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系统分析与设计技术

系统分析与设计技术

时间:2018-06-30   来源:经典美文   点击:

【www.gbppp.com--经典美文】

系统分析与设计技术 第一篇_《系统分析与设计技术》练习题(选择)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第一章信息系统项目管理

一、选择题

A.单选题

1.从社会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信息化是指( D)。

A.计算机和网络的应用规模与效益不断增长的过程

B.计算机硬件产业、软件产业、信息服务产业不断发展的过程

C.社会上进行交换的信息量不断增长的过程

D.人们的信息活动的规模不断扩大以致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的过程

2.项目主要管理人员应参与( D )。

A.系统规划 B.系统设计 C.系统分析 D.系统开发和运行全过程

B.多选题

1. IT项目风险识别的方法有(ABCD )。

A.专家调查法 B.面谈或访谈法 C.鱼骨图法 D.风险分解结构法

第二章 信息系统工程体系

一、单选题

1.用户开发应用系统的主要手段是(A )。

A.生命周期法 B.原型法 C.第四代语言D.面向对象方法

2.系统规划的主要任务是( A )。

A.明确组织的信息需求、制定系统总体结构方案

B.对系统进行经济、技术和使用方面的可行性研究

C.选择计算机和网络系统的方案

D.确定软件系统的模块结构

3.RUP中的软件生命周期在时间上被分解成四个顺序的阶段,分别是初始阶段,细化阶段,构造阶段和交付阶段,每个阶段结束于一个主要的里程碑,构造阶段结束时的里程碑是( B)。

A.生命周期目标里程碑 B.初始功能里程碑

C.产品发布里程碑 D.生命周期结构里程碑

4.RUP中的软件生命周期中初始阶段结束时的里程碑是( D)。

A.初始功能里程碑 B.生命周期结构里程碑

C.产品发布里程碑 D.生命周期目标里程碑

5.在原型法中,原型是开发系统的( A)。

A. 反映用户最基本需求的可以运行的实验模型

B. 某一主要部分的详细设计方案(物理模型)

C. 反映用户需求的逻辑模型

D. 反映用户全部需求符合系统开发规范的应用软件程序

6.信息系统开发方法有哪些( A )。

A. 原型法 B. BSP法 C. CSF法 D. CASE法

B.多选题

1. 对于结构化设计思想的描述( ABC )是正确的。

A. 在结构化设计中,模块的功能应当简单明确,易于理解

B. 自顶向下,逐步求精

C. 采用了“信息隐藏”的思想

D. 越下层模块,其功能越具体,越复杂

2. 原型一般可分为三类,即( ACD )。

A.增量式B.探索式 C.演化式 D. 抛弃式

3. 信息系统的开发方法包括( ABCD )。

A.结构化方法 B.原型化开发方法 C.面向对象方法 D.生命周期开发方法

4.系统的特点包括( ABCD )

A.整体性 B.目的性 C.相关性 D.环境适应性

第三章 企业信息化战略规划与决策

一、选择题

A.单选题

1.BSP的核心是( C )。

A.明确企业目标 B.确定信息结构

C.进行数据分析 D.定义(识别)业务过程

2.企业信息化战略的主要内容不包括(D)。

A.跟踪学习战略 B.系统维护战略

C.应用开发战略 D.企业资源战略

3. 业务系统规划法的出发点是(C)。

A.自下而上分步实现 B.采用企业过程的概念

C.对数据进行统一管理 D.自顶向下分解企业目标

4.在决定开发管理信息系统之前,首先要做好系统开发的( A )。

A. 可行性研究 B. 系统化分析

C. 总体预算 D. 新系统的逻辑设计和物理设计

5. 信息系统对管理职能的支持,归根到底是对 ( D ) 的支持。

A. 计划 B. 组织 C. 控制 D. 决策

B.多选题

1.IT外包方式包括(ABCD)

A.整体外包 B.选择性外包 C.战略资源联盟 D.买入式外包

2.IT项目的特点包括( BCD )

A.收益的有形性 B.高不确定性 C.复杂性 D.学习型投资

3.企业信息化战略规划的条件包括(ABC)

A.管理层的高度重视和全力支持 B.机构或企业内外广泛的认同和认知

C.必要的资源保障 D.企业内部人人参与 4. 在系统分析中可行性研究一般包括对系统的( ABCD )进行调查研究。

A.经济可行性 B. 技术可行性 C.运行可行性 D.时间表可行性

第四章 系统分析

一、选择题

A.单选题

1.由用户开发应用系统可以解决的主要问题是( B )。

A.提高应用系统效率 B.系统开发直接反映用户需求

C.降低开发成本 D. 增强系统的可靠性

2.需求分析的结果是( B)。

A.系统设计报告 B.系统需求规格说明书

C.用户的分析方案 D.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3.一般子系统的划分是在系统( A )阶段,根据对系统的功能/数据分析的结果提出的。

A.需求分析 B.逻辑阶段 C.总体设计 D.详细设计

4.(B )是系统必须符合的条件或具备的功能。

A.用例 B. 需求 C. 模块 D. 构件

5.系统分析的主要任务是( A)

A. 需求开发和管理 B. 物理模型的确定 C. 测试模块 D. 编写源代码

6. 衡量系统开发质量的首要标准是( C )。

A. 满足技术指标 B. 满足设计者要求 C. 满足用户要求 D. 技术规范

B.多选题

1. 需求开发的步骤包括( ABCD )。

A.需求获取 B.需求验证 C.需求分析D.编写需求规格说明书

2.系统分析的主要活动有( ABCD )。

A. 系统初步调查 B.系统可行性研究

C.系统详细调查研究 D. 新系统逻辑方案的提出

3.需求包括不同的几个层次,分别为(ABCD)

A.业务需求 B.用户需求 C.功能需求 D.非功能需求

第五章 过程建模

一、选择题

A.单选题

1.在绘制数据流程图时,应遵循父图与子图平衡的原则,所谓平衡是指( C)。

A.父图和子图都不改变数据流的性质

B.子图不改变父图数据流的一致性

C.父图的输入/输出数据流与子图的输入/输出数据流一致

D.子图的输出数据流完全由父图的输入数据流确定

2.绘制功能结构图的依据是( A )。

A.数据流程图 B.N-S图 C.PAD图 D.系统总体设计

3. ( A )是将输入数据转换为输出的加工处理,是信息系统的主要特征之一。

A. 过程 B. 对象 C. 方法 D. 数据流

4. 判断表由以下几方面内容组成( A )。

A. 条件、决策规则和应采取的行动 B. 决策问题、决策规则、判断方法

C. 环境描述、判断方法、判断规则 D. 方案序号、判断规则

B.多选题

1. 描述处理逻辑的工具包括(ABC)。

A.决策树 B.决策表 C.结构化英语 D.系统结构图

2. 数据流程图的组成包括( ABCD)。

A.数据流 B.实体 C.过程 D.数据存储

第六章 数据建模

一.选择题

B.多选题

1.E-R图中实体间的联系包括( ABCD )

A.一对一 B.一对多 C.多对多 D.均包括

第七章 对象建模

一、选择题

A.单选题

1.对象实现了数据和操作的结合,使数据和操作( C)于对象的统一体中。

A.结合 B.隐藏 C.封装 D.抽象

2.在UML提供的图中,( C)用于按时间顺序描述对象之间的交互。

A.用例图 B.类图 C.顺序图 D.部署图

3.面向对象的主要特征是封装性、继承性和(C)。

A. 一致性 B. 完整性 C. 多态性 D. 可移植性

4.在UML提供的图中,( A) 用于描述系统与外部系统及用户之间的交互。

A. 用例图 B. 类图 C. 对象图 D. 部署图

5.( B)属于对象模型中的静态视图。

A. 用例图 B. 类图 C. 状态图 D. 协作图

6.关于用例的正确解释( C )

A. 是测试用例,因此,用于测试过程中 B. 是使用的实例,用于对问题的解释说明

C.是活动者与系统的一次交互过程,并能完成确定功能 D.用于说明各种情况

B.多选题

1. 用例与用例之间的关系有(ABC )。

A.扩展关系 B.包含关系 C.泛化关系 D.内聚关系

2. 类与类之间的关系有(ABD)。

A.泛化-特化联系 B.整体-部分联系 C.内聚关系 D.关联关系

3.对象模型中,( ACD )表达了系统的动态信息。

A. 协作图 B. 类图 C. 状态图 D. 顺序图

4.下面选项中,(ABCD)是顺序图中的基本符号。

A.活动者 B.对象 C.生命线 D.消息

5.用例图中的符号有(ABD)

A.活动者 B.用例 C.属性 D.通信

第八章 信息系统设计

一.选择题

A.单选题

1.模块间出现下列哪一项是改动模块时发生错误的主要来源( C )。

A.数据耦合B.控制耦合 C.内容耦合 D.三者都不是

2.系统设计阶段的主要成果是(C )。

A.用户的决策方针 B.用户的分析方案 C.系统设计报告 D.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3.结构图中, 关于模块间调用的规则哪一项是错误的( B )。

A.下层模块只有接到上层模块调用命令才能执行

B.下层模块可直接与同层模块进行通信

C.上下层模块之间可直接通信

D.模块调用顺序自上而下

4.下面的内聚类型中,( B )的可维护性最好。

A.逻辑内聚 B.功能内聚 C.数据内聚 D.机械内聚

5.下面哪一项不是系统设计阶段的主要活动( B )。

A.系统总体设计 B.编写系统实施计划 C.系统详细设计 D.系统硬件设计

6.耦合度描述了(D )。

A.模块内多个功能之间的接口 B. 模块内各部分结合的程度

C. 模块之间公共数据的数量 D. 模块之间相互关联的程度

7.内聚是一种指标,表示一个模块( B )。

A.完成任务的及时程度 B. 代码功能的集中程度

C. 代码优化的程度 D. 为了与其他模块连接所要完成的工作量

8.结构化设计方法使用的工具是( B)

A. 系统结构图 B.数据流图 C. 程序流程图 D.实体联系图

9.在系统设计过程中,采用模块化结构,是为了满足( A)。

A.系统性的要求 B.灵活性的要求 C.可靠性的要求 D.经济性的要求

10.( B)指模块中所有活动执行且只执行一个与问题有关的功能。

A.古典内聚 B.功能内聚 C.机械内聚 D.顺序内聚

11.( A )指出:应该这样设计和确定模块,使得一个模块内包含的信息,对于不需要这些信息的其他模块来说,是不能访问的。

A.信息隐藏 B.多态性 C.继承性 D.模块

12.若两个模块之一和另一个模块有共同数据域,则称为( D)

A.数据耦合 B. 公共耦合 C.控制耦合 D. 内容耦合

B.多选题

1. 系统总体设计方案包括(BCD)。

A.输入/输出设计方案 B.应用软件系统总体结构设计

C.信息系统体系结构设计 D.计算机及网络系统配置方案设计

2. 客户机/服务器(C/S)体系结构中,服务器的任务是(BCD)。

A.管理用户界面 B. 处理对数据库的请求

C.维护数据字典、索引 D.接受客户机发出的请求【系统分析与设计技术】

3. 事务中心完成以下(ABC)任务。

A.接收事务 B.分析每个事务并确定它的类型

C.选取一条活动通路 D.将逻辑输出变换为物理输出

4. 下列选项中,基于变换流的数据流程图由(ABD)组成。

A.输入流 B.输出流 C.数据中心 D.变换中心

5. 内聚的类型包括(ABCD)

A.功能内聚 B.机械内聚 C.顺序内聚 D.通信内聚

6. 客户机/服务器(C/S)体系结构中,客户机的任务是(BCD)。

A.处理对数据库的请求 B.以用户需要的格式输出结果

C.管理用户界面 D.向数据库服务器发请求

7.面向对象设计阶段要建立的模型有(BCD )

A. 类图 B. 包图 C. 构件图 D. 配置图

第九章 信息系统详细设计

一.选择题

A.单选题

1.顺序码的特点是( B )。

A. 码很长 B. 短而简单 C. 容易记忆 D. 由一定逻辑性

2.N-S图中用(A )表示函数、过程或程序的名称。

A. 椭圆 B. 矩形 C. 正方形 D. 圆形

3.能唯一标识每个实体的一个属性或几个属性的组合,称为( B )

A. 域 B. 键 C. 实体集 D. 联系

4. 代码结构中设置检验位是为了保证( C )。

系统分析与设计技术 第二篇_系统分析与设计 笔记整理2

系统分析与设计 笔记整理

第二部分 系统分析任务

第4章 开始分析:调查系统需求

4.1更详细的分析阶段

4.1.2定义系统需求

逻辑模型:规划阶段,能够很详细地展示系统需要完成哪些功能,而不依赖于任何技术的模型。

物理模型:设计阶段,表明系统将如何真正实现的模型。

相关细节包括:

4.1.3需求的优先级划分

4.1.4发现原型及可行性

构建原型(发现原型)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理解用户的需求。

原型的构建不为实现所有的功能,而是用来检验商业需求某种实现方法的可行性。

构建原型,可简化分析员对新的商务处理过程的调查工作。

原型有助于用户发现一些以前从未考虑过的问题,可以使他们(包括分析人员在内)跳出原来的思维模式。

4.1.5产生和评估候选方案

4.1.6和管理部门一起复查各种建议

4.3系统需求

系统需求:是新系统必须完成的功能及其局限性,系统所提供功能的详细定义;

功能需求:是系统必须完成的活动,也就是系统将要投入的业务应用,描述系统必须完成的活动或过程的一种系统需求;

非功能需求:是这个系统的固有特征,它不同于系统必须完成或支持的行为,包括以下部分:

1、技术需求:是一种系统需求,描述了与组织的环境、硬件和软件相关的操作特征;

2、性能需求:是一种系统需求,描述了与工作方法相关的操作特征,比如生产能力和响应时间;

3、可用性需求:是一种系统需求,描述了与用户相关的操作特征,比如用户界面、工作流程、在线帮助及文档;

4、可靠性需求:是一种系统需求,描述了系统的可靠性,比如服务损耗、不正当处理,以及错误检测和恢复;

5、安全需求:是一种系统需求,描述了用户对特定功能的访问以及访问的文件。

4.4系统相关者——系统需求的来源

4.4.1用户

1、业务用户:使用系统处理公司的日常事务的人;

2、信息用户:是需要从系统中获得现有信息的人;

3、管理用户:负责使公司高效的完成每天的日常事务;

4、主管用户:把系统和其他系统连接起来,从而使得系统可以向他们提供业务发展趋势和方向等方面的战略信息;

5、外部用户:客户可以通过系统互联网直接访问系统。

4.4.2客户投资相关者

客户:给项目提供资金的人或团体。

用户与客户的区别:

用户:长期接触;

客户:一次性接触;

4.4.3技术人员

尽管技术人员并不是真正的用户群,但他们是许多技术需求的来源,包括建立和维护公司计算机环境的人。

4.5信息收集技术

4.5.1 明确主要问题(不是方法)

4.5.2 复查现有报表、表格和过程描述

外部信息源:公司外部,即业界的专业公司和其他一些公司。【系统分析与设计技术】

内部信息源:现有的商业文档和过程描述。

获得对过程最初理解的一个好方法,新系统分析员对现有系统的初步复查将是他们很快跟上开发速度,识别出在面谈中也许不会提及的商业规则。

4.5.3 主持与用户的面谈和讨论

1. 准备面谈;2. 主持面谈;3. 面谈的后续工作;4. 面谈时应注意

4.5.4 观察并记录商业过程

1. 观察

2. 使用活动图来进行记录

⑴工作流

 处理商业事务的一系列步骤。

 在工作流建模中很少采用单一的方法,通常采用流程图、数据流图和活动图。

 数据流图可以很好地在工作流中捕获各种数据,但它们不能表示控制流。

 流程图和活动图是专门用来代表处理步骤中的控制流的,但它们不能表示数据流。

⑵活动图

 一种工作流图,用来描述用户的活动以及这些活动的顺序。

①同步条:活动图中的一种符号,用来分解或合并顺序路径。

②活动图矩形区:活动图中的矩形区域,它代表着单个实体所完成的活动

⑶创建活动图准则

 使用决策符来表示一个“或/或者”的情况,只能选择其中的一条路径,不能同时选择两条。  对并行的路径使用同步条,在这种情况下,两条路径同时得以执行。

4.5.5 建立原型

1. 原型:一个规模更大的系统的最初可运转模型。

2. 实体模型:最终产品的一个样例,这个样例只能进行观察而不能实际执行。

3. 有效原型的特性:

可操作性:原型应该是一个能运转的模型,重点是可运行性。

集中性:为测试一个具体概念或者验证一种方法,一个原型应该集中于单一的目标。额外的执行能力,不是

具体目标的一部分,应该被排除在外。

快速性:需要一些诸如CASE这样的工具以便快速地建立和更改原型。

4.5.6 分发和收集调查表 4.5.7 主持联合应用程序设计会议 4.5.8 研究供应商的解决方案

第5章 系统需求建模

5.1模型和建模

5.1.2模型的类型

1、数学模型:描述系统技术方面的一系列公式;

2、描述模型:藐视系统某些方面的叙述性的备忘录、报表或列表;

3、图形模型:图表和系统某些方面的示意性表示。

5.2事件、活动和用例

5.2.2事件的类型

1、外部事件:系统之外发生的时间,通常都是由外部实体或动作参与者触发的;

2、临时事件:由于到达某一时刻所发生的事件;

3、状态事件:当系统背部发生了需要处理的情况时所引发的事件。

5.2.5关注每个事件和由此产生的用例

事件表:一个用例列表,该表以各个事件为行,以各个事件的关键信息为列。

5.4实体-联系图

5.4.1ERD概念的实例

传统系统开发方法(结构化技术和信息工程技术)把重点集中在新系统的数据存储需求上。 包括:数据实体、数据实体的属性,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使用实体-联系图(ERD)定义数据存储需求的模型。

一个简单的ERD图:

带有扩展属性的ERD图:

大学课程注册ERD(含有多对多关系) :

①在ERD图中,每个学生某门课的成绩该存放在什么地方呢?

这是非常重要的数据。尽管模型显示了一个学生选修了哪一课程项,但是模型中却没有存储成绩。 ②解决方法:增加一个数据实体,该实体表示学生和课程项之间的关系,把它称为关联实体。 成绩作为关联实体的属性。

5.5类图

5.5.2有关对象类的更复杂的问题

1、概括/具体层次图

继承:允许子类共享其父类所具有的的特征的概念;

系统分析与设计技术 第三篇_系统分析与设计 笔记整理1

系统分析与设计 笔记整理

第一部分 系统分析员

第1章 信息系统分析员设计的领域

1.2解决业务问题的系统

1.2.1信息系统

系统:一组为实现某些结果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部分的集合体;

信息系统:一组完成收集、处理、存储和以输出完成业务任务所需信息作为提交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部件的集合体;

子系统:一个大系统中的部分系统;

超系统:一个包括其他系统的大系统;

功能分解:把一个系统分为多个基于子系统的部件,这些子系统一次进一步分为多个子系统; 系统边界:系统与环境之间输入和输出必须通过的分界;

自动化边界:一个系统的自动部分和手动部分之间的分界。

1.2.2信息系统类型

事务处理系统(TPS):收集和记录影响组织的事务信息的信息系统;

管理信息系统(MIS):接收事务处理系统收集的信息并未管理人员生成计划和控制业务所需报表的额信息系统;

决策支持系统与基于知识的系统(DSS/KBS):允许用户探究有效的而选择或决策效果的支持系统或自动制定决策路线。

1.3系统分析员所需的技能

1.3.1.技术知识与技能

系统分析员应该掌握下列有关基础知识:

1.计算机及其工作原理;

【系统分析与设计技术】

2.与计算机有关的设备,包括输入设备、存储设备和输出设备;

3.连接计算机的通信网络;

4.数九及数据库管理系统;

5.程序设计语言;

6.操作系统和各种应用系统;

1.3.2业务知识与技能

分析员需要了解公司的而一些细节包括:

1.这个组织是干什么的;

2.成功的原因何在;

3.它的战略与计划是什么;

4.它的传统与价值是什么;

1.3.3人的知识与技能

一个分析员要熟悉这些内容:

1.人们是怎样想的;

2.人们是怎样学习的;

3.人们是怎样应变的;

4.人们是怎样交往的;

5.人们是怎样工作的(包括各个工种和级别);

1.3.4诚实与道德

在工作中接触到非公开的专有信息时,要求系统分析员坚持高度的道德标准。

第2章 系统开发方法

2.1系统开发生命周期

系统开发生命周期SDLC:建立、部署、使用和更新一个信息系统的整个过程;

2.1.1系统开发生命周期的传统预测方法

瀑布法:作为一种SDLC方法,将项目的各阶段按顺序完成,其特点是从一个阶段顺序进入到另一个阶段,不可回溯更改。

2.1.2系统开发生命周期的新的自适应方法

螺旋模型:一种SDLC方法,其特点是在开发活动中反复绕圈知道项目完成,又称为“迭代法”,可回溯更改。

2.2每个SDLC阶段的活动(教材的第一条主线)

2.2.1计划阶段

SDLC最初的阶段,它的目标是确定新系统的作用域并做出项目规划。

1.定义问题;

2.制定项目的进度表;

3.确定项目的可行性(必要性、可行性);

4.安排项目人员;

5.启动项目;

2.2.2分析阶段

SDLC的一个阶段,它的目标是了解并详述用户的需求。

1.收集信息;

2.定义系统需求;

3.建立需求发现的原型;

4.划分需求的优先级;

5.产生并评价可选方案;

6.与管理人员你一起审查建议;

2.2.3设计阶段

SDLC中设计系统和程序的阶段。

1.设计和集成网络;

2.设计应用结构;

3.设计用户界面;

4.设计系统界面;

5.设计和集成数据库;

6.设计细节的原型化;

7.设计和集成系统控制;

2.2.4实施阶段

SDLC中对新系统编程和安装的阶段。

1.构造软件不见;

2.检验和测试;【系统分析与设计技术】

3.转换数据;

4.培训用户和制作文档;

5.安装系统;

2.2.5支持阶段

SDLC的一个阶段,其主要目标是保证系统安装后有效的运行。

1.维护系统;

2.加强系统;

3.支持用户。

2.4系统开发的两种方法(教材的第二条主线)

2.4.1传统方法

1.结构化系统开发

结构化系统开发法:使用结构化编程、结构化分析和结构化设计技术的系统开发方法。

结构化编程:具有一个开始和一个结束的程序或程序模块,并且在程序执行中的每一步都由三个部分

组成,即顺序、选择或循环结构。

结构化分析:是为确定某些事物提供指导的一项技术,这些事物包括程序集是什么,每一个程序都应

该视线哪些功能,以及如何把这些程序组织成一张层次图。

结构图:用结构化设计技术生成的显示程序模块层次的图形模型。

结构化设计:是这样一项技术,它帮助开发人员定义系统需要做什么(处理需求),系统需要存储和

使用哪些数据(数据需求),系统需要什么样的输入和输出,以及如何把这些功能结合在一起来完成任务。

数据流图(DFD):显示在结构化分析中产生的系统的输入、处理、存储和输出的图形模型。

实体-联系图(ERD):系统所需数据的图形模型,其中包括砸结构化分析和信息工程阶段生成的

存储信息的事物,以及这些事物之间的关系。

结构化系统开发法的缺点:

1)结构化方法的功能弱小,因为这种技术只能解决系统分析和设计活动的部分而非全部的问题。

2)在实际中并不能很好地完成从数据(在结构化分析阶段)到结构图(在结构化设计阶段)的转变。

3)结构化方法把过程而不是数据作为系统开发的中心环节。

2.信息工程方法

信息工程方法:传统的系统开发方法比结构化方法更严格、更全面,因为它关注策略规划、数据建模和自动化工具。

3.结构化系统方法和信息工程方法的区别

通过使用集成的CASE工具,信息工程可以提供更加完全的生命周期支持。

2.4.2面向对象方法

面向对象方法:系统开发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把信息系统看做是一起工作来完成某项任务的相互作用的对象的集合。

对象:计算机系统中对消息做出响应的事物。

1.面向对象分析(OOA):定义在系统中工作的所有类型的对象,并显示这些对象如何通过相互作用来完成任务;

2.面向对象设计(OOD):定义与系统中任何设备进行交互所必需的所有类型的对象,并对每一种类型的对象进行细化,一遍可以用一种具体的语言或环境来视线这些对象;

3.面向对象编程(OOP):用程序设计语言书写语句以定义每种类型对象的行为,包括对象之间相互传递的消息。

优点:自然性;复用性。

2.6系统开发的当前趋势

2.6.1统一过程(UP)

Rational软件公司提供的一种面向对象的系统开发方法。

2.6.2极限编程(XP)

侧重于创建用户经历、系统开发、快速测试,迭代次数增加,但每次迭代的时间会减少。

2.6.3敏捷建模

利用这种方法可以鼓励开发者将最好的XP和最好的UP方法结合起来。

核心行为:迭代式与增量式建模;团队工作;简单化;验证。

第3章 项目经理级的分析员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jd/458425/

推荐访问: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 系统分析与设计教程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