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流水》意境

《流水》意境

时间:2018-08-02   来源:经典美文   点击:

【www.gbppp.com--经典美文】

《流水》意境 第一篇_高山流水,好美的意境!

高山流水,好美的意境!

2016-07-24视觉宴

做人如水,要能适应任何环境,

就像水一样包容万物,

至柔之中又有至刚、至净、 能容、能大的胸襟和气度。 做事如山,要踏踏实实的做事,

像山一样稳重,像山一样给人以信任。

《流水》意境 第二篇_如何分析诗句的意境

如何分析诗句的意境

(2004-04-17 15:18:42)

意境是古代诗人创作时孜孜以求的形象,写景诗,意境就是融入了作者情感所构造的人化环境。清代王国维《人间词话》专论了“境界”。“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还认为“境界非独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故诗词的意境实含意与境两个因素。因而品味诗词意境也必须从这两个方面入手。

一、意境=意+境

分析意境就是寻景、探情的过程。由外化可观之景捕捉内在虚化之情。各种风格的诗句意境便不同。一类境意(情)

山水诗自然、平淡闲适、愉悦

婉约词清空、绮丽哀愁、惆怅、伤痛

例:“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自然之境,闲适之情)“宝帘闲挂小银钩”(清空之境,落寞之情)二类境意(情) 边塞诗雄伟、粗犷豪迈、高亢

豪放词雄健、阔大悲凉、旷达

例:“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粗犷之境,豪放之情)“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雄放之情,乐观之情)

【《流水》意境,】

二、分析:寻景———构境———析情

分析诗句的意境,应把握“三部曲”:A、寻景:寻找写了哪些物?B、构境:这些构成了怎样的画面?C、析情:这个画面渗透出怎样的情调?分析意境最终归到“情”(志)上。

例:分析苏轼《南乡子·送陈述古》中画线句的意境。

回首乱山横,不见居人只见城。谁似临平山上塔,亭亭,迎客西来送客行。旧路晚风清,一枕初寒梦不成。今夜残灯斜照处,荧荧,秋雨晴时泪不晴。

析:抓住“荧荧”残灯和“泪不晴”,描绘了秋雨乍停之夜,诗人在朋友别离后残灯明灭中眼泪涟涟的情景,表达了挚友情深而别后的孤寂伤感情怀。

如何鉴赏诗歌的意境

作者:佚名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198

如何鉴赏诗歌的意境

师蕾

第一,要善于展开联想与想像的翅膀

联想与想像是一种特殊的思维活动,是人们进行创造活动的必要因素,也是诗歌鉴赏中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形象大于思维”的艺术现象就是读者、鉴赏者发挥了其联想与想像力的结果。

没有想像就没有诗歌。从抽象的文字符号到栩栩如生、有声有色的画面的形成,这中间的桥梁便是想像思维。“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刺勒歌》),读到这句诗时,我们自然会在脑海里想像成一幅壮阔无比、生机勃勃的草原的全景图,这是一种再造想像。然而不止于此,读此句诗,我们也不难想像到,在无比壮阔的自然美的面前,作为自然之子的人在这片土地上生存、劳动,是何等的欢乐和美好!这句诗又是一首多么快乐而又优美的草原牧歌!这“人”的内容在诗中是没有的,这是在诗歌鉴赏中的创造想像的表现。如此吟诵着这诗句,读者就仿佛被带入神奇美丽的北方大草原,领略千里草原、牛肥羊壮的绮丽壮阔的美;审美的主客体有机地融和在一起,人和自然达到了最美妙的和谐。

第二,抓住意象,并反复揣摩意象

意象是指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或说是指经作者运思而成寓意深刻的客观物象)。意象对于意境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读者进入诗歌的意境总是从感受意象开始的。诗人对意象的选取与描绘,正是作者主观感情的流露,因此,鉴赏诗歌时,抓住意象并反复揣摩、体味意象,是体会作者思想感情从而顺利进入诗歌意境的关键。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写道:“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首曲叠用九个名词,描写了富有特征而又互有联系的景物,并以概括而巧妙的艺术构思组成一幅弥漫着阴冷气氛和灰暗色彩的秋郊夕阳图。暮色思归的乌鸦,安逸自适的人家,旅途劳顿的老马,烘托出浪迹天涯的游子思念故乡彷徨悲苦的情怀。曲中的九个名词正是九个意象,每一个意象都牵连着作者的那份羁旅愁思,它们有机地组成了密集的意象群,这种看似简单的意象组合,却出人意料地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而成为元曲中的绝唱。

第三,把握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和性格

在诗歌鉴赏中如能充分地把握住抒情主人公的性格形象,则能有助于进入诗歌的意境。“诗而有境有情,则自有人在其中”(《围炉诗话》),这个人便是抒情主人公的性格形象,所谓“风格就是人”。所谓“诗品出于人品”。我国历代诗论都非常重视和强调人品与诗品的关系,一个成熟的伟大的诗人,其作品在很大

程度上往往就是他的人格的自我写照。这里,我们可以从毛泽东的《咏梅》词和陆游的《咏梅》词的比较中深入地认识这一点。毛词:“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陆词:“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在毛词中,借梅作喻,树立起了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的英雄形象,创造出了时代先驱者的崇高意境,而在陆词中,虽表现了受到挫折而不屈节的品质,但只是封建士大夫作个人奋斗,遘悯受侮后的哀怨牢骚,顾影自怜,孤芳自赏,流露着伤感,表现出脆弱。同是咏梅,为什么创造出了两种迥然不同的意境?由于诗人所处的时代不同,所站的立场不同,诗人的心胸气度不同,品格修养不同,审美标准不同,结果诗篇的意境也便不同。

原作者:师蕾

如何挖掘教材名篇中艺术美的意境

钱华

艺术美是艺术家对现实生活进行创造性反映的产物。文学作品中的艺术美大致可分为两类:一是偏重于再现的叙事类,二是偏于表现的抒情类。

偏于再现的叙事类艺术,侧重于客观具体地描写一定时代的社会生活,着力塑造人物形象的艺术典型。例如忠贞刚烈的刘兰芝、命运凄惨的琵琶女、爱财如命的葛朗台、愚昧麻木的祥林嫂等等,对这些形象的把握,可以调动学生的同情、厌恶、赞美等情绪,自然地与过去的经验经历联系起来,使审美主体(学生)沉浸在浓烈的情绪氛围之中。

偏于表现的抒情类艺术,一般没有情节描绘和性格刻画,而是侧重于作家主观情志的抒发,以创造真切感人的艺术意境为目的。本文重点想就某些偏于表现的艺术名篇如何从艺术美意境挖掘的角度来简要谈一些教学体会。

挖掘意境首先是要善于挖掘形神兼备的艺术形象。因为这是作家创造意境的基础,生动传神的艺术形象可以是一物之动,如“红杏枝头春意闹”所言的“春意”本是不“闹”的,然而红杏爬满“枝头”,便仿佛显出“闹”意来,所以正是这一“闹”字使形象生动传神,“境界”全出。其它诸如“云破月来花弄影”、“春风又绿江南岸”、“数只船横渡口”等均有异曲同工之妙。对这些几经锤炼或看似信手拈来却是匠心独运的动词,我们很有必要仔细揣摹,才能让学生体会所传之神。传神之形象也可以是一物之形。如刘禹锡写莲“出淤泥而不染,濯青涟而不娇,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不仅形态逼真,更重要的是写出了莲的内在神韵来。以形写神,突破一览无余的有形实体的局限,创造出蕴蓄深厚的景外之意,味外之旨。如果我们能通过“形”的分析使学生领悟到深刻的哲理与无穷的意趣,才真正了解了作品的神韵。其它,诸如朱自清笔下的白杨树,壶井荣的蒲公英等都

可以通过由形及神的分析,去把握美的意境。当然形象的生动传神不仅止于一物之动,一物之形,还有可能是作品所营造的画面具有令人怦然心动的效果。这主要是作家把他的立意与所描写的物象进行完美的组合。所以对于此类作品,我们在教学中要善于挖掘组成画面的各意象所包含的意蕴,再现它们组合所营造的画面,提示渗透于其中的物象的立意。例如《过故人庄》诗人选择的意象有绿树、青山、场圃、桑麻、酒、菊花和一对友人。这些意象均是农村田园中常见的,最能体现田园生活的朴实的美来,经过诗人的排列组合,在我们面前就展现了一幅熔自然美、生活美、友情美于一炉的朴实田园生活画。透过这幅画面,我们可以看出诗人内心世界的朴质和谐与安宁。作家总是要寄“意”寓“境”之中的,总力图能找出神形兼备的艺术形象,我们只要把握住那活脱脱的形象、画面,总是能挖掘出作家所要寄寓的无限深广的社会现实生活的神髓韵味。

其次,要善于挖掘能融“情”与“理”为一体的“意”,“意”是作家对客观事物的主观评价,必然包含着作家浓郁的感情浆汁的。只有当这“意”符合“情”(与人民、与时代相通的感情)与“理”(客观事物的内在规律在作家头脑中的正确反映)统一这一条件时,作品的意境才能开拓得更为深远。因此,优秀的作品总是情与理的完美统一的。也只有这样,才能扣住读者的心弦,激起他们的艺术联想,进入广阔的艺术天地。例如李白的《静夜思》短短20个字,却开拓了一个广阔深远的意境,这里除了形神兼备外,更重要的在于“情”与“理”的统一了。又如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诗人用“冰心”“玉壶”这两个简单意象叠加起来表现自己对洛阳亲友的真挚感情和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纯洁的情操。而这种感情正是基于作家对现实生活的正确认识之上的。如果我们能这样去挖掘,同样能理解美的意境。此外,作家在创造开拓意境时,总是从无限广阔的艺术天地中寻觅最能表情达意的艺术语言,如各种表现手法、修辞方法的使用。我们若能从艺术手法着眼,必能有助于意境的深刻挖掘,下面略举几例。

㈠从摹形、绘色、绘声的表现手法中挖掘意境美。眼睛耳朵是人类的两种主要的审美感官;形体、色彩和声音是构成形式美具有审美意义的三种自然属性。注重培养学生具有音乐感的耳朵与能感受形式美的眼睛很为重要,这可以在平时的教学中贯穿渗透。例如茅盾名篇《风景谈》中总共展示了六个画面,几乎每个画面都能构成一幅绝妙的艺术作品。如第一个画面“沙漠驼铃”,这里有构成形体美的线条:地平线上的“黑点”、“更多的黑点成为线、成为队”、“昂首阔步的骆驼排成整齐的方阵”;有构成色彩美的颜色的和谐搭配:在“纯然”“茫茫一色”的沙漠里,一队黑色的骆驼,一杆长方形猩猩大旗,这种形态(点线面)、这种色彩(黄红黑)组合成的画面的确是庄严与妩媚,确实能体现出“风景”的特有内涵来。绘声是对音响的描写。比较简单的天籁之声,可以直接摹拟。比如“萧萧”像马鸣,“唧唧”之像机杼声,“嘀嗒嘀嗒”为时钟声,但有些声音专用象声词或简单的形容词却不足以表现其精妙,特别是音乐声,是故诗人或作家常借助于贴切奇妙的比喻加以摹拟。如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写琵琶女的精湛奏技,第一句用急雨比喻粗弦的低细绵密。当粗细弦交错杂弹时,音响互为补充,使人听起来象大大小小的珠子在玉盘滚动,清脆悦耳。“间关”两句形容琵琵声一时象莺语从花底下发出来宛转流畅,一时象缓慢的泉水在冰下暗流,幽咽低沉。接着声音变得又像冰泉水那样冷涩。到后来,弦丝似乎凝住不动了。令人沉闷的静寂过后,突然迸发的乐声像是银瓶顷刻破裂,水浆迸射;又像是铁骑突出,刀枪齐鸣。诗人写到这里,真是将音乐与诗融成一体,演奏者沦落天涯如泣如诉,如怒如慕的情思与诗人同情她的不幸遭遇的痛楚心情,全部通过音乐把诗情表现得淋漓尽

致。这时若能结合音乐教学把《琵琶行》的音乐带进课堂,不仅让同学们有机会感受到古典的高雅艺术,了解祖国文化的精髓,同时又把诗人所寓以的感情挖掘出来,可谓一举两得。郁达夫在《故都的秋》中,为了体现出故都秋之“清”、“静”、“悲凉”,只选取了皇城人海中一栋破屋,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看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底下,朝东细数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喇叭似的牵牛花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感到十分的秋意。”寥寥数语,从形、音、色三方面来描写院中见到的景象,渗透了浓浓的秋意。

㈡从作者虚实隐现的艺术处理中挖掘意境美。实是直接性的形象描绘,虚是间接性的内在寓意,实中有虚,虚处见实,虚实并生,相得益彰,就能通过有限的个别形象开拓无限深厚的“意境”来。巴金的《灯》中,由眼前的灯到回忆中的灯,是实写,以露为胜;而“我并没有在雨中摸夜路,但是看见灯光,却忽然感到安慰,得到鼓舞。难道是我的心在黑夜里俳徊,它被噩梦引入迷阵,到这时才找到归路。”这几句由实转虚,把眼前之灯虚化,从而提示了“灯”的储蓄内涵来,突出其象征义,就是以隐为主。文章又继续出发,虚写古代神话,实写现代故事,这样虚实相映,古今参照,使文章内容显得更为深刻。

㈢从分析各种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中挖掘意境美。最佳的修辞方式适合最好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荷塘月色》中通感、比喻使意境更显素淡朦胧;《天山景物记》中映衬手法的运用,直到烘云托月之妙;回环动听的叠字,在许多诗文中广泛运用。朱自清散文中就爱用叠字,古典诗词中则运用更广,它或能造成一种走月流云的音韵美,或能造成一种反复回环的抒情气氛,挖掘此中真意,更能领悟意境之妙处。其它如排比、双关、对偶、夸张等均能从不同方面挖掘出无限的意境来。朱自清的散文名篇《荷塘月色》对意境的开拓艺术颇丰,不仅有通感、比喻、拟人、叠字等修辞手法,还通过动与静的映衬来丰富意境内涵。先以文眼“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来提示全文之旨。接着写小路的“静”,月色朦胧的“静”,以此反衬心里的颇不宁静。继而又写荷塘四周蝉声和蛙鸣的“闹”,突出荷塘月色的“静”,联想到江南采莲的“热闹”,含蓄揭示“心里颇不宁静”的原因所在,作者于动与静的艺术手法的运用与处理之中,通过生动传神的艺术形象,表达出自己对现实强烈不满的感情,而这种感情又是与这样的规律联系在一起的,现实的罪恶愈重,人们对罪恶的仇恨愈深,对幸福、安宁的向往也就愈强烈。可见,分析各种艺术手法的综合运用,必能有助于挖掘出广褒深远的意境来。

综上所述,只要我们在对作品形神兼备,情理统一分析的基础上,再从艺术手法运用上进行挖掘,必能让学生感受到境界明晰而意趣无穷的美的意境,醍醐灌顶似地领受美学教育

【《流水》意境,】

谈诗歌意境的欣赏

谈诗歌意境的欣赏

山东垦利一中 魏名宝

诗歌,是通过形象思维,用凝练、形象和有韵律节奏的语言,集中地反映

《流水》意境 第三篇_意象意境

四、意象与意境

(一)意象

抒情诗往往是借助客观事物形象(景物、山川草木等)表现诗人的主观的感情。客观事物形象,不仅是现实生活中的事物,更是含有“意”(情感)的形象,即“意象”。意象是诗人情感显现的载体。

常用意象及内涵如下:

折柳:表示惜别怀远、赠送寄思。

折梅:表示别离、赠送寄思。

斜阳:表示日暮,含有某些凄惨之感。

残月:表示不圆满,孤独忧愁的心绪。

短笛:表示送别、思乡,寄寓思念之情。

落叶:表示悲秋,含有悲苦之意。

牡丹:表示富贵、大方。

荷花:表示夏季,清雅高洁。

兰草:表示高洁、友谊。

秋风:表示萧条、冷落。

归雁:表示思乡之情,游子思念故乡。

黄昏:孤寂、悲伤、悲愁。

芳草:①惜时,人生苦短。②知音。③离情。多比喻凄婉离恨或不息 。

春天:伤春,感叹时间易逝。还有惜春、感春、春恨、春怨、春

怀。

秋天:萧条、肃杀、感叹身世之苦。还有惊秋、悲秋、秋思、秋怀。

细雨、烟雾:愁绪、郁闷。

【《流水》意境,】

玉门关:征夫离绪。

浮云:飘泊不定,喻游子。

杜鹃(子规):①因其声凄惨,故有凄凉、哀伤之意。②思亲之情,归家之念,乡愁乡思。

青松:节操刚正、坚贞。

杨花、柳絮:愁绪、烦人,飘零、离散。

浮萍:漂泊不定。

菊花:傲然不屈恬然自处,,隐逸。

莲花:纯洁、脱俗、高洁。

梅花:孤傲、脱俗、不屈。

落花:伤春、伤别。

流水:愁绪连绵不断。

月亮:思乡,思人。

大海:心胸开阔,包容一切。

长亭、灞桥:送别的地方,喻送别。

关山月:征夫思家,思妇怀远。

雪:心志忠贞,品格高尚。

蝉:品行高洁。

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

霜;思乡。

梅子:比喻少女的怀春。

丁香:愁思,情结。【《流水》意境,】

芭蕉:常与孤独忧愁凄凉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

桃花:美女的容颜。

青鸟(鱼):表达相思。

孤雁(孤鸿、断鸿):表达漂泊流离、孤凄忧虑的羁旅之情或孤傲、孤高和受尽迫害等情感。

羌笛、胡笳、琵琶:古代西部的乐器,所发出的是凄切或悲壮之音,唐代边塞诗中经常提到,往往表示戍边思归。

水:常常和绵绵的愁丝连在一起,流水又象征着韶光飞逝,永不回头。水是爱情和友情等柔情的象征。

西楼:仅是个象征性的概念,或指闺房,或指曾经聚会之所,或指孤独寂寞的居所,或指登高望月怀远的地点。在诗词中,西楼多属泛指,常指伤心地,是排遣忧伤或遥望故国、爱人、友人的处所。【《流水》意境,】

凭栏:意为“依靠着栏杆站着”,但在诗词中使用“凭栏”“倚栏”“凭阑”等词语,或表示怀远,或表示凭吊,或表示抑郁愁苦,或表示慷慨激昂。

(二)意境

“意”就是指作者的主观感情,“境”是指作者所创设的生

活图景,主要是由景物构成。“意境”就是将作者的思想感情和生活场景融合在一起所塑造的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意境常见的表达程式有两两相对的概念:

宏阔—苍凉、雄浑、莽苍、辽阔、高远、壮阔、深远。 细腻—空寂、缠绵、幽静、幽美、宁谧、婉转、朦胧。 繁复—繁丽、热烈、高亢、繁华、淳朴、喧闹。

清冷—暗淡、渺茫、寥落、萧条、荒凉、冷静。

(三)借助节日表示情感【《流水》意境,】

1、春日(含有喜庆、希望、美好之意)

借助常见的物象有:春风、青山、梅花、粉蝶、霞日、横管、春光、东风、晴云、柳絮、新燕、新莺、春色、杜鹃、花树、草芽、黄鹂、黄鸟、芭蕉、春昼、草色、杨花、浮萍、绿葵、翠柳、翠微、早燕、桂花、红树、海棠、绿锦、兰花、黄蜂、麦雨、柳花、垂柳、娇莺、芍药、蔷薇、桃花、杏花、红杏、绿波、春雨、兰溪、鹅湖、鸳鸯、桃红、飞燕、点红、戏蝶、山榴、晴翠、棠梨、春流、梨花、白鸥、芳树、白鹭、烟笼、梅杏、菜花、鞭笋、鹊声等。

2、夏日(表示青春、热烈、畅舒情怀)

借助常见的物象有:子规、蚕桑、蛙声、蜻蜓、小荷、黄梅、梅子、鸣蛙、雨蓑、枇杷、种瓜、菜花、芙蓉、莲花、荷香、荷叶、藕花、榴花、榴红、早菱、初莲、白鹭、鸣蝉、萤火、浓阴、莲叶、黑云、稻畦等。

3、秋日(多表示凄清、悲苦、乡思之意。常用愁、孤、残、寂、冷、昏、黄等字)

借助常见的物象有:寒山、秋水、孤烟、芦花、秋夕、秋荷、残阳、桐叶、衰草、黄叶、流萤、霜晴、秋兰、露冷、霜天、鸿声、落叶、夕阳、霜气、夕岚、秋月、冷露、冷桂、寒雁、残霞、渔火、寒塘、去雁、老松、半月、霜月、婵娟、凉雁、虫吟、雁阵、月斜、塞鸿、霜叶、枫林、西风、霜华、寒星、北雁、菊黄、黄花、桔子、蟋蟀、采菊、菊花、荞麦、燕去、清秋、独鹤、昏鸦、寒山、飞霜、清笳、孤灯、林高、残雨、浅沙、荷尽、菊残、橙黄、斜阳等。

4、冬日(表示傲寒、旅景、狩猎、艰难、咏雪等)

借助常见的物象有:冬雪、寒关、琼枝、飞花、江雪、天寒、风雪、草尽、沙雪等。

5、元日(春节),农历正月初一,含有喜庆之意。

6、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热闹之意。

7、寒食节、清明节,怀念、情意绵绵之意。

8、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纪念之意。

9、七夕,农历七月初七,多表达爱情

10、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表示思人,团圆之意。

11、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表示登高怀乡思人。

12、除夕,农历十二月最后一天,团圆之意

《流水》意境 第四篇_水意象

流水无情亦有情----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水意象

中国古典诗歌中水的形象无处不在:春水、秋水,江水、河水,波平如镜的水、怒涛拍岸的水,一泻千里的水、曲似柔肠的水,泠泠作响的水、脉脉无声的水„„水在诗文中形态万千,水在诗人心目中引起的联想也是复杂多样的。 水难以跨越,水是阻隔,宋代词人晏殊“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蝶恋花》),就是对这种阻隔的感叹。但是远在晏殊一千多年之前,就有不知名的诗人发出更为深沉的慨叹,他的慨叹穿越时空,感动着无数后人: 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为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诗经·秦风·蒹葭》



所谓伊人,到底是谁呢?有人说是所访之友,有人说是所求之贤,也有人说是汉水女神。以现代人的眼光来看,或许是以情人最为适切吧。在芦苇苍青茂盛、白露凝结为霜的清晨,诗人去水边寻找意中人。他沿着曲折的水边去寻找,道路艰难遥远;他沿着直流的水边去寻找,那人却好象被水包围着,可望而不可企即。蒹葭白露的苍茫意境、一水相隔的痛苦无望,令千百年后的读者仍为之惆怅不已。 这是人世间的不自*,汉末《古诗十九首》中则有歌咏牛郎织女为天河阻隔的诗篇:

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

《蒹葭》是写男主人公对女性的追求,此诗则是从女性角度入手,描写织女的机织生活,写她因相思而无心织布,泪零如雨。最可感慨的是:诗中不写河汉宽阔无边,而是强调它“清且浅”,二人相距并不遥远,却只能隔着轻盈闪烁的水光含情相视,无法交谈。这才是让人心摧骨毁的伤痛、地老天荒的遗憾。 水意象的阻隔意义在后代诗歌中反复出现:“送君此去令人愁,风帆茫茫隔河洲”(李白《同王昌龄送族弟襄归桂阳》),“由来浙水偏堪恨,截断千山作两乡”(方干《别孙蜀》),“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柳永《雨霖铃》),茫茫烟波,隔断望眼,隔断离情,却让离情更加深沉。直到当代,在那“在水一方”的海岛上,诗人余光中仍在感叹:“而现在,乡愁是一弯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乡愁》)

然而,从另一角度讲,水可以流动,因而水又具有沟通的意义。杜甫《所思》: 

苦忆荆州醉司马,谪官樽酒定常开。九江日落醒何处?一柱观头眠几回。 可怜怀抱向人尽,欲问平安无使来。故凭锦水将双泪,好过瞿塘滟预堆。 

寓居蜀地的杜甫思念荆州友人,想要问声平安,却找不到可以寄信的使者;倒是门前锦水(即锦江,流经四川成都市南,岷江支流,以濯锦得名,杜甫草堂临近江边)辗转汇入长江,流经三峡,就可以到达荆州。诗人想象自己思念友人

的泪水滴入锦水,就可以随水东流,直到友人所在之地。在这里,万里长江不再是阻隔,反倒成了诗人传达情感的媒介。这种把水意象作为沟通情感之媒介的用法在诗歌中亦是多见,我们熟悉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友人所乘之舟已从视线中消失,眼前的长江却流向天际,那正是孤帆远去的方向,茫茫江水,不正象诗人牵连不断的离别之情吗?“去年下扬州,相送黄鹤楼。眼看帆去远,心逐江水流”(李白《江夏行》)、“酒杯深浅去年同。试浇桥下水,今夕到湘中”(陈与义《临江仙》),是水意象沟通意义更为直接的表现。

水的阻隔与沟通这一相互矛盾的意义,可以在诗中同时表现出来,最典型的当数宋人李之仪的《卜算子》:

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

一对有情人被江水阻隔,又以共饮一江水为不幸之幸,江水于他们既是痛苦的根源,又是精神的慰藉。诗人以这种既是阻隔又是沟通的矛盾统一,将爱情写得缠绵悱恻。

造成阻隔的水自然是无情之水,沟通情感的水又是多情之水,水意象因其不同作用,也具有了不同的情感意义。《卜算子》下片中,抒情主人公以江水比喻自己对情人不得相见的怨恨,江水无尽无休,则怨恨之情无已无穷。水的特征是纤柔、深渺,人们常说“柔情似水”,水意象的确适合用来暗示缠绵悠长的情感。温庭筠《梦江南》:“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苹洲。”悠悠流水映着无语斜阳,不正是眺望归舟的思妇那寂寞哀怨的情感吗?此为倚楼盼归者眼中的水,欧阳修则把迢迢春水意象用于表现送别主题的《踏莎行》:

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熏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栏倚。平芜近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

同样是楼上女子,同样是一江春水,此次却是所望之人在暖风中摇着马鞭远行。行人越行越远,她心中的离愁越积越深,如丝如缕,恰如迢迢春水。流水也可比作相思之情,“肥水东流无尽期,当初不合种相思”(姜夔《鹧鸪天》),水无尽期,正是相思之无尽期。思归之心甚至可以化作流水,流到诗人向往的地方:“欲知别后思今夕,汉水东流是寸心”(钱起《秋夜送赵列归襄阳》),“白云西上催归念,颖水东流是别心”(刘长卿《颖川留别司仓李万》),这里的江水已不仅为诗人提供传情的媒介,简直成为诗人情感的化身了。

诗人尤其喜欢以流水比喻愁情,水的连绵不断,恰如愁情挥之不去,这方面的名句名篇多不胜数:



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 ——刘禹锡《竹枝词》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虞美人》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

水流无限,比喻愁之长;一江春水,比喻愁之深;抽刀断水的奇妙比喻,更写出诗人的悲愁似水之难以斩断。同是以水比喻愁情,三位诗人从不同角度着眼,恰当地在愁情与流水的相似特征之间建立联想,他们的诗作同样成为描写愁情的千古佳句。

其实,流水只是流水,阻隔与沟通只是诗人的感觉,有情无情也本非流水所有。它只是离人之情,诗人之情,世人之情。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jd/467825/

推荐访问:《高山流水》 古琴曲《流水》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