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知识 > 阅读题 > 完美与残缺阅读答案

完美与残缺阅读答案

时间:2019-03-22   来源:阅读题   点击:

【www.gbppp.com--阅读题】

  完美是残缺,残缺可以衬托完美,这就是我今天的听课心得,尽是一家之言。烟花美文网www.39394.com 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相关的完美与残缺阅读答案供大家参考选择。

  完美与残缺阅读答案

  ①天上的月亮有圆有缺。当月圆时,有“花好月圆”之美词;当月残时,又有“一镰钩月”之雅说.笔者常想,如果地球上没有月残,而只有月圆;或只有月残,而无一轮圆月,那将失去多少风景?如果把这一美学概念,引申到振兴中华民族的宏观话题之内,那就不仅仅是单纯的审美情趣问题,而是一个事关民族心态的问题了。

  ②几年前,一位台湾的摄影家,要拍一幅圆明园的夜色写真,我陪他选择月圆之夜前往,但是到了圆明园之后,面对那断垣残壁的历史沧桑,我们忽然意识到月圆下的圆明园,拍出来虽然好看,但不如一钩残月下的圆明园,更富有含金量。因为我们面对的不是令人开心的风景,而是中国百年国耻的纪念园。虽然这比在月圆下拍摄,要艰难许多,最终他还是等到了乱云遮月—圆月被吞噬到只剩下一弯残月的更深时分,才重新开动了摄影机。

  ③笔者所以要重温这段往事,实因重新修复圆明园与保留其历史原貌之争,既是关联到建筑的问题,又是超出了建筑学本身——关联到民族心态建筑的一个大问题。我们是个有着几千年历史文明的古国,珍惜历史的完美,是人之常情,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是如何面对历史残缺,并珍惜这种残缺,却始终是个没有解决好的大课题。重建圆明园的历史辉煌与反对重建圆明园之争,典型地反映出我们民族心灵上的顽疾。之所以这么说,是有充分依据的:本来圆明园是国耻的标本,留下这个活标本的原貌,使国人牢记“火烧圆明园”的悲凉往事,不仅符合历史真实,而且有利于民族奋发图强;但是偏偏有一些清史学者,难以割舍中华民族的“圆月情结”,慷慨激昂地反对保留历史残缺,倡导投人大量人力物力,再现圆明园昔日的风华。这里,姑且不说“克隆”出来的圆明园,其本身就是赝品;就是再现圆明园的全部辉煌,也无助于中华民族的明天——正好相反,它将让子孙后代淡化国耻,并瓦解消融民族务实的心灵建筑。

  ④为了说明问题,笔者仅以德国科学严谨之风,与国人中假凤虚凰的心态,作一个对比:在德国西部莱茵河和美茵河的汇合口有个科布伦茨小城,这儿曾经耸立着威廉大帝的雕像。威廉大帝何许人也?他是将德意志统一成一个国家的大帝,被德国人称之为德意志之祖。人们为了缅怀他将东西南北中的日耳曼人,缔造成一个强大的德国,在科布伦茨两条美丽河流的汇合口,铸成了一座巍高的青铜纪念碑,以纪念他的历史功绩。但是,当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尾声,苏联从德国西部强渡莱茵河、围歼希特勒军团时,一发炮弹正好落在这座青铜雕像上,从此这位策马张弓的德意志之祖肖像消失了。待我去那块圣地朝圣时,那儿只留下一座空空的墩台。当时正是深秋,墩台上飘满了黄色的落叶和白色的鸟粪,让每个来这儿的游者,无不感到凄切和悲凉。这是其一。其二,在德国柏林最热闹的裤档大街,昔日曾经耸立着一座著名的尖顶教堂,苏联红军攻克柏林时,那座教堂的顶部正好被炮火自上而下地劈去了一半,多少年过去了,那教堂也没有重建和修复,赤裸地站在繁华的大街上,向世界展示它的历史沧桑。对此我曾以中国人的心态,询问过德国友人和德国民众,他们的回答几乎是一致的:我们必须精心地保存这些历史残缺,让子孙后代不忘德国发动二战的罪恶。

  ⑤当年,德国是发动二次世界大战的罪魁祸首,还在千方百计地保留历史残缺;而我们在近代史中是被弱肉强食的民族,倒反而不惜花费重金,克隆往日的历史辉煌,这种南辕北辙的心态,距离究竟有多远?恐怕世界上还找不到一种量器,能丈量出这种距离。但是这两种思维模式,到底哪个更能符合民族自强的内在逻辑?哪个更富有时代的前瞻性?哪个更能“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仰以德国而论,它今天的经济实力,不要说再建起一座青铜雕像,就是在科伦布茨再竖起十尊百尊威廉大帝的金像,并不是什么难事;但是他们知道那是遮盖民族的耻辱,是万万不能做的事情。难道我们这个不断被列强肢解和侵略的民族,就能遮其自家之丑,重新修建圆明园(实质为“克隆”),来淡化昔日被列强瓜分的国耻?前不久,党中央明确提出“求真务实”和“以人为本”的治国理念,这更让笔者感到投人大量资金、全面修建圆明园之举有待商榷。且不说我们还有几千万农村人口生活在贫困水平线上;就是有一天我们从发展中国家进人了全面富足的国家行列,我们也不能淡化昔日之国耻。

  ⑥中国有句古话,似可当此文的结论:

  ⑦假凤虚凰者误国,卧薪尝胆者兴邦!

  (选自《2004年中国随笔精选》)

  1.对文章题目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完美”是一种美,“残缺”不是美,残缺的圆明园就是要显示过去列强的罪行。

  B.“残缺”是为了衬托“完美”的,没有“残缺”就没有“完美”。

  C.“完美”与“残缺”两者都是美,它们是对立统一的,反映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审美对象的美。

  D.“完美”与“残缺”一般来说都是一种美,但文中说的圆明园的残缺决不能称为美。

  2.下列选项中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6分)( ) ( )

  A.“但不如一钩残月下的圆明园,更富有含金量”中的“含金量”在文中的含义是“与残月下的圆明园废墟相一致,更能突出圆明园作为国耻纪念园的意义”。

  B.“乱云遮月—圆月被吞噬到只剩下一弯残月的更深时分”才去拍摄,其用意是与圆明园废墟协调一致。

  C.“圆月被吞噬”象征帝国主义列强对圆明园的吞噬。

  D.“我们民族心灵上的顽疾”是指“圆月情结”。

  E.德国保留“历史残缺”和中国重修圆明园这两种思维模式,都符合民族自强的内在逻辑。

  3.简要概述第④段中作者提到的两个例子及其作用。(4分)

  答:

  4.作者的观点是反对重建圆明园,文中共讲了哪几点理由?请分条列出。(5分)

  答:

  【参考答案】

  1.C(3分)

  2.D E (D“我们民族心灵上的顽疾”除指“圆月情结”外,还指“假凤虚凰心态、E无此含意。)

  3.威廉大帝雕像被毁不修(1分);裤档大街教堂被毁不修(1分)。

  作用是:为了向世界展示它的历史沧桑,让子孙后代不忘德国发动二战的罪恶。(2分)

  4.四点理由。(1分)分别是:①重建的圆明园只能是一个赝品,无助于中华民族的明天;②它使子孙后代淡化国耻,并瓦解消融民族务实的心灵建筑;③不能使国人“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不忘国耻;④我们还不富裕,还有几千万农村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上。(答对一点理由I分,二点2分,三点3分,全对得5分)

  完美与残缺阅读答案

  完美与残缺

  (1)朋友搬进了新居,数位好友齐聚,贺其乔迁之喜。

  (2)主人不俗,懂得享受生活,虽不富裕,屋子却布置得简单而富有情趣。阳台很宽敞,悬挂着几盆花花草草,红绿相间,疏密有致,令人赏心悦目。

  (3)我们在春日的艳阳下,散漫地坐着,随意地吃着水果,喝着饮料,眺望远处的高楼,近处的鲜花和草坪,谈论着轻松的话题,时空好像静止了,没有人愿意打破这份难得的温馨。   (4)“嘿!你们看出来没有,这几盆花草有真有假。”一位细心的女土说。

  (5)“我怎么没有看出来呢?”有人反问道。

  (6)“不用手摸,不用鼻子闻,谁能在五米以外准确地指出真假,我就送给谁一盆郁金香。”主人有些得意地说。

  (7)于是大家都开始仔细地观察起来。我是植物盲,奇怪,不管我怎样努力,也记不住各种花草树木的名字,更辨别不清品种的好坏,喜欢观赏植物,却总是说不出所以然来。我只知道那些能够令我心旷神怡的就一定是好植物,一文钱不值的野草,有时候比标价几千元的奇花异草更令我动心。

  (8)眼前的几个盆栽,都长得很茂盛,看起来个个碧绿如玉,青翠欲滴。花儿,也开得有声有色,汪洋恣意。猛然看去,的确难辨真假。可是看着看着,感觉出来了。我发现有三盆花依稀能够找到枯萎的残叶,有的叶片上还有淡淡的焦黄,显示出新陈代谢和风雨侵袭的痕迹。可是另外两盆,绿得鲜艳,红得灿烂,没有一片赘叶,没有一丝杂草,更没有一根枯藤。一切都是精心设计精心制造的结果,它们显得完美无缺。看着它们,我那轻快的心荡起了一阵涟漪,似乎这完美的东西远不如那些夹杂着残枝败叶的新绿更令我愉快。

  (9)我曾经去过一个美国国家沼泽森林公园。时值枯水季节,我们很幸运,可以沿着小径一直走进沼泽森林的深处,那时候,大自然的魅力深深地震撼了我。举目望去,一株株笔直挺拔的参天大树,伟伟煌煌的一直蔓延到天地的尽头;间或有几株不知何时被风吹倒的树木歪在地上,有的渐渐风化了,长满了绿苔,松鼠和-些小动物们用它做窝,嬉戏其间,别有一番情趣。我想,如果没有这些倒掉的残木,没有参差不齐-蓬一蓬的灌木丛,只有整齐划一的栋梁之材,这原始森林就会逊色多了。

  (10)世界上万事万物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太完美就失去了它的真实性。儿童的可爱,在于他们的天真和稚气,尽管他们常常摔跤,需要人搀扶。青年人的优点,在于他们敢冲敢闯,在于他们的蓬勃和朝气,哪怕他们常常会犯各种各样的错误。老年人的可贵,________。因为有了他们,世界才显得生气勃勃,一片生机。

  (11)其实,人生的意义,就孕育在这与艰难困苦的搏斗之中。长城的雄伟壮丽,在于它不惜蜿蜒曲折,艰难跋涉于崇山峻岭之中。长江的气势恢宏,在于它历尽艰辛,绕过无数激流险滩,毫不动摇地奔腾呼啸,滚滚向东而去。没有荆棘丛生的杂木和小草,就没有长满参天大树的原始森林。没有艰难困苦,就不是完整的人生。一辈子没有受过挫折的人,是一个活得苍白乏味,活得最没意思的人。

  (12)“那盆没有枯叶的花是假的,虽然它看起来更鲜艳,更完美无缺,但是我还是喜欢真的。”有人打断了我的思绪。

  (13)看来,我的悟性实在太差,我所想到的,只不过是一个人人都知道的事实,一个非常浅显随处可见的道理。

  1.读完全文,你认为作者持有怎样的审美态度?

  2.分析第二段在全文的结构上有何作用?

  3.读第3段,结合当时的情境说说作者为什么会有“时空好像静止了”的感受?

  4.(真花与假花)“猛然看去,的确难辨真假”,请你从对真花的描述中找出3个使作者“难辨真假”的词。

  5.第8段中,为什么作者说“似乎这完美的东西远不如那些夹杂着残枝败叶的新绿更令我愉快”?

  6.请你在第10段的横线上写一句话,使前后内容想关,语义连贯。

  7.文中最后一段说道:“看来,我的悟性实在太差……”,你能读出这句话的含义吗?

  8.“追求完美”就是失去真实吗?请谈一点你自己的看法,字数在120字左右。

  答案:解析:

  1.真实才是美。

  2.引起下文(或为下文铺垫)。

  3.朋友相聚时温馨气氛使人感觉不到时间的流逝。

  4.依稀、淡淡、痕迹

  5.因为这些“完美”的东西缺乏自然性。

  6.老年人的可贵,就在于他们丰富的阅历和人生经验,虽然他们有时会显得有点保守。

  7.说明这一道理本来就应该是人所应知的。作者这样写,正话反说,可以引起读者的注意、警醒,从而明白这个看似浅显却又深刻的道理。言之成理即可。

  8.略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jy/588489/

推荐访问:答案
推荐内容: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