②不少于800字。③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审题】【什么树可用于写作文,】

这个材料作文题虽然努力避免写作的倾向性,但是相较于树根,大概没有多少人认为枝叶和花果是最重要的吧?所以就这则材料来讲,立意为“树根是最重要的”,应该是最安全的。

接下来是多走一步的问题,多思考一点的问题。因为如果由此匆忙地论证根本的东西是最重要的,意义并不大,谁不知道根本的东西是最重要的呢?写材料作文关键在于,善于发现能够引起新鲜兴趣又不疏离材料要旨的东西。

我们经常讲,材料作文都有其针对性。这篇材料作文题针对的应该是,人们对于事物价值的判断,总是从“显而易见”中得出,从显著、显要、显眼中得出。我们的眼睛总是取代我们的头脑和心灵去作价值判断,把显著、显要、显眼当做一个判断标准,把看得见当做一个依据。

【分析拓展】

如果我们把作文立意放在材料的针对性上,但我们论证的重点不在抽象论说人们认识上的误区,而是进一步找到具体伦说的关节。在生活中,人们往往把看得见的花果看作最重要的,而对于花果的来源却不怎么重视。

从一个人来看,“花果”在材料中的寓意比较恰切的指向应该是成果、成功、名誉、地位,“树根”应该是人的素质、能力、品质等等,也就是成果、成功、名誉、地位之所自。 接下来我们要找到相关的具体事例。譬如,对于我们学生来讲,成绩是最重要的,而决定成绩的思维品质、人格素质却不是人们最为关注的。我们看到歌星影星、体育明星的成功光环,而对于他们的奋斗之路却不甚关注。

从一个国家来看,我们认为它的强大、富裕是最重要的,GDP是最重要的,而对于其国家文化、国家制度、国民素质我们并不视为最重要的。

如果思路再扩展一点,我们发现有更多有关谁是最重要的颠倒认识。譬如,科技是最重要的,而科学则是被人忽视的,近代以来,中国不断学习西方,甚至有人提出全盘西化,但是我们羡慕西方的是它的坚船利炮,是它的工业技术,而不是西方的科学文化,科学精神,我们一直把科技误认为是科学,这是我们实用思维决定了我们的肤浅和短视。再譬如文化,我们把一个民族的看得见的文明成果、文化成就(像科学发明、思想著作、艺术作品)看成是最重要的,而对于渗透在民族日常生活中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价值取向却并不认为是最重要的,所以我们今天动辄自豪于我们的四大发明,自豪于我们的长城故宫,自豪于我们的老庄孔孟,自豪于我们的唐诗宋词,自豪于我们的国画戏曲,而对于深植于日常生活中的中国式的思维,中国人的情感态度,中国人的价值理想却日益漠视,甚至有意无意予以抛弃。【什么树可用于写作文,】

【什么树可用于写作文,】

我们今天有人提倡保存文物、保存古迹,以为这就是保护文化遗产的全部含义,而对于我们的节日、我们的风俗则加以鄙弃。其实,保护一个民族的文化最有效方法,就是把民族文化放在日常生活加以保鲜,就像保护一滴水,最好的办法是把水放到江河湖泊之中。

【写法选择】

写这样的议论文,最佳的方式是比较分析,有破有立,破立结合。

【优秀作文】

1.以根为生

东莞中学松山湖学校 高三(5)班钱姿羽

托尔斯泰的墓,没有石碑,没有十字架,甚至没有姓名,只是一个简陋的土丘,旁边栽一棵小树——那是他小时候和哥哥亲手栽的——听说,那是幸福的归宿。托翁的灵魂像树根一样,与树根同扎泥土,驻留永恒。

托翁的墓就是一棵树,虽外枝凋零,枯黄干萎,既无鲜花之鲜美,亦无果实之馥郁,无丰碑之堂皇伟岸,亦无墓志铭之雕饰华美。但此树扎根深千尺,永垂于世。树之生命在于根,树之内涵在于根,根,往往隐藏在我们看不见的地方。托翁的业绩不能用外表的华美丰富来表现,他的精神不能附着在物质之上,他的灵魂深深埋藏在根部,隐藏在暗处,看不见,却是他最重要,最永恒的部分。

时代的机械钟飞速运转,伴随着精神的轻视,内在的腐烂,过分追求物质与外表。过分夸饰表征而忽视内里,乃真金与镀金的差别,如水蛭般吸附在精神反面之上。现代人的眼光只会盯着树上的红苹果,只会注意到树枝有多繁茂,树叶有多葱郁,他们认为,世界上最重要的东西总是显而易见的,果实、树枝是树的成就,物质的发展与物欲的膨胀是文明。这是现代人的悲剧,对生命的误解,对根本的反叛。

树根决定一棵树的品质,根本决定一个民族的身份。亘古至今,有关黄帝、炎帝、蚩尤的传说决定了我们的身份,有关夸父、嫦娥、大禹的神话则决定了我们的气质。一个民族的根本就是文化,丧失了文化,丧失了文化本位,丧失了根基,就是民族的流失与灭亡。契丹民族一味照搬中国文化,丰富其枝叶,果实,最终却忘记了自己的根,烟消云散。

一个人的品格是一个人的根。一个人外表光鲜却内心丑恶,一个人衣着简陋却内心澄明,你会有有怎样的偏爱与选择?无论什么事物,凡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那他的生命必是一副空躯,徒留得虚无,徒留得腐烂。

美不在外而在内,树的本质是根而不是花果。生命无根便是空。

愿生命如托翁之墓,与树共生,一抔黄土尽风流。

2.隐匿的部分

东莞中学松山湖学校 高三(6)班彭馨仪

“天空不留下鸟的痕迹,而我已经飞过。”我已飞过,享受了自由的天空与高处的云层,而过种快乐,你看不到,大象无形,大音希声。这世上不是所有的东西都显而易见,就像美,我们只能从它的外延得以领悟,却难以摸透其内涵,许多重要的东西,往往是隐匿的。 花果枝叶乃地上的部分,饱受阳光雨露的滋养,红红绿绿,点染入我们的眼帘。然而,

【什么树可用于写作文,】

倘若没有树根在潮湿阴暗的泥土里拼命汲取养分,没有树根稳扎的根基,我们见到的顶多只是萎靡的残枝败叶。

世上最重要的东西,往往隐藏在我们看不见的地方,树根如此,人亦如此。

我们惊叹于《房山石经》的雄伟,却没有看到静琬大师雕刻时流下的鲜血;我们惊叹于歌德的《浮士德》,却不一定关注到了他五十八年搜集资料的漫漫之路;我们敬佩华罗庚却没有看到他床底下“倚叠如山”的演算纸;我们欣喜于《哈利·波特》的巨大成功,却不一定知晓她因没买纸而在捡来的碎纸片上创作的奇迹。冰心道:“成功的花儿,人们惊羡于它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艰辛的血雨。”地上部分我们显而易见的花果枝叶,只不过是地下部分的一个延伸,对它劳动的一种犒赏,而它洒下的汗,挥发于空中,浸渍于泥土,我们看不见。

许多人渴望一夜爆红,一鸣惊人。但细细想来,没有实力做坚实的后盾,怎能红?不过是一哗众取宠的小丑罢了。那些能一夜成名的人,必定是经过无数个孤独奋斗的黑夜,磨砺自己,打造自己。我们所能看到的,或许是他一夜成名的事实,殊不知,这是“机遇来敲门”,为他提供一个展示“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舞台,这一刻,亮剑出鞘,让人们惊羡于它的明艳。

许多东西都不能止于皮相,我们看到的是金菩萨,也许它里面是烂泥巴。世上最重要的东西,往往是隐匿而难以发现的,因此,我们不应该被皮相迷惑,更需溯其根源,探求地底下那鲜为人知的部分。

3.无根则无望

东莞中学松山湖学校 高三(5)班李宝如

树枝断了,可以再长;树叶落了,可以再生。花谢还有重开日,果落尚有再熟时。然而,失了根,枯木岂可逢春?

一棵树最重要的是看不见的树根,无根则无望。即使历经风打雷劈,树只要还有根,来年必将抽出新芽。坚韧如野草,若野草被连根拔去,春风再吹,大地也难以再绿。

日益崛起的中国,像无根的浮萍,找不到自己的位置。高喊“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却忘了我们的文化自信早已被击得溃不成军。五千年的华夏文明,两千多年的儒学传统早已失了本色,余下的又是所谓的“落后文化”、“腐朽文化”。我们只有一本本残缺的《诗经》《论语》《孟子》„„却再也摸不到他们作者的衣袂。失了根的民族,该如何定位自己?失了根的民众,失了千百年来的道德礼教观念,又该如何重塑普遍价值?

当我们悔不该当初时,我们努力抢救正在流失的血液,我们为保护传统而努力。我们找回了孔老夫子,竖起了“保护”的大旗。于是乎,儒学经典成了“宝典”,私人教授儒学成了风尚,闭门不上学成了时尚。悲哉!自以为找到了孔子便可挽救中华文化的根,殊不知这种作秀恰是对中华文化最大的讽刺。为学以真,教育是育人的过程,岂能如此儿戏?我们终是失了那份对教学、知识、教师的尊敬之心。

根,岂是说断就断的。根植于中国人心中传统思想依然影响着中国人,只是国人不自知罢了。因为最重要的东西,往往隐藏在我们看不见的地方。民国时期,风起云涌,我们印象最深的人不是哪个总统、不是哪个军阀,而是北大校长蔡元培。他始终包容不同的思想,将北大变成群英汇聚、百家争鸣的思想摇篮。而这种学术自由、思想自由在在春秋时期便出现了。

失了根的民族便不再成为一个民族,不再具有发展的希望。众所周知,犹太民族没有自己的独立主权国家,他的族人分散在世界各个角落。而我们依然称其为犹太民族,因为即使

他们不在同一个地区,他们根本是一样的,他们传承着犹太文明,传承着犹太民族的生活态度和方式。正如,中华各民族之所以称为“中华民族”,是因为我们的文化传承、文化根基是中华文化。

树,无根则无法生存;国家民族无根则无法发展。犹太民族告诉我们,即使他们分散,他们依然有根,因此,他们仍是这世上最聪明的民族。大国发展,必先护其根本。 无根则无望,若要发展,必先守护生存之根。

4.切勿本末倒置(下水作文)

东莞中学松山湖学校 吴丰强

对于树来讲,是根最重要,还是枝叶花果重要?答案似乎是“显而易见”的。我们在表达最重要的东西的时候,总是冠之以“根本”,“最重要”和“根本”在我们母语中是二而一的东西。耐人寻味的是,这个不是问题的问题居然在我们这个时代成了问题,人们早已忘记“本末倒置”这个铁铸似的定评,潮水一样涌向花果,乃至枝叶。

也难怪,我们只能看见看得见的东西,凭着凡胎肉眼,我们得出了一个定律:“最重要的东西总是显而易见的。”殊不知,这里隐埋着一个危机,因为倘是这样观看世界,总有一天我们会说太阳是绕着地球转的,地球是最重要的,这是“显而易见的”!

这不是荒诞说笑,这样用眼睛去度量世界,从而本末倒置的事,历史上,现实中,比比皆是。

一百多年前,我们被看得见的坚船利炮轰得晕头转向,于是我们认为武器之于国家的强大,是最重要的,然后我们花钱买来德国一堆破铜烂铁,甲午一战,灰飞烟灭。痛定思痛,我们看见技术可以制造枪炮,科技救国成了国策,结果呢,八国联军的铁蹄把20世纪带给了中国。一百年过去了,我们还在买,现在改口叫“引进技术”。我们始终不明白那个看不见的科学才是最重要的,一切技术都是它生长的枝叶和花果。科学才能带来新的视界,科学精神才能建筑一个新的中国。

我们习惯把看不见的东西斥作无用的东西,我们说虚无缥缈的东西人生不足恃。即如生存这样天大的事情,我们也放心地交给物质去守护,因为物质是最重要的,这是显而易见的!物质主义环绕着我们,像襁褓一样裹着婴儿。我们要的是房子、车子、电视、电脑、手机、空调、冰箱„„我们准备依赖这些“活着”,依赖这些实现现代化生活,并进而实现人的现代化。至于文化那些玄虚的东西都是没得用的东西,普世价值更是扯淡!不要它们我们不是活得越来越滋润了吗?有鲜花看就行,有果子吃就好,有奶便是娘!结果假货来了,毒食来了,雾霾来了。我们活不下去了。

科学和文化是看不见的,但它们是最重要的东西,因为它们带给我们的是头脑和心灵,舍此我们便是行尸走肉。是时候了,是该还给树一个正确的形象了。末是末,本归本,本末不可倒置,还给世界一个秩序,还给人生一个安定。

5.隐秘的内在自会光亮

东莞中学松山湖学校 高三(5)班 邵蔚

馥郁繁花借以枝茎的玉露琼浆滋润,终成长为令人欣羡的嫣红姹紫;葱茏翠木凭依强根汲水取养,而壮大屹立于厚土之上;人类文明因人性而熠熠,世间万物凭内在生命的流动而产生美,最隐秘之处恰为最明亮之处,内在的千钧万力,可将生命托举至至颠的境界。

外化的表相总会欺骗双眼。显而易见之物是皮相之饰,凝滞于外在的妆貌,终究还是凭借内在的给养而艳丽光鲜。外在之美需内在熏陶,外在可体现内在,却并非内在。谁能说润色油光的苹果皮可以取代鲜嫩的肉汁?谁又能说一位电影明星的全部演艺成就仅仅指归于亭亭玉立的容貌身姿?本质决定性质,气质体现本质,本质为内在之物,是一个人乃至世间生灵存于土地上的根本,不可或缺。

内在之美往往隐秘不现。品性,人格,梦想,诸如此类,便是作为人最为重要的内在。木心曾说:“没有品性上的丰满,知识便是伪装。”人之品性品行,是人之常眼无法窥探的,它他体现在外化的一颦一蹙,一言一行,非内在的熏陶无法显现;里尔克曾道:“任何青年人只有在生命的深潭当中久久浸泡,才能长出自己的人格。”在生命内在氤氲中才能潜移默化地升华自身,如获至纯灵魂;西哲曾谓:“梦想借以人与神比肩的理由。”梦想之存在,终沉心底,一如遥远不动的北极星,给予人最纯粹的向导,时刻吹响光明的号角,催人奋进。内心之美,终不会凭空消逝,因为最内在的终将成为最外在的。

同样,一如华丽的外表与隐秘的内在,喧嚣的都市与寂静的山林也有着不期而遇的相似之处。繁华的华尔街午夜之后在失去最根本的人的存在不过也是一片无人的寂凉;而远在树林的梭罗却安逸地与时间游戏,与日月同归,天空是他静静垂钓的小溪,钓一池晶莹剔透的繁星;庄子立于天地之间,从人生底部窥探世界,他犹一石一木之于山川,庄子超越了外在主观小己主义的局限,凭内在的“天地同载”思想而放眼四届,终屹立于世界的高起点,迎来一轮新的日出。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内在之于隐秘之处,终会迸发至明至亮的光芒。绽放出来的久炼之美,也终会为这至纯至净的外在,更添一份凝聚天地之气的坚实力量,予人再生。

6.内外不可偏废

东莞中学松山湖学校 高三(5)班 胡镇豪

对于一棵树而言,有人认为枝叶花果很重要,因为一棵没有枝叶、果实的光杆于人没有丝毫用处。也有人认为树根很重要,因为无根之树难以生存。而禅宗对此笑而不语,他认为,内在与外在有如天平的两端,不可偏废。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对树来说尚且如此,对一个生活在现代的文明人,更应该注重内外兼修。虽然高更曾这样批判:“你的文明,不过是包着邪恶的绮丽。”但不可否认的是,既然是社会中的一员,既然有了社会性,就必须注重外部条件,从五官到着装,都应符合社会对人的基本要求,否则即使是如第欧根尼一般伟岸的人物,也只能遭到社会的放逐。而人之所以成其为人,又与其内在的风骨分不开。人之所以能用内在的神性压制住体内的动物性,之所以有尊严,皆因其思想。丰子恺曾说:“有些动物主要是皮值钱,譬如狐狸;有些动物主要是肉值钱,譬如牛;有些动物主要是骨头值钱,譬如人。”

人的内在与外在,都是上帝的馈赠,大自然的赠礼。任何一部分的缺少,都让人残缺,所以何必拘泥于它们谁更重要的讨论中呢?正如天平有两端,任何一端的缺少,都让它变成废品。

对一个国家来说,更是如此。外在的枝干为制度,政体,而内在为文化软实力。任何一部分的缺失,都让这个国家丧失它的存在的意义。如果没有无数先烈以鲜血换来的民主共和国的成立,一条盘踞在神州大地上的东方巨龙就不会盘旋而起。正因为有外在政治经济的保证,我们才又得以重新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若这条东方巨龙缺少了精气神,它充其量只是一条蹩脚蜥蜴。诗人穆旦曾这样描绘自己所处的年代:“我们有机器有制度却没有文明,我们有许多声音却没有真理。”一个文明缺失的国家有如泥沼,它的人民有如廿世纪的众生

什么树可用于写作文 第三篇_关于写树的作文700字

关于写树的作文700字 会唱歌的树 从前,在A城的群星歌剧院旁,有一棵茂密的大树。它从小就长在这儿,如今,它已经一百三十岁了。 每天,群星歌剧院里都能传出悠扬的乐曲声和著名音乐家的歌唱声。这棵在这里生活了一百三十年的树吸收了音乐的精华,渐渐地,它把歌剧院里所有传出的歌都背了下来。“可惜我没有嘴巴,要不,我就能把我会唱的歌都唱给路人听,那是多么好的一种享受呀!”这棵树这样想着。 终于有一天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lz/473802/

推荐访问:可用于作文的歌词 写橘子树的作文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