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话题社 > 长相思 > 《长相思》教学反思

《长相思》教学反思

时间:2017-07-13   来源:长相思   点击:

【www.gbppp.com--长相思】

《长相思》教学反思(一):五年级《长相思》教学设计及反思

五年级《长相思》教学设计及反思

五年级《长相思》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材分析】:

《长相思》是人教版语文教本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古诗词三首》中的一首词。本单元的课文,不论诗词还是散文,都是游子们思亲怀乡的绝唱。纳兰性德的《长相思》也是这样一首脍炙人口、情意绵绵的思乡词,表达了作者羁旅怀乡的情怀。

纳兰性德是清初著名大词人,纳兰性德词风清新隽秀、哀感顽艳,颇近南唐后主。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就曾给其极高赞扬:“纳兰容若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北宋以来,一人而已。”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这样说:“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 对五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诗词学习方法。本学期,他们在四年级学习《忆江南》、《渔歌子》时已经接触了“词”这种文学样式,对“词”已有了基本的认识。因此引导学生感受纳兰性德身在军旅、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诗人天涯行役的思乡之苦就成了教学的重难点。

【设计思路】

“立足课堂,超越课堂;学好教材,超越教材”是我本课教学的总体设计思路。

在教学时,我围绕本单元“思乡”这一主题,搜集相关思乡的古诗词,通过自主阅读、对比研读、主题阅读等环节,让学生了解词意、体会词情、领悟写法、积累语言、丰富文化底蕴,从而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

【教法、学法】

1、情境教学法

通过音乐渲染情境,导语创设情境,语言描绘情境等多种手段,使学生在多向互动的情境中阅读、感悟、表达与创新,体会词人的思乡情。

2、读悟教学法

通过不同形式的读,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发展思维,在读中陶冶情操。

3、想象法

挖掘教材的空白处,让学生开启想象的闸门,入情入境,揣摩人物的内心,理解作者的思乡之情。

【教学目标】

1.会写“榆、畔、帐”三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榆关、那畔、千帐”等词语,有感情地诵读《长相思》。

2.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

3.通过对比阅读,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揣摩作者不同的表达方法。

4、通过主题阅读,积累语言、丰富文化底蕴,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在想象、质疑和情境诵读中,体验作者身在军旅、心系故园的情感,感悟作者天涯行役的相思之苦和相思之深。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长相思》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学生交流有关思乡的古诗词

2、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二、自主学习,读懂词意

(一)读通《长相思》

1、读准字音,识记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这首词。

(二)读懂《长相思》

1、结合注释,联系上下文等方法感知词意。

2、汇报交流

(1)交流词意。

(2)作者的“身”在哪里?作者的“心”在哪里?

三、展开想象,读出词情

(一)教师范读,学生想象作者行军途中,风雪交加的世界。

(二)聆听音乐,学生想象作者故园的幸福画面。

四、对比研读,感悟写法

对比阅读《泊船瓜洲》、《秋思》以及《长相思》,体会作者不同的表达方法。

五、主题阅读,积累运用。

(一)阅读一

☆阅读提示:自读诗词,感知大意;体会感情,领悟方法。

长相思?一重山

李煜

一重山,两重山。山远天高烟水寒,相思枫叶丹。

菊花开,菊花残。塞雁高飞人未还,一帘风月闲。

(二)阅读二【《长相思》教学反思】

☆阅读提示:品读名句,丰富积累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李白《静夜思》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唐】杜甫《月夜忆舍弟》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唐】张九龄《望月怀远》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宋】王安石《泊船瓜洲》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宋】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六、布置作业,延伸课外(二选一)

1、阅读纳兰性德的其他词作,如《菩萨蛮》《木兰辞 拟古决绝词柬友》

【《长相思》教学反思】

2、阅读关于思乡的其他古诗词,如《西江夜行》《灞上秋居》《长安春望》《枫桥夜泊》

七、板书设计

长相思

《长相思》教学设计 身 在征途

思念家乡

心 系故园

八、教学反思

本学期,我们承担乐重大课题“语文主题教学”,课题中“语文主题”是指以语文教材为中心,根据教材的编排体系(教材中各单元均有一个明确的阅读主题),提炼出阅读主题,在课堂教学中渗透,课外阅读中引导,让课外阅读成为课内阅读的一种凭借和依托,课外阅读成为课内阅读的扩展和补充,提高语文能力。从阅读入手,结合教材,把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有效衔接起来,学生掌握课内外阅读有效衔接的阅读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并着力构建学生阅读行为自主化、自觉化的学习品质。

《长相思》是一首描写边塞军旅途中思乡寄情的佳作,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词的内容,体会词人暗藏于词中的无限情思,有感情地朗读词,读出词的韵味,让学生走进词境,进入词心。同时,作为一节整合课,我设计了三个整合点:一是在初读词之后,让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搜集关于《长相思》的内容(作者,题目,写作背景,词义,感情,写法等);二是在学生学习完《长相思》之后,搜集关于思乡的诗词;三是在练习环节,引入李煜的《长相思》,利用网络资源完成阅读小题(词的主要内容,表达的情感,运用的表达方法等)。

1、在朗读中与文本对话,体味情感:

朗读是解读文本的重要形式,学生通过听(听老师范读)、看(默读)、读(出声朗【《长相思》教学反思】

读)等途径,从整体上感受言语材料,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逐步感知与理解。在我的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了读的功能,让学生在自主阅读中感受和理解文本,在教师的范读中启动情感,在朗读和想象中整体感悟。

2、在想象中与文本对话,感悟形象:

在音乐和声情并茂的范读感召下,学生张开了想象的翅膀。学生们通过想象,感悟纳兰性德的“征途”,充满了远离与牵挂。在与“征途”对话后,通过问题将对话切换到词人的家乡和故园。学生在《琵琶语》的情思中,又展开了与“故园”的对话,学生们想象并感悟着家乡的美丽、温馨、安宁和祥和。

教学环节设计中,遵循学生认知规律,读懂词意、读出词情,再和另两首进行对比研读,感悟写法。在此基础上,进行主题阅读,拓展到课外

《长相思》教学反思(二):长相思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生命是一个简单而又复杂的过程,简单得如草木一秋,落花飘零。生命又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在庄子的笔下,她是鲲鹏展翅搏击长空的自由;在杜甫的笔下,她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豪迈与忧思;在纳兰性德的笔下,她是戍守边关与思恋故园这层层叠叠的感伤累积成的厚重。

本课出现在小学语文第九册,五年级的学生情感体验与人生积淀还很单薄,如何让他们走进纳兰性德性德的心里,揣摩词人的情感,这是最为困难,也是最为关键的。如果按照传统教学一字一句地解释,必将此词弄得苍白无力,支离破碎。假如纳兰性德在世,定会感叹: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所以我在教学时通过朗读、揣摩、想象,感悟领会词人的情感,倾听他心灵深处的最强音。

其一,朗读,不是简单的语言文字的重复。从开始的初读、有节奏地读、有韵味地读,到品读、赏读、想象读、教师范读、入情入境的读,在读中升华情感。特别是教师关键时刻深情地诵读,真正地、巧妙地将学生带入一个玄妙的境界。

其二,调动学生心中的积极因素——当导演,这是他们心中梦寐以求的,最时尚、最喜欢的,哪个不跃跃欲试,撷取词中闪现的最珍贵、最打动人心的场景。那么这些就是孩子们对文本深刻的认识与解读,并通过语言的描述呈现出来,这就是我们心理学上所说的再造想象。

其三,再造想象不能算是最为彻底的激发孩子们潜藏心底的情

感,教学中我让他们经历创造想象的心灵历程:想象故园的亲人思念纳兰性德性德的情景,并且与词人面对面地对话,使纳兰性德性德所做的、所感受的、所呼唤的找到了真正的知音。

纳兰性德性德的生命是短暂的,然而他的生命却是最为厚重的,孩子们领略到了。

《长相思》教学反思(三):《长相思》教学反思

读处偏佳,情系根芽,绽放诗意语文花

——《长相思》教学反思

蒋爱华

冷处偏佳。别有根芽,不是人间富贵花。(摘自《采桑子》纳兰性德)

纳兰性德被国学大师王国维称为“宋朝以来第一真词人”,他的词以感情真挚而动人,如何能令学生真切而又自然地感受作者的情感,以达到“羚羊挂角,无迹可寻”的境界呢?《语文新课程标准》在第三学段阶段目标中指出“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这个句子中有三处关键所在,即“大致把握诗意”“想象情境”“体会情感”。一个“大致”告诉我们小学阶段进行诗词教学时,不必逐字还词讲解诗意,而是重在引导学生对诗词意境的触摸,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求得与其心灵的沟通和情感的共鸣。

康熙二十年,三潘之乱平定。竖年三月,玄烨出山海关至盛京告祭祖陵,纳兰性德扈从。《长相思》即作于词人由京城(北京)赴关外盛京(沈阳)途中,词人的思绪较为复杂,一方面心存报国大志,渴望建功立业,另一方面羁旅关外,分外思念故乡。整首词柔婉缠绵中见慷慨沉雄,为此我将本节课的基调定为“哀而不伤,思乡却不悲切。”但若要让十一、二岁的孩子理解这样深沉的情感却是不易。

宋朝严羽《沧浪诗话·诗辨》说:“诗者,吟咏情性也。”所以,本节课我以“读”贯穿主线,以读悟情,以情带读。

一、吟诗造势,营造学习氛围

因为师生彼此较为陌生,我在课前交流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吟

【《长相思》教学反思】

诵自己喜欢或熟悉的一首诗,以鼓励为主,相机指导学生诵读需做到“字正腔圆,字字响亮,有韵律感”。上课伊始,我循着三千年来我国诗歌的发展之路,从《诗经》到《汉乐府》到《唐诗》,带领学生感受“思乡”在中国文学史上的独特地位。读诗造势,旨在营造“古风”氛围,拉近师生距离,增强学生吟咏诗词的愉悦感,培养诵读经典的好习惯。

二、读进词句,走近纳兰性德

学习诗词,重在与学生同入诗词之中,感受诗词的意境。因此我引领学生以读促悟——“山一程,水一程;风一更,雪一更。这是怎样艰难的行程,让我们走进这首词,走到纳兰性德身边。细细地品一品这首词,说说你看到了什么?你听到了什么?你伸手感觉到了什么?”,学生在反复品读中,自然地抓住词中的“山、水、风、雪、灯”等词,在脑中,在课堂上再现当军队艰难的行程,对作者羁旅思乡的情怀感同身受,也就走近、走进纳兰性德的内心世界。

三、楔入“五分钟短作品”, 以情促读

词中的一个“梦”字,蕴含了纳兰的千丝百绪,在课堂进行过半时,楔入“五分钟短作品”,加深学生的感悟“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这样祥和的故乡,这样幸福的生活,这样对未来美好的憧憬,将士们又怎能不时时牵挂心头,旅途艰辛,虽风雪嘈杂,但将士们难忍疲惫,终于入睡了,他们会梦到什么呢?(学生五分钟小练笔,完毕后班内读作品。)思乡忆乡,魂牵梦绕,可是这样的美梦却碎了!(引导反复读“聒碎乡心梦不成”)碎的仅仅是梦吗,还有什么碎了?”鲁迅先

生曾说过“世界上最大的悲剧就是将最美好的东西打碎给你看。”战士们的乡梦碎了,心碎了,学生的心也碎了。“心不动,情莫之能发。”学生的心动了,又怎能不读得精彩,读出纳兰的心声?

四、哀而不伤,以读升华情感

本节课的整体基调为“虽思乡却不悲切”,如果师生浸入思乡的哀怨而不能自拔,未免小家子气了。试想纳兰性德身为名臣之子,少年及第,身为皇帝侍卫,南巡北狩,虽词风婉丽清新,颇多伤感情调。但立志报国的情怀却也不容小觑。所以作为教师有必要引导学生看到文字背后隐藏的情愫——“既然如此思念家乡,为何不马上回家呢?”(引导学生在思辩中得出:将士们将思乡埋在心里,将幸福与安宁留给家人的豪迈情怀。)

《长相思》教学反思(四):走进经典教学 长相思反思

《长相思》教学反思

——课已闭、情未了

103中学小学部 李红玲 作为语文教师,我爱极了那些美丽而又富有魅力的祖国文字,像徜徉在夏天夜晚的星空下,为那壮丽的景色而迷醉,我无限钟情于我赖以思维和交往的汉字,并震惊于它的无限活力和奇特魅力。因此,我更喜爱古诗词的教学,想借这些有色彩、有声音、有气味的字词,诱发并增强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厚实文化积淀。

这首小学五年上册的《长相思》的词,我也喜爱至极,“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这是一首描写边塞军旅途中思乡寄情的佳作。

我给学生上了一节课,课上满载思乡之苦楚和报国之忠贞,满载情感之浓郁和文字之激扬。这是以情激情,以词讲词的课堂,可以说我有一种痛快的感觉。我想除了感谢自己对这节课的精心准备和周密预设外,也要感谢学生在40分钟内给我上了“一节课”,让我真正感到青出于蓝而必胜与蓝。

纳兰性德,我第一次接触他是中学时读武侠小说《七剑下天山》,知道有其人,知道其善写诗词,知道其善感忧郁,知道其富贵命薄,仅此而已。这回学到他的词,感觉触摸到其血肉,于是沉下来查看他的资料。作为诗文艺术的奇才,纳兰性德虽“身在高门广厦,常有山泽鱼鸟之思”。他短短31年的人生还真有些传奇色彩,有些让人敬佩。但是对于学生而言,词作者的朝代不是唐和宋,而是封建社会的末族清代,纳兰性德的名也不被很多人知,所以,课上不想对他的了解留有时间。没想到的是一个女孩子的回答改变了我的课堂„„

“纳兰性德二十岁时,娶妻,成婚后,二人夫妻恩爱,感情笃深。但是仅三年,卢氏因产后受寒后死了。纳兰性德后又续娶关氏,并有

侧室颜氏。纳兰性德三十岁时,纳江南才女沈宛。可惜她在与纳兰性德相处一年之后,纳兰性德就去世了。他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hts/356936/

推荐访问:王崧舟长相思教学反思 长相思教学设计及反思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