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文章 > 私藏美文 > 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

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

时间:2018-04-30   来源:私藏美文   点击:

【www.gbppp.com--私藏美文】

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 第一篇_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范文

浅谈方言与语言习得的关系

摘要:语言是用声音来表现人们相互之间的思维、情感和行为动作的。人类语言既有其共同的规律,又根据民族、地区、国家的不同有其自身的特点。

但是,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各地方言繁杂,有着自己的特征,人们在交际中用不规范语言交谈极不方便。而普通话是我国规范的现代民族共同语,是全国通用的语言。普通话作为人类思维、交际的工具,具有基础作用。所以要大力推广和普及普通话,推进语言的规范化、标准化,这是是保证社会协调运转的必要条件。

方言不仅是承载信息的工具,而且还是负载情感文化的纽带。方言是一种交际功能受到地区限制、其发展未达到标准化的语言变体。 它通常与地域密切相关。文章首先对我国语言学界关于“语言习得”理论的争议予以解析,然后分析了方言对于语言习得的影响,并提出几点建议。笔者认为,只有重视方言对语言习得的影响,才能实现真正的跨际文化交流。

关键词:语言 方言 语言习得 意义

语言是用声音来表现人们相互之间的思维、情感和行为动作的。人类语言既有其共同的规律,又根据民族、地区、国家的不同有其自身的特点。语言的亲缘性极其强烈,任何民族、地区、国家的语言对自身而言可称为主体语言或母语;反之,则称为客体语言或外语。一般情况下,人类对母语的掌握是习得而来的,也就是说在母语的自然环境中无意识地学成的,而对外语来说则是学来的,即在特定的学习

环境中有意识地学成的。

方言是一种交际功能受到地区限制、其发展未达到标准化的语言变体。 它通常与地域密切相关,例如居住在中国东南部的人们操着南方方言,而北部人则操着带有儿化音的北方口音。但大多数情况下,相邻地区的地域方言较为相近。方言对语言习得到底会产生哪些影响呢?鉴于语言学界对“语言习得”理论的争论颇多,所以笔者认为深入解析语言习得对研究方言对语言习得的影响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解析语言习得

按照《朗文语言教学及应用语言学词典》(2000年版)的定义,语言习得(language acquisition)是一个人语言的学习和发展。母语或第一语言的学习称为“第一语言习得”,第二语言或外语的学习称为“第二语言习得”。“习得”这一术语通常比学习更为可取,因为后一术语有时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连在一起。语言学家、心理学家和应用语言学家研究语言习得,是为了了解语言学习所运用的方法,指出发展过程中的阶段并更好地了解语言的本质。采用的方法包括对语言学习者的纵贯研究及实验方法,并着重研究音位、语法、词汇及交际能力的发展。

从以上的定义中我们可以了解到,语言习得的概念实际上就是学习和掌握语言。换句话说,语言习得和语言学习实际上可以视为同义语。那么,为什么我国语言学界,尤其是中小学外语教学界,关于这个问题却要区分“习得”和“学习”,并为此而争论呢?笔者以为,这主要是由于我国中小学关于语言习得的讨论,几乎全部集中在

Krashen关于“习得”与“学习”的理论上。那么,我们就先从Krashen的理论谈起。

可以说,Krashen的理论主要是建立在区分“习得”与“学习”之上。Krashen认为:习得是无意识的过程,如同第一语言掌握的过程。当习得发生时,习得者不一定总能意识到这个过程,他/她也不一定能意识到这个过程的结果。他同时认为,学习是掌握有意识的知识,是“知道这种语言”(know about the language)。需要澄清的是,Krashen并没有认为课堂教学只是学习,而没有习得。由此可见,Krashen自己的主张是“习得”加“学习”。在这里还需要指出的是,Krashen认为,仅靠学习不能使得学习者达到实际使用语言的能力。所以在他看来,只有“习得”,而不存在“学得”。换句话说,按照他的观点,仅靠知识的传授和记忆,而没有听与读的语言实践过程,人们无法达到运用语言的程度。因为按照他的观点,仅依靠“学”,是学不“得”的。

正如我们前面提到的,作为一个通用的概念,在国外的文献中,语言习得与语言学习基本上是可以置换的。关于“习得”与“学习”的区分,只是Krashen的一家之言。比如,有“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之父”美誉的Ellis,就曾明确地在关于语言习得的专著中提到,他使用的语言习得的概念等同于语言学习(learning)。

至此,我希望说明的问题是:习得与学习的概念,对国外大多数第二语言习得研究者来说,是不加以区分的,除非涉及到Krashen的理论,才会特别讨论这个问题。因此,当我们看到国际上有关研究文章

中提到“语言习得”这个用语时,我们知道,一般情况下实际上是指一个人学习和掌握语言。而本文所指的语言习得正是指语言的学习和掌握。

二、方言对语言习得的影响

前面已提到语言包括主体语言或母语,以及客体语言或外语,方言对这两种语言的习得都有一定影响,现分析如下:

(一)方言对母语习得的影响

诚然,语言不仅是承载信息的工具,而且还是负载情感文化的纽带。人对故土的依恋之情常通过对方言的喜爱表现出来。乡音作为个人归属的最明显的标志,带有浓重感情色彩,标志某人是某一群体的成员。从文化历史的层面上看,方言作为当地民俗文化的载体,承载着较为丰富的地方历史文化财富,方言是保存这些历史文化财富的重要途径。人们往往通过方言来反映本民族本地区的历史文化,反过来又通过体现本民族、本地区历史文化的一些文艺作品来显示自己的方言的魅力,树立自己语言或方言的威信。

人自出生,来到这个世界开口说的第一句话必定是自己的方言,母语的习得从方言开始。但是,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各地方言繁杂,有着自己的特征,人们在交际中用不规范语言交谈极不方便。而普通话是我国规范的现代民族共同语,是全国通用的语言。普通话作为人类思维、交际的工具,具有基础作用。所以要大力推广和普及普通话,推进语言的规范化、标准化,这是是保证社会协调运转的必要条件。

方言对于人们学习普通话大致有三大影响:

1、普通话辨音与发音能力受到影响

方言区人的听觉器官、发音器官已在掌握方言母语的过程中形成了某种定势,儿童时代所具有的语音感知能力、发音能力已经朝着方言的方向发挥了。他们成年后对方言母语的语音知觉就很敏感,对标准普通话的语音知觉就很不敏感,往往感知不到普通话的正确发音,普通话辨音能力受到影响。成熟后的发音器官的活动也已经形成了习惯性定势,有时即使感知到普通话的正确发音,也难以改变方言母语发音的习惯性定势,普通话语音发出能力也受到了影响。

2、表达能力、交际能力受到影响

方言区人的普通话如果存在发音错误或缺陷,往往给人口齿不清、说话含混的感觉,影响语言表达和交际。普通话有而方言没有的词语和句型方言区人往往不熟悉,只能听懂却不能积极地表达出来,方言有而普通话没有的词语和句型又不便翻译,只好放弃不用,只能使用普通话和方言共有的词语和句型,以致词汇贫乏、句型单调,语言表达能力大受影响。以方言为内部语言的人往往缺乏普通话的语感,运用普通话交际时,还要经过一个内外部语言的转换过程。由于多了一道翻译的手续,他们理解和表达普通话的敏捷度必然会受到某种程度的影响,运用普通话交际时就没有运用方言交际那样流利自如,因而显得有些笨嘴拙舌。

3、心理上受到影响

方言区人对于方言母语有着难以割舍的认同心理,学习普通话

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 第二篇_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

【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

本科生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论语文教学中古代诗文的鉴赏策略

姓 名:娄远俊

指导教师:房春草

专 年 级:2006级

类 别:专起本

学习中心:岳阳鼎城

完成时间:2008年 04 月26 日

北京师范大学继续教育与教师培训学院

论语文教学中古代诗文的鉴赏策略

【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

[摘 要] 在语文教学和高考复习中,指导学生鉴赏古代诗词作品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了解并分清古代诗歌的类别;反复诵读;体会字词含义;明辨手法;深入体会诗歌的意境美;把握古诗词中常见的文学典故。

[关键词] 古代诗词;鉴赏方法;语文教学;基础教育;鉴赏策略;高考复习;古代诗文

古代诗词鉴赏能力的考察出现在高考语文试卷中,确切地说是从1988年开始的。此后,历年来都成为高考考试的一个重要知识点,并且题量、分值以及难度也是呈逐年递增的趋势。因此,在平时的语文教学和高考复习中,根据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的要求,交给学生鉴赏古代诗词的方法是非常必要的。

考试说明中明确提出“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内容、语言、表达技巧”,这将是我们指导学生鉴赏古诗词的依据。古代诗歌有庞大而严密的体系,子系统下又有不同的分支。鉴赏古代诗词,首先要知道其体裁特点,掌握其体系中的各种关系,然后再着重从类别、字词、手法、意境和用典五个方面去进行鉴赏。

一、了解并分清古代诗词的类别

近年来的古诗词鉴赏题综合性强,覆盖面大,不同类别的诗在表达意、节奏韵律等方面各有特点,这是鉴赏古代诗歌时首先要求把握的。一般来说,我国古代诗歌分成俩大传统:《诗经》开辟了我国诗歌的现实主义传统,它真实反映现实生活,反映人民的愿望。唐代诗人杜甫是其杰出代表。屈原开创了古代诗歌的浪漫主义传统,并被李白、辛弃疾、龚自珍等优秀诗人继承和发扬光大。其特点是诗人善于运用丰富的想象、夸张、象征等手法,重在抒发主观感情。此外,诗人在选择题材、塑造形象以及语言运用等方面也有不同的风格,如陶渊明诗的冲淡平和,李白诗的清新飘逸。在宋词方面,又分为以苏轼、辛弃疾为代表的豪放派和以柳永、李清照等人为代表的婉约派。了解并分清诗词的类别,对于我们初步了解诗词的时代背景大有裨益,是学生不致望文生义或主观臆断。

二、反复诵读,体会字词含义

古代诗词的主题,是靠语言来表达的,其语言特色是精炼、形象、音调和谐、节奏鲜明、富有表现力。近年来的试题分析表明,字词障碍较大一直是困扰学生的难题。在对诗词潜词造句的分析上,许多学生反映“读不懂”,“判断不准确”,这些直接导致了原诗的主旨或者作者的写作意

①图不易被学生把握。如在对杜甫诗《漫成一首》的分析中,许多学生将风灯(偏正式合成词,意味

“防风之灯”或“在风中也能使用的灯”,即高挂载桅杆上的灯)理解为主谓结构(江风吹打桅灯),故误将全诗第二句“风灯照夜欲三更”的静景理解为动景。其时江间无风,否则江水不会那样宁静,月影也不会那样清晰可见了。因此,有必要引导学生在联系全诗的基本体例和文学常识的基础上,对全诗反复咀嚼品味,研读细节,领略含义深刻、隽永的字词,来理解作者炼字炼意的技巧,从而达到对全诗内容的真正理解。为这一能力的提高,教师应教会学生运用精读方法,动笔圈画,摘录名言警句,体会字词含义,做到“口诵心惟”,加深学生对诗词内容的理解。

三、明辨手法

诗词是通过抒情方式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加上诗词需要对生活进行高度集中的艺术概括,这就使诗词中的感情显得尤为强烈、鲜明、而且诗词感情的抒发需要通过生动的形象来表现。因此诗词的形象性与抒情性是需要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的。古代诗词常见的表现手法,有比兴手法、夸张渲染手法、情景交融手法等。修辞手法除了常见的拟人、夸张、对偶、排比、反复等,还有物象描写中的动与静、声与寂、情与理等方面的相互映衬、烘托、语序倒置手法等。因此,注意准确辨识常用的各种艺术手法,对较好地鉴赏分析古代诗词显得尤为重要。如我们在鉴赏《孔雀东南飞》时,对“妾有绣腰襦......种种在其中”这几句诗,既要辨识出这里运用了点染(写

到光,“葳蕤自生光;”写到香,“四角垂香囊”;写到色,“红罗复斗帐”,“绿碧青丝绳”,色香光俱全)、铺陈(从句式安排看,“绣腰襦”、“罗帐”、“箱帘”三事想从并举)的写法,还要知道这里运用了借物写人的手法。

诗词是语言艺术,对作品的语言表现力做具体、深入的挖掘,有助于准确把握作品的立意和思想感情倾向,进入作品美的意境。在平时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潜移默化地教会学生分辨并掌握这些艺术手法,有助于批文入情,渐入佳境

四、深入体会诗词的意境美

诗词的主题通常是借助意境来表达的,而古代诗词鉴赏能力的考察尤其注重对作品的意境方面的体会和评价。不能很好地整体把握诗词的意境,是学生的又一大难题。所谓意境,是指作品描写某种事物所达到的境界。是作家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生活图景和谐统一的结果。如王维的《竹

②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诗中描写的是空明澄静的月夜竹林之境,在其间弹琴长啸之人安闲自得,尘虑皆空,情景交融,语言自然,使意境显得特别深远。鉴赏古诗词,体会意境的方法,正是要通过语言媒介,抓住诗词的画面和气氛,深入作品的意境之中,去理解、感受“此时”、“此景”中“此人”的此情是什么。诗词中情与景结合的基本方式是即景抒怀、直抒胸臆、寓情于景、情景相生等。作者正是通过这些方式来表现心中的幽情,托出诗词的的主旨。又如,杜牧的《泊秦淮》③,诗句的表面像是谴责不知亡国之恨的歌女,实际上诗人批判的矛头是指正在酒楼上点歌买笑的、寻欢作乐的达官贵人,因为商女所唱,正是这帮官僚所点、所求,同时透露出作者对故国萧条、没落的无限感伤。

④ 再如李清照的《醉花阴》,带有浓浓的哀伤之情,表达了佳节怀人之思。词的上片描写了一

系列美好的景物,美好的环境。“薄雾浓云”比喻香炉出来的香烟,可是香雾迷蒙反而使人发愁,觉得白天的时间是那样长。这里已经点出词人虽处在舒适的环境中,但心中仍有愁闷。因为又到重阳佳节了,往昔与丈夫共度佳节的金兽焚香、“玉枕纱橱”仍然在,只是主人不在是夫妻双双,这佳节美景反而勾起人的离愁别恨。下片开头俩句写重阳对酒赏菊,更使词人触景生情,“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夫妻离别,怎么不令人伤感呢?“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既写人,又写景,创造了一个凄清寂寥的深秋境界。黄花在西风夕照中摇落,此时,词人既惜花,又自怜,“人比黄花瘦”。刻骨的相思离愁,以致衣带渐宽,为伊消得人憔悴。

五、把握古诗词中常见的文学典故

古人常用典故在作品中或鲜明强烈、或含蓄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在语言表达上增加艺术感染力。要把握诗词中典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就需要了解作者的身世,熟悉典故的来历。因此,我们应该在平时阅读诗词注意多多补充一些常见的、有典型性的文学典故,使学生对古代诗词的内容有较好的把握。

例如,教师在讲述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⑤时,就可结合课外资料,讲一下词中所用的五个典故:孙权、刘裕、宋文帝、佛狸、廉颇。这些典故就因为都是京口这地方的历史典故,典故的思想和这首词的思想性是紧密联系的,所以,辛弃疾来到北固亭就容易想起这些典故,并借用它们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

在语文教学中,如能使学生掌握鉴赏古代诗词作品的思路和鉴赏方法,确实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在平时指导鉴赏时,教师应该让学生学会并熟练掌握古代诗词的鉴赏方法。要做好这一点,除了课堂上引导学生认真体会、分析诗词作品外,课后还要狠抓课外阅读,扩大学生视野。近年来的语文试卷调查分析表明,古代诗词鉴赏题所选材料均来自课本之外,但难度却小于或等于教材同类作品。所用典故、所提及的人和事又多为教材所见,如陶渊明爱菊、曹刘孙三国人物故事等。这就启发我们既要引导学生复习好书本上基本的文学常识,但又不局限于教材,还应适当地介绍一些课外内容,扩大学生视野,如可选用一些不同风格、流派的作品,还可提供一些可资比较的鉴赏材料,让学生进行比较阅读,不断提高其鉴赏能力。

①引自《唐诗鉴赏辞典》

②引自《唐诗鉴赏辞典》

③引自 百度知道

④引自 百度知道

⑤引自 百度知道

参考文献:

(1) 唐诗鉴赏辞典(M)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2) 百度知道

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 第三篇_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范文

文学院本科生学年论文设计

论文题目 试从《湖光山色》中旷开田的人物形象分析人性

嬗变的原因

作 者 指导教师 专 业 汉语言文学 班 级 2007级3班

完成日期: 月 日

1

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本科生

学年论文开题报告

2

3

4

河北师范大学本科生学年论文(设计)文献综述【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

5

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 第四篇_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要求

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要求

一、 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写作格式要求

1.总体要求:

(1)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必须为本专业学术论文,其他内容的论文无效。 汉语言文学本科开设的几门主干课程涉及文学类(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语言学类(语言学概论、古代汉语、现代汉语)、文艺学类(文艺理论、美学)、写作学类等,要明确它们不同的写作特点。

【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

(2) 教育理论方面的论文,要求有相关的教育理论观点。切忌自己的教育经验的叙述。不能因袭现有教材的内容体系。抄袭、下载的论文为不合格论文。

(3) 论文应有作者自己的观点和创新,应写成一片有深度、有分析、材料丰富、可靠经科学加工的文章,不是对一般的事物的简单叙述和介绍,也不是别人观点和材料的堆积。

(4) 论文应中心突出,层次分明,论述清楚,结构严谨,文字流畅。

(5) 毕业论文内容由毕业论文题目、正文(包括摘要、关键词、正文、注释及参考文献)、文献综述、几部分构成。

(6)字数要求在3000字以上。用A4纸打印。毕业论文上交的时间和方法: 2014年11月20日前上交给班主任,由班主任统一交到长春教育学院中文系。

2.正文格式:

此为论文第1页,内容包括题目、“摘要”、“关键词”和“正文”。

(1)题目

题目应恰当、准确地反映本课题的研究内容。论文的中文题目应不超过20字。题目要简练、准确,可分为两行。大标题。位居此页上方正中,字号为小2或3号,字体可以为黑体、隶书或楷体。

(2) 摘要

摘要是论文内容的简要陈述,是一篇具有独立性和完整性的短文。摘要应包括本论文的基本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创造性成果及其理论与实际意义。摘要中不宜使用公式、图表,不标注引用文献编号。避免将摘要写成目录式的内容介绍。200字之内为宜。

摘要,位于论文大标题下空一行处,前空2格,“摘要”四字用方括号括起来,为小5号黑体字,例[摘要]。方括号完了不用“:”,方括号外的摘要内容为论文的核心内容的概括,小5号黑体字,不能超过300字。

(3)关键词

关键词是供检索用的主题词条,应采用能覆盖论文主要内容的通用技术词条(参照相应的技术术语标准),一般是从论文标题、内容提要或正文中提取的,能表现论文主题的,具有实质意义的词语。关键词一般列3~5个,按词条的外延层次从大到小排列。

位于摘要下一行,前要空2格,并用方括号括起来,为小5号黑体字,例[关键词]。方括号完了不用“:”,后面承接的关键词不应超过7个词(或短语),词与词(或词与短语、短语与短语)之间要用分号,此处为小5号宋体字。关键词要能够揭示论文的中心主题。

(4)正文内容

论文正文包括绪论、论文主体及结论等部分。

正文内容在关键词下面空2行为正文(此处不可再有大标题)。正文内容皆为小4号宋体字。二级标题为4号黑体字,上空一行,居中或前空2格皆可。

文中注释采用尾注,全文连续注码,注码放标点之前。注码号为上标[]。

(5)注释和参考资料目录格式要求:

【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

注释与参考资料不得与正文结尾相接,二者共为一页。

(1)注释。注释后加“:”(小5黑),另起一行分条列项写出注释内容(小5宋)。注释前的序号及样式要与正文中的尾注序号相同。正文中的尾注序号为上标[1],注释中的序号则为[1]。

著作类:[1]××(作者姓名):《×××××》(书名),××出版社××××年版,第××页。

论文类:[1]××(作者姓名):《×××××》(文章名称),《××》(杂志名称)××××年第×期。 报纸类:[1]××:《××××》,《××日报》××××年×月×日。

非引用原文者,注释前加“参见”二字。引用资料来自原始出处者,注明“转引自”。数个注释引自同一资料者,注释例:前引[1],××书,第×页。

(2)参考文献。上空一行,参考文献后加“:”(小5黑),另起一行分条列项写出所参考的 文献资料。内容为:××:《×××××》,××出版社××××年版。

(6)文献综述要求:

文献综述为单独成页,置于正文后面。内容包括:①概述所引文献的主要内容,②所引的观点是什么,③引文者的观点是什么,④所引的观点对所引者有何帮助。

(7)毕业论文的装订顺序

封面→中文摘要→关键词→正文→注释→参考文献→(黑体部分为必备项目)

论文装订方式统一规定为左侧装订。

(封面将信息填写完整。包括文章题目、班级、作者单位、联系电话。)

一、统一使用A4纸打印、装订。毕业论文题目为三号黑体,正文小标题为四号黑体字,正文为五号宋体字。学生应当将毕业论文制作成WORD电子文档(要求提供电子稿)。

二、毕业论文形式要完整,应当包括封面、目录、论文摘要(100-300字)、关键词(3到5个)、正文、注释、参考文献等。

1.封面:长春教育学院汉语言文学 毕业论文 题目 班级 姓名

2.目录:“目录”四号黑体。标注正文小标题的所在页码为五号黑体。

3.论文题目:应简短明确.有概括性,不宜太大,字数要适当,一般不宜超过20个汉字,可以用正副标题的形式。

4.论文摘要(中文):100-300字,不编页码。

5.关键词:是表达论文主题内容信息的常用单词或术语,关键词数量一般不超过5个。论文摘要和关键词占1页。

6.正文:正文小标题为四号黑体字,正文为五号宋体字。段首空2格。有页码。

7.注释:采用尾注或脚注形式,全文的注释不得少于3个,形式如下:

(1)汪晖:《死活复燃》,《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2004年第3期,第25页。

(2)钱理群:《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1版,第205页。

8.参考文献:不得少于3个,形式如下:

(1)陈敢:《论散文题材的现代性》,《理论与创作》2000年第4期。

(2)汪増祺:《汪曾祺文集》,江苏文艺出版社,1993年9月第1版。

附:范文一篇

1. 因封面由省校统一印制,此范文仅从“目录”开始。

2. 正文需单独编辑页码。

3. 可根据论文实际要求编辑格式(如页边距、行距、段间距等),力求文章脉络清晰,阅读方便。

目 录

论文摘要…………………………………………………………………………………………

关键词……………………………………………………………………………………………

一、从二者的生活经历和时代环境看陶诗和王诗的差异……………………………………

二、从诗歌描摹的内容、表现手法和形式看陶诗和王诗的差异……………………………

三、从诗歌塑造的意境、表现的思想内容看陶诗和王诗的差异……………………………

结束语……………………………………………………………………………………………

注释、参考文献…………………………………………………………………………………

浅论陶潜田园诗和王维山水田园诗的差异

[论文摘要]王维山水田园诗和陶潜田园诗都在当时的诗坛上居于显著的代表性地位,但由于二者产生的时代背景不同、作者的人生经历不同、诗歌的表现手法不同,因此二者所表现出的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以及影响就各有千秋。

[关键词] 王维 陶潜 田园诗 差异

田园诗作为一支独立的诗歌流派,引起世人的瞩目,是在晋代才正式出现的。晋代以前,从《诗经》、《楚辞》、《汉乐府》、《古诗十九首》到建安文学、“竹林七贤”,在诗歌中反映农业生产、农村生活、田园风光题材的十分鲜见,仅在《诗经》中的《甫田》、《大田》、《丰年》、《良耜》等诗篇中对农事有所表现。这些农事诗反映了大规模的奴隶集体劳动的情景,却很难看到作者的思想个性,对农村田园风光也着墨不多。究其原因,是因为很多地主阶级、奴隶主阶级的知识分子鄙视农事、鄙视劳动人民的思想根深蒂固。到了晋代,玄雾弥漫,玄言文风十分盛行,陶潜却敢于冲破樊篱,大胆尝试和创新,不仅把诗歌题材扩大到为时人所不齿的农事和田园,而且思想上实现飞跃突破和解放,在诗歌中赞美劳动,欣赏田园风光,同情普通百姓,焕发出强烈的光焰,为诗歌发展又开辟了一块崭新的天地。“从农事诗到田园诗,陶潜正处在一个上承《三百》、下启三唐的继往开来的重要位置”。(1)因此,很多论者认为陶潜是“田园诗人的开山鼻祖”,是“平民文学的代表”。其后,不少诗人纷纷仿效继学陶诗,至诗歌巅峰时代的唐代,闪烁着熠熠光芒的田园诗派,已成为这个时期诗坛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代表人物,王维应是突出的一位,“他运用诗歌、绘画、音乐等全部的艺术手段来创作山水田园诗,把山水田园诗的创作引向了一个新的境界。”(2)因此说,陶潜田园诗和王维山水田园诗分别在东晋和盛唐时期的诗坛上树起了一面旗帜。但是,由于二人所处的社会背景、生活经历、诗歌内容及其表现手法之异,因此其诗歌的艺术价值、思想价值亦有不同的表现。本文着重就此进行粗略的比较。

一、生活经历和时代环境对二者诗歌的影响差异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任何一位作家或诗人,个人的生活经历和所处的时代环境都深刻地影响着他的作品。

陶潜生活在东晋时代,政治腐败,门阀制度发展到了极致,门阀势力占据了高官要职,寒门庶族的人才遭到了排挤和压抑。当时,司马道子、元显等人专权,王国宝乱政,王恭、殷仲堪起兵,桓玄夺位,刘裕势力兴起,社会陷入一片混乱之中。陶潜的曾祖父陶侃虽曾因功取得高官,但本身并非门阀士族;到了陶潜一代,家世已经败落。他自幼生活在农村,家乡浔阳的田园山水把他养大,到了二十九岁才出仕,几次做官,都不过是祭酒、参军、镇军、县令等卑官微职,使他无法施展“大济苍生”的壮志;而人在官场,又身不由己,还要强装欢颜,迎进送出,与那些庸官俗吏周旋,“志意多所耻”,他对官场感到彻底失望。在仕途上不得志,深受老庄思想影响的陶潜继而怀念和向往未仕以前的田园生活,“静念园林好,人间良可辞”,遂决心归隐,在田园间生活二十余年,直到终老。正因为他的家世已经衰落,他归隐田园后,接触田父野老,议论桑麻种植,还必须时刻为自己的生活计谋,否则就会饥寒交迫,加上他“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所以他亲自参加了生产劳动,亲身体验了劳动带来的愉悦和艰辛。诗歌是心灵的反映,田园美景、诗人热爱劳动的心迹、诗人的活动、诗人的生活态度也就非常自然地出现在他的田园诗中。

王维的经历与陶潜相比,就大为不同。他二十一岁及进士第,做大乐丞,因伶人舞黄狮遭贬,后回长安,得到提拔,任右拾遗,累迁监察御史、吏部郎中、给事中等朝廷命官;在“安史之乱”中,被安禄山所获逼为伪官;肃宗回京,他又一度被贬,最后还是升至尚书右丞,直到终生。尽管他也经历了“安史之乱”那样的社会动荡,在宦海里几度沉浮,但基本上是一生为官。他的家庭亦与他人不同:据《旧唐书》中的《王维传》记载,其母“博陵县君崔氏,师事大照禅师三十余岁,褐衣蔬食,持戒安详,乐住山林,志求寂静”;其“兄弟俱奉佛,居常蔬食,不尝荤血,晚年常斋,不衣文彩”。母亲和兄弟都潜心念佛,这种实实在在的信佛氛围一直伴随着王维成长,耳濡目染,他的思想上深深地烙上了佛学的印记。开元十七年,未满三十的王维正式在道光禅师门下“十年座下,俯伏受教”(《大荐福寺大德道光禅师塔铭》)。他“退朝以后,焚香独坐,以禅诵为事”(《旧唐书》之《王维传》)。

从二者的生活经历可以看出,陶潜无法施展抱负的愤懑不平与王维相比,尤为强烈,即使归隐田园,也时刻不忘忧国忧民。王维因佛老思想崇尚“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非有非无,有即是无”,加上坎坷仕途,参破红尘,求心静、求超脱的思想有甚于陶潜;他追求顿悟,向往空灵,从某种程度上说,近于消极颓废。陶潜和王维的一切生活经历在他们的田园诗中折射出来,因此,他们的诗歌思想内容和思想情绪也就出现明显的差异。

二、从诗歌描摹的内容、表现手法和形式看陶诗和王诗的差异

王维田园诗和陶潜田园诗所反映的内容基本上都是农村田园山水、农村生活,但也略有差异。在陶潜约三十首田园诗中,多半是作者躬耕生活的所见所闻,田园之美,人民之艰辛,生活之艰辛,观察非常仔细。他从平凡的景物中和日常生活中抓住最具特征的事物予以描绘,并且饱蘸浓厚的思想感情,自己的影子始终行走在自己的诗行里。比如脍炙人口的《归园田居》(其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作者种豆南山下,晨出晚归,夕露沾衣,心愿无违。在这首诗中,每个整句前,几乎都可以加上一个“我”字,也就是说,读此诗,我们的眼前总是闪动着作者的踪影,作者就是诗中描述动作的施事者。又如《和郭主簿》(其一)中诗句:“凯风因时来,回飙开我襟”,“舂秫作美酒,酒熟我自斟。弱子戏我侧,学语未成音”等。翻开陶潜诗集,这种用“吾、余、我”表达作者“行踪”的诗句随处可拾,几乎出现在他的每一组诗里,而在他的田园诗里表现得尤为明显。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与陶潜田园诗相比,在内容上有明显的大幅度地扩充。他从田园中跳出来,放眼山水,以画入诗,以诗作画。尽管如此,但是在他的二十余首山水田园诗中,除了在极少的一二首诗里可以寻到作者的影子外(如《酬诸士见过》中写道:“晨往东皋,草露未稀,暮看烟火,负担来归……”),在其余的多数诗作中,只能发现他是一个庄园主式的旁观者,欣赏田园环境之美,描写农民自由恬静平安的生活以及人们繁忙的劳动场景。与陶诗恰恰相反,在他的山水田园诗里,“我、余、吾”之类的字眼十分罕见,没有自我形象、自我行为、主观意图及情感表现。比如《渭川田家》:

“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野老年牧童,倚杖候荆扉。雉句隹麦苗秀,蚕眠桑叶稀。田夫荷锄立,相见语依依。即此羡闲逸,怅然歌式微。”

最后两句“即此羡闲逸,怅然歌式微”,使一个旁观的第三者的形象跃然纸上。王维离开官场,短暂隐居田间,毕竟缺乏对劳动生活的切身体验,他的田园诗创作自然在无形中受到限制。因此,《岘佣说诗》评价:“摩诘五言古,雅淡之中,别饶华气,故其人清贵,盖山泽间仪态,非山泽间性情也。”

从艺术表现手法和艺术表现形式上来看,陶诗和王诗的差异要比他们在诗歌内容上的差异大得多。

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 第五篇_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格式要求(范文)

附件四: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格式要求

一、统一使用A4纸打印、装订。毕业论文题目为三号黑体,正文小标题为四号黑体字,正文为五号宋体字。学生应当将毕业论文制作成WORD电子文档(要求提供电子稿)。

二、毕业论文形式要完整,应当包括封面、目录、论文摘要(100-300字)、关键词(3到5个)、正文、注释、参考文献等。

1、封面:省校统一印制。

2、目录:“目录”四号黑体。标注正文小标题的所在页码为五号黑体。

3、论文题目:应简短明确、有概括性,不宜太大,字数要适当,一般不宜超过20个汉字,可以用正副标题的形式。

4、论文摘要(中文):100-300字,不编页码。

5、关键词:是表达论文主题内容信息的常用单词或术语,关键词数量一般不超过5个。论文摘要和关键词占1页。

6、正文:正文小标题为四号黑体字,正文为五号宋体字。段首空2格。有页码。

7、注释:采用尾注或脚注形式,全文的注释不得少于3个,形式如下:

(1)《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月刊)第25页,2004年第3期。

(2)《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钱理群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1版,整理自第20-30页。

8、参考文献:不得少于3个,形式如下:

(1) 陈敢《论散文题材的现代性》,《理论与创作》2000年第4期。

(2) 《汪曾祺文集》,江苏文艺出版社,1993年9月第1版。

附:范文一篇

1. 因封面由省校统一印制,此范文仅从“目录”开始。

2. 正文需单独编辑页码。

3. 可根据论文实际要求编辑格式(如页边距、行距、段间距等),力求文章脉络清晰,阅读方便。

目 录

论文摘要………………………………………………………………………………………… 关键词…………………………………………………………………………………………… 引言………………………………………………………………………………………………

一、从二者的生活经历和时代环境看陶诗和王诗的差异……………………………………

二、从诗歌描摹的内容、表现手法和形式看陶诗和王诗的差异……………………………

三、从诗歌塑造的意境、表现的思想内容看陶诗和王诗的差异…………………………… 结束语…………………………………………………………………………………………… 注释、参考文献…………………………………………………………………………………

浅论陶潜田园诗和王维山水田园诗的差异

[论文摘要]王维山水田园诗和陶潜田园诗都在当时的诗坛上居于显著的代表性地位,但由于二者产生的时代背景不同、作者的人生经历不同、诗歌的表现手法不同,因此二者所表现出的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以及影响就各有千秋。

[关键词] 王维 陶潜 田园诗 差异

引 言

田园诗作为一支独立的诗歌流派,引起世人的瞩目,是在晋代才正式出现的。晋代以前,从《诗经》、《楚辞》、《汉乐府》、《古诗十九首》到建安文学、“竹林七贤”,在诗歌中反映农业生产、农村生活、田园风光题材的十分鲜见,仅在《诗经》中的《甫田》、《大田》、《丰年》、《良耜》等诗篇中对农事有所表现。这些农事诗反映了大规模的奴隶集体劳动的情景,却很难看到作者的思想个性,对农村田园风光也着墨不多。究其原因,是因为很多地主阶级、奴隶主阶级的知识分子鄙视农事、鄙视劳动人民的思想根深蒂固。到了晋代,玄雾弥漫,玄言文风十分盛行,陶潜却敢于冲破樊篱,大胆尝试和创新,不仅把诗歌题材扩大到为时人所不齿的农事和田园,而且思想上实现飞跃突破和解放,在诗歌中赞美劳动,欣赏田园风光,同情普通百姓,焕发出强烈的光焰,为诗歌发展又开辟了一块崭新的天地。“从农事诗到田园诗,陶潜正处在一个上承《三百》、下启三唐的继往开来的重要位置”。(注1)因此,很多论者认为陶潜是“田园诗人的开山鼻祖”,是“平民文学的代表”。其后,不少诗人纷纷仿效继学陶诗,至诗歌巅峰时代的唐代,闪烁着熠熠光芒的田园诗派,已成为这个时期诗坛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代表人物,王维应是突出的一位,“他运用诗歌、绘画、音乐等全部的艺术手段来创作山水田园诗,把山水田园诗的创作引向了一个新的境界。”(注2)因此说,陶潜田园诗和王维山水田园诗分别在东晋和盛唐时期的诗坛上树起了一面旗帜。但是,由于二人所处的社会背景、生活经历、诗歌内容及其表现手法之异,因此其诗歌的艺术价值、思想价值亦有不同的表现。本文着重就此进行粗略的比较。

一、生活经历和时代环境对二者诗歌的影响差异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任何一位作家或诗人,个人的生活经历和所处的时代环境都深刻地影响着他的作品。

陶潜生活在东晋时代,政治腐败,门阀制度发展到了极致,门阀势力占据了高官要职,寒门庶族的人才遭到了排挤和压抑。当时,司马道子、元显等人专权,王国宝乱政,王恭、殷仲堪起兵,桓玄夺位,刘裕势力兴起,社会陷入一片混乱之中。陶潜的曾祖父陶侃虽曾因功取得高官,但本身并非门阀士族;到了陶潜一代,家世已经败落。他自幼生活在农村,家乡浔阳的田园山水

把他养大,到了二十九岁才出仕,几次做官,都不过是祭酒、参军、镇军、县令等卑官微职,使他无法施展“大济苍生”的壮志;而人在官场,又身不由己,还要强装欢颜,迎进送出,与那些庸官俗吏周旋,“志意多所耻”,他对官场感到彻底失望。在仕途上不得志,深受老庄思想影响的陶潜继而怀念和向往未仕以前的田园生活,“静念园林好,人间良可辞”,遂决心归隐,在田园间生活二十余年,直到终老。正因为他的家世已经衰落,他归隐田园后,接触田父野老,议论桑麻种植,还必须时刻为自己的生活计谋,否则就会饥寒交迫,加上他“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所以他亲自参加了生产劳动,亲身体验了劳动带来的愉悦和艰辛。诗歌是心灵的反映,田园美景、诗人热爱劳动的心迹、诗人的活动、诗人的生活态度也就非常自然地出现在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jd/441008/

推荐访问:汉语言毕业论文范文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