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知识 > 历史朝代 > [汤显祖与宜黄戏]宜黄戏是哪个省的地方戏

[汤显祖与宜黄戏]宜黄戏是哪个省的地方戏

时间:2019-02-28   来源:历史朝代   点击:

【www.gbppp.com--历史朝代】

 宜黄戏是哪个省的地方戏?

宜黄戏是哪个省的地方戏  烟花美文网

  宜黄戏,赣语戏曲之一,发源于宜黄县,迄今已有近四百年历史,中心流传地区为江西的宜黄、南城、南丰、广昌等县,远及赣东北、赣南、闽西一带。宜黄戏班在明朝就很出名,中国杰出戏剧家汤显祖的剧作《临川四梦》 ,最初就是由宜黄班演出的,并因此有"宜伶"、"宜黄子弟"之说。但那时的宜黄班先唱弋阳腔。"弋阳之调绝",相继兴起的便是徽州、青阳两腔的流行。

  2006年5月20日,宜黄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小编  宜黄戏以“宜黄腔”为主要唱腔。“宜黄腔”因产于宜黄县而得名。宜黄县位于江西中部偏东,抚州南部,气候温暖,物产丰富。历史上盛产夏布、畅销海内外、闻名遐迩,宜黄又称“戏乡”,早在明代中叶,就成为江西地方戏曲中心。明末清初,“宜黄腔”由在南方流传的甘肃“西秦腔二犯”演变而成。初期为笛子伴奏的“平板吹腔”和有三种板式的“唢呐二犯”。清乾隆初年“宜黄腔”废唢呐、改由胡琴为主奏乐器,并将“吹腔”、“二犯”两种曲调统一,“二犯”分作四种扳式,吹腔变成了二凡的平扳,形成了广为流传的“胡琴腔”。“宜黄腔”产生之后,在江西各地流传,并为尚存的江西地方大戏剧种,如豫剧、东河戏、盱河戏,宁河戏等所吸收,并保留“二凡”这个称呼。老艺人称为“宜黄调”,因其基本曲调与各地皮黄剧种的二黄腔类似,故当地人后来也称“宜黄腔”为“老二黄”。“宜黄腔”兴起之后,向外省流传,浙江绍兴、北京、广州都有宜黄腔的记载,影响很深。这正如清乾隆四十九年李调元所著<雨村剧话>云:“胡琴腔起于江右,今世盛传其音。”

  宜黄戏形成于江西省宜黄县,流行于抚州(临川)、饶州(上饶)、赣州和闽西一带。其主要声腔为宜黄腔,俗称二犯或二凡,相当于京剧的二簧。清康熙十八年(1679)若耶野老徐冶公<香草吟>传奇第一出<纲目>眉批里已有“宜黄诸腔”的记载。宜黄腔的原始曲调,本源于明末的西秦腔,其曲调包括以唢呐伴奏的二犯和以笛子伴奏的吹腔。唢呐二犯在板式上有新的发展,增加了倒板和正板。后来,又受乱弹腔(另一派西秦腔)的影响,再次发生变化,即二犯由宫调式改为徵调式,而吹腔仍用宫调式,在定调上两者都由正宫调降为凡字调。这种调式和定调上的变化,遂产生了自成一派的宜黄腔。大约在清乾隆年间,宜黄艺人将主奏乐器唢呐和笛子改为大筒胡琴,变为胡琴腔。乾隆四十九年(1784)李调元<雨村剧话>说,“‘胡琴腔’起于江右,今世盛传其音,专以胡琴为节奏……,又名‘二簧腔’。”江右即指江西。至嘉庆年间,昭著的<啸亭杂录>中谈清廷累次禁戏而花部诸腔仍流行不止时,又提到宜黄腔。近人杜颖陶等推断“二黄”即“宜黄”之音转,提出二簧腔出自宜黄腔,遂成二簧腔来源的一说。

  宜黄戏在江西曾盛行一时,1910年前后尚有春台、文顺、福庆等19个班社,抗日战争中逐渐衰落。1956年,江西省举办了第一期宜黄戏青年演员训练班,由老演员李伍俚、李宗保担任教师,培养了如应用贤等第一批学员。1957年1月成立江西省宜黄戏剧团,整理演出的传统剧目<奇双配> 、 <孙氏祭江>等,较有影响。

  唱腔特点:

  宜黄戏的曲调主要有宜黄腔(二凡)、反调(凡字)、唢呐二凡、西皮浙调、南北词等。还有其它一些腔调及民间小调。宜黄戏的唱腔较原始,平直,拖腔少而短,老生老旦用本嗓,小生大小嗓结合而尾音常翻高八度,男女同腔同调。现宜黄戏以二犯、凡字、西皮垛子等几种声腔旋律为骨,以当地民歌、地方小调为肉,对一些传统戏和现代戏的唱腔作革新,念白采用“宜黄官话”上韵。 宜黄戏的唱腔音乐包括宜黄腔(二凡)、反调(凡字)、唢呐二凡、西皮、浙调、南北词等,并且还保留西秦腔时代的吹腔,俗名“平板吹腔”。宜黄戏唱腔音乐的板式结构为上下对偶格式,由一对或多对上下句的反复形成唱段。每句唱词为比较正规的七字句和十字句。旋律特征为简单质朴、起唱与落腔音少而声短,以字就腔,近似口语,曲调音域不宽,多在六度范围之内回旋。宜黄腔主要以宜黄官话上韵,演唱时男女同调不同腔。男腔用本嗓,包括正生、老生、花脸、老旦;女腔用小嗓,包括小旦、小生、正旦。

  表演特点:

 

  宜黄戏的表演粗犷、古朴。唱念做打,程式严谨;一招一式,循规蹈矩。平时练功要求甚严,相传有“腋下夹蛋,颈旁备针”之说。武将“起霸”做出的“双手撑天”,要根据人物的不同身份而分别采用“龙爪”或“虎爪”等不同的姿态。马鞭也根据人物的不同身份而区别使用,有“龙头”、“凤尾”数种,或木刻,或丝编,帝王则用“龙头”鞭,称为乘龙驹。 <四图齐> “花园点马”一折,齐景公点马时,钟离春和四个女兵不用鞭代马,却采用元明杂剧的骑车马,即以马形扎于身上,随着锣鼓打出的马蹄声,应节而舞,作出某种跑马身段,满台来往穿梭,效果强烈,别具一格。这种古老的表演方式在其他剧种早已绝见,而唯独在宜黄戏中保存下来了。 宜黄戏净角的表演大多豪放、爽直;生角的表演大多儒雅、大方。生、净常用的身段表演有:修书、阅信(奏折)、上(下)马、点(吹)灯、舞剑、饮酒、升堂、坐帐等;必备基本功有“抢背”、“扑虎”、“旋子”、“克子”、“僵尸”以及甩发动等;基本步法有“方步”、“蹉步”、“垫步”、“跪步”等。旦角的表演大多端庄、娴静。常用的身段表演有:开(关)门、洒扫、抚琴、卷帘、妆扮等;必备基本功有“卧云”、“鹞子翻身”、“乌龙绞柱”以及水袖功等。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jy/583235/

推荐访问:汤显祖与宜黄戏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