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长篇故事 > 我不是潘金莲圆形画幅

我不是潘金莲圆形画幅

时间:2015-11-20   来源:长篇故事   点击:

【www.gbppp.com--长篇故事】

我不是潘金莲圆形画幅(一):论刘震云的《我不是潘金莲》中的矛盾性

论刘震云的《我不是潘金莲》中的矛盾性

摘要:刘震云的长篇小说《我不是潘金莲》以新的现实小说的姿态向我们展示了他“滚雪球”式的叙事风格,由小变大,由少变多的事件体现着矛盾的演变和激化,也正是这些矛盾,恰恰完成了“芝麻变成了西瓜,蚂蚁变成了大象”的叙事效果。

关键词:矛盾 偶然与必然 简单与复杂 严正与诙谐

哲学意义上的矛盾属于辩证法的基本范畴,是事物自身所包含的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存,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文学作品中的矛盾性是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之后从头脑中另外产生的,呈现相对显性和隐性的存在方式,存在原因一是作者自己内心矛盾的折射;二是作者对人生、社会思考后的感受,具有扩展作品本身的容量、增加作品的争议性、增强作品的生命力的三重意义。

刘震云的新作《我不是潘金莲》以独特的“滚雪球”的叙事方式向读者道来一桩村妇李雪莲告状的故事,高官与村妇的较量,不断地重复上演着你输我赢,你成我败,此起彼伏的喜剧局面,看似简单的私人事件,却在作者刘震云笔下由“芝麻变成了西瓜,蚂蚁变成了大象”【1】,他把许多看似不搭的东西打破了,使近乎18万字的文本浑然一体,和谐统一,这一效果便得益于小说矛盾的特性。

1、偶然与必然

李雪莲的上访之路艰难地进行了20年,最后也并未得到完美解决,恰恰相反,由于主办官员们在北京设下天罗地网,终于把她“控制”住了,也确保了她不会再闹人民大会堂。但秦玉河突然意外死亡,告状缘由一同被消解了,连同消解了的官员们的“围追堵截”。正如新任市长马文斌所说:“事件是以不解决而解决的;这种局面的出现,是个意外。”【1】其实,这不是偶然事件,因为人必然会死,折腾了20年才有了这个必然,是因为叙事长度已经足够,生活露出了它的残酷真实的本相,意外解决“得来全不费功夫”。再说官员们被撤职一事也非偶然,并不能简单地归结于“倒霉”,遇上了李雪莲这样难缠的上访者,他们对人民的态度也决定了这些官员落马的下场。李雪莲第一次找到法院审判员王公道,王公道最大的心愿就是“早点打发走李雪莲”。李雪莲第二次见到王公道,王公道告诉她,她的案子很“麻烦”。而李雪莲说:“大兄弟,你们开的是官司铺,不能怕麻烦”。她又找到民事一庭庭长老贾,老贾嫌麻烦就推给了法院的董专委; 董专委只关心蹭酒喝,没心情管疑难案子;这事儿就落到了法院院长荀正义头上。荀正义平时很严谨,但那天喝了酒,忙着与老领导叙谈旧情,加之喝高了,也就骂李雪莲是刁民,让她“滚”。县长史为民忙着去给饭店“世外桃源”开业剪彩,竟然假称自己是秘书,将李雪莲忽悠过去,使得她在市政府门前举着“冤”牌静坐了三天。市长蔡富邦忙着“创建精神文明城市”,忙着带领全市人民“捉苍蝇”,自然不能让李雪莲“坏了事”,就传话将李雪莲这只破坏创文的“大苍蝇”“弄走”。可层层传话的结果就成了把她以“扰乱社会秩序罪”关押起来。李雪莲真的成了冤情深重之人。故事的演变越来越邪乎,也越来越触及了官场的弊端。直到省长储清廉被国家领导人一番话“惊得出了一身冷汗”“从里到外的衣服都湿透了”才让人发现,原来,李雪莲的案子经大会堂一闹腾,已经是全国皆知,事态严重了。出了事儿,就怕事儿,怕丢乌纱帽,于是就有了离奇荒唐的一夜之间罢掉从办事员到市长的行政命令。

2、简单与复杂

【我不是潘金莲圆形画幅】

刘震云在近来的长篇小说写作上的新写法倾向于用一种看似随意而为,实则缠绕不已的叙事,把一个看似简单又日常的小事情,渐渐叙说成一个盘根错节的

大事件,《我不是潘金莲》中的李雪莲告状一事的起因很简单:与前夫秦玉河说好为躲避生二胎将要受到的处罚,二人先假离婚,之后再复婚。没曾想后来她的故事成由小变大,由少成多,由私人事件成为公共事件,由婚变事件成为政治事件,致使李雪莲和涉及官员都陷入了这种“假作真时真亦假”、“真真假假说不清”的苦恼之中。作者遵循不同人物和不同领域的思维定势与行为逻辑,让事实顺着各自的思维与逻辑自然延伸,自行发展,但因不同的思维与逻辑之间的不兼容和相互抵触,使得事情眼睁睁走向了各自愿望的反面。【3】李雪莲起初所要寻求的,是让前夫承认此前所说的假离婚,并切实履行与她说好的再结婚,但已离婚再娶的秦玉河不愿再折腾,只想维持已有的现状,为让李雪莲彻底断了念想,不惜以“你是潘金莲”的说法予以诋毁,无可奈何的李雪莲只认人说话要算数的朴素道理,自己不能说服和制服秦玉河,就希图借助法律、政府的力量达到自己的意愿,而法律、政府方面只认公开的证据,不认私下的约定,不能凭着李雪莲的一面之词便去改判案件,因而无法使李雪莲“申冤”。而李雪莲期望能引起更大的注意,只好不断上访,甚至寻机“智闯两会”,为了避免造成公众事件,从镇到县的法院与公安局都多次出警,极力阻拦和搜捉李雪莲。李雪莲和大家出于不同目的和用意,都忙得团团转。矛盾的双方在斗争中将事件推动到作者想要制造的“复杂”中。

3、严正与诙谐

《我不是潘金莲》采用全知叙事视角,作者基本没有主观性评价和叙述,而是尊重角色的性格特征来完成叙事。首先体现在语言风格上是平实、朴素,在对几个官员的刻画中,作者采用了一种反讽和戏虐的手法,既突出了政府的威严和权力,也机智地剖析出官员们的官场心态。作者眼中的官员们是“公道”的、甚至是仁慈的、“亲民”的、“无辜”的,正是这些貌似“公道”,貌似“为民”,让他们觉得自己才是“冤”死的“小白菜”。当李雪莲在北京上访成功后,省里的撤职文件紧接着而来,市长蔡富邦叹道:

“什么叫不正之风?这才是最大的不正之风。”

又叹:

“谁是‘小白菜’,我才是‘小白菜’。”【我不是潘金莲圆形画幅】

县长史为民、法院院长荀正义也大呼“冤枉”。县长史为民捂着胃大骂:“文件就这么下来了?还有没有说理的地方了?明天我也告状去!”

法院院长荀正义哭了:

“早知道这样,那天晚上,我就不喝酒了。”

„„

法官王公道被处理得最轻,因他本来就没有职务,谈不到撤职,只是给了个处分,但也憋了一肚子气,骂道:

“不是讲法吗?让我们讲,你们办起事来,咋又不讲了呢?”

唯一不闹不哭想得开的是法院专委董宪法,听完文件传达,转身往会场外走,边走边说:

“去求,早不想跟你们玩了,我到集市上当牲口牙子去。”【1】

官员们的反应看似正常,满腹冤屈和牢骚,咒骂和抱怨的语言使读者读来充满诙谐幽默之意,但更觉嘲讽意味之浓。

《我不是潘金莲》是一部矛盾的产物,它让我们看到了当代社会人生的复杂既制造了矛盾,又成因于矛盾,也窥见作者对世间万事的谙熟与通达。

【我不是潘金莲圆形画幅】

参考文献:

【1】刘震云﹒我不是潘金莲﹒长江文艺出版社﹒

【2】金琼﹒试论《我不是潘金莲》的官场反讽叙事及成因﹒

【我不是潘金莲圆形画幅】

【3】白烨﹒越“绕”越丰饶﹒【J】文艺报2012年10月10日第002版﹒

我不是潘金莲圆形画幅(二):潘金莲:半世浮萍已逝水,一宵冷雨葬名花

解读《水浒传》之潘金莲:半世浮萍已逝水,一宵冷雨葬名花 借用纳兰的这两句词,用在潘金莲身上,并非有意为其正名,也无意抹黑这优美的句子。仅仅是一时间觉得这两句话恰如其分。一提到潘金莲,我们的脑海中很多时候都会闪过一些不好的词语,似乎我们总能在第一时间将其与“淫娃荡妇”“下流无耻”等字眼挂钩。我们这样想也不足为奇,毕竟这已经成了一种文化的定势,在数百年的传统文化,潘金莲这个名字无疑地已被异化成“淫邪毒妇”的代名词,伤风败俗的符号。她与人私通,毒杀丈夫的罪行永久地给她打上了恶毒的烙印,钉在文化与道德,甚至是历史的耻辱柱上,任由世人指点唾骂。但仔细想来,在那个礼教森严,压制人性的时代,怎么反倒出现了这等有伤风化的丑事?这无异于扯开那些封建卫道士脸上的遮羞布,再打上一记重拳。究其原因,这正与当时的社会现实密不可分,当时的社会环境与文化背景,非但没有遏制这种现象的发生,反而在一定程度上给予了触发。那些道貌岸然的卫道士,像粉墨登场的小丑,捉襟见肘,丑态毕露。不过也无可否认,潘金莲的出轨的原因并非单一,除了被压抑的人性极度膨胀之外,当然还离不开书中包括武松,西门庆等几个主要人物的共同作用。

”存天理,灭人欲“

正如当今这个社会,富商大贾,达官显贵“包二奶”,“养小三”已然不是什么新鲜事了。随着“拜金主义”思想的横行,这种现象可以说得上是一个时代的产物,也没必要少见多怪。事实上,每种社会现象的出现,都有着其相应的社会原因,社会基础及社会背景的助力。 在施耐庵小说《水浒传》中,涉及的“坏女人”中除了王婆与白秀英之外,其他包括潘金莲在内的四个女人,无一例外地都是因为“红杏出墙”,而最终丢了性命。如此惊人相似的生命走向,多少有几分宿命的况味。除了与宋江,杨雄,卢俊义等人在男女之事方面过于木讷呆板之外,更为合理而简明的解释,无非就是社会原因或者说文化背景使然。在宋徽宗时期,社会上已经开始盛行“程朱理学”,其不仅仅确定了理学的最高范畴“天理”,即封建的等级秩序和道德规范,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封建伦理道德,主张先理后物,同时还强调“存天理,灭人欲”。这虽然适应了统治者的政治需要,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却在某种程度上违逆了人性,严重地束缚了人的思想和生活,导致了人性被压制,甚至扭曲,反而造成了一些负面的影响。正如前面所说,类似潘金莲的遭遇在当时应该并不鲜见,因为书中几个坏女人的命运几乎惊人的相似。如果不是作者懒于构思或者黔驴技穷,那么唯一合理的解释就是这种现象具有普遍性特点。

潘金莲本身就是一个悲剧,一个时代的悲剧,她生活在那样的社会环境之下本来就是身不由己的。她恪守妇道一生,也没有人为她立牌坊,百世颂扬;她红杏出墙一次,便引来一世骂名,遗臭万年。沧海万顷,谁怜一江潮?弱水三千,污之一瓢饮。社会道德压制了人,道德不会前来俯首认罪,而人违反了道德,道德反而真正铁面无私起来。

身世飘零,一叶漂泊无依的浮萍

水浒里为数不多的女人中,少有几个是良善的,多少豪杰英雄因为她们的缘故,被逼得走投无路,奔上梁山。比如阎婆惜,潘巧云,白秀英,还有潘金莲,而其中“最毒妇人心”的代表就要数潘金莲了。在数百年的传统文化,潘金莲这个名字无疑地已被异化成“淫邪毒妇”的代名词,伤风败俗的符号。她与人私通,毒杀丈夫的恶行永久地给她打上了恶毒的烙印,钉在文化与道德,甚至是历史的耻辱柱上,任由世人指点唾骂。但是我们是否想过,这个“千古第一荡妇”难道就真的天生蛇蝎心肠,无耻放荡吗?想弄清楚这一切,我们或许应该先从她的身世说起,施耐庵在《水浒传》里有这样一段文字:那清河县里有一个大户人家,

有个使女,小名唤做潘金莲,年方二十余岁,颇有些颜色。因为那个大户要缠他,这女使只是去告主人婆,意下不肯依从。那个大户以此恨记于心,却倒赔些房奁,不要武大一文钱,白白地嫁与他。自从武大娶得那妇人之后,清河县里有几个奸诈的浮浪子弟们,却来他家里薅恼。原来这妇人见武大身材短矮,人物猥琐,不会风流......后来兰陵笑笑生又在《金瓶梅》中对这一人物进行了另一番描述:潘金莲是清河县南门外潘裁的女儿,父亲死后,九岁时被卖到了王招宣的府中,习学弹唱,知书识字,十三岁时就显妖艳之态,十五岁时,王招宣死了,被潘母以三十两银子转卖给了本县张大户家,十八岁时被张大户奸污了。张大户的妻子是个妒妇,为了赶走潘金莲,到赔了银两嫁妆给了武大郎当了老婆。在后来央视版和新版水浒中,这段介绍也大同小异。事实上,不管作者对其身世进行如何建构,我们都可以轻易看出这一人物与生俱来的悲剧色彩。从家道中落,卖身为奴,到惨遭蹂躏,聘于武大,岂不是件件可叹,事事可悲?对于任何人来说,这些都是致死的不幸,我们站在一边,,以为自己旁观者清,便荒唐可笑,自以为是地对别人苛责。书中虽然提及潘并非恪守妇道的女子,“这婆娘倒诸般好,为头的爱偷汉子。有诗为证:金莲容貌更堪题,笑蹙春山八字眉。若遇风流清子弟,等闲云雨便偷期。”我倒觉得,这样的评价可真可假,谁能说这些不是那些泼皮腌臜之辈因垂涎不得而泼的脏水呢?这就好比当官的不贪,反遭了奸人地陷害,等到锒铛入狱,世人面前,已然百口莫辩。很多人常以道德的捍卫者自居,一面无耻着,一面又斥责别人无耻。有时候,我们就是这样,自己不能的事,却偏想着别人做到。 我觉得,先前的潘金莲还算安分,不管她有没有一枝红杏出墙来。“眉似初春柳叶,常含着雨恨云愁;脸如三月桃花,暗藏着风情月意。纤腰袅娜,拘束的燕懒莺慵;擅口轻盈,勾引得蜂狂蝶乱。玉貌妖娆花解语,芳容窈窕玉生香。”凭她的相貌,王蔷自叹弗如,西施相见也休,一个回身,也足以倾国倾城。一切罪恶根本都是因为武松的出现。他高大威猛的形象,打虎英雄的名头瞬间让作为“三寸丁古树皮”奇丑无比的武大娘子无地自容了。跟着武大,无非日日起早,夜夜贪黑,怕惹人闲话,也只得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便是有人语出轻佻,举止狎戏,也无可奈何。武大其人除了丑得有些特别,可谓三“财(才材)”不备,一无是处。或许先前并没有很清楚的觉察到,如今胞弟武松在旁,对比不可谓不强烈,刺激不能说不大。这突如其来的一切,让潘金莲就像一个没吃过糖果的孩子,一个囊中羞涩的官吏,在诱惑之下,垂涎欲滴,见财起意。

你不杀伯仁,伯仁因你而死

再说金莲情挑武二。初见武松:那妇人在楼上看了武松这表人物,自心里寻思道:“武松与他是嫡亲一母兄弟,他又生的这般长大。我嫁得这等一个,也不枉了为人一世。你看我那三寸丁谷树皮。三分相人,七分似鬼。我直恁地晦气!据着武松,大虫也吃他打了,他必然好气力。说他又未曾婚娶,何不叫他搬来我家住?不想这段因缘却在这里。”不仅在潘眼中很出色,在任何人眼中也都是英雄人物。而武大与之对比,反差巨大,相形见绌,几成笑话。如果说武松是个高富帅,那么武大就是个屌丝,还是极品屌丝。自古美女爱猛男,更何况是长期身心受到压抑的美女,何辜之有?!虽说不论出于何种缘故,潘金莲都不应当企图跟小叔子发生点什么有违伦常的事,但是仅仅表达一下压抑的情感也应当无可厚非。毕竟在我看来,潘金莲对武松的感情是纯粹而不肮脏的,即便后来与西门庆之间也可以看出是真情的流露,谁又敢说那不是爱情。而武松却抢白了一番:“武二是个顶天立地,噙齿带发男子汉,不是那等败坏风俗没人伦的猪狗!嫂嫂休要这般不识羞耻,为此等的勾当。倘有些风吹草动,武二眼里认的是嫂嫂,拳头却不认的是嫂嫂。再来休要恁地!”那妇人通红了脸,便收拾了杯盘盏碟,口里说道:“我自作乐耍子,不值得便当真起来!好不识人敬重!” (武松)对那妇人说道:“嫂嫂是个精细的人,不必用武松多说。我哥哥为人质朴,全靠嫂嫂做主看觑他。常言道:‘表壮不如里壮。’嫂嫂把得家定,我哥哥烦恼做甚么!岂不闻古人言:‘篱牢犬不入。’”有诗为证:若口良言谏劝多,金莲怀恨起风波。自家惶愧难存坐,气杀英雄小二哥。

所谓骂人不揭短,打人不打脸,买卖不在还仁义在呢!武松的每一句话都击中要害,不留余地,着实让人无地自容,即便是个风流女人也愧难自禁。在这里虽说一刀断了她的念头,也不慎埋下了悲剧的种子。

我觉得潘金莲跟西门庆私通苟合,原因有几点:【我不是潘金莲圆形画幅】

1、天生丽质,不服宿命,追求爱情和自由,不甘委身武大。

2、武大自身条件差无可差。

3、武松的严辞拒绝及痛骂,埋下祸根。

4、西门的挑逗勾引。

5、王婆的唆使与胁迫。

6、身心空虚。

一根红线,一端是寂寞,另一端是罪恶

最重要的一个人,也是最重要的环节,就是王婆。起初现哄金莲到家中帮忙做寿衣,再【我不是潘金莲圆形画幅】

借故离开,又前来捉奸,迫使金莲每日前来,好向西门讨好处。从电视剧作品中,我们看到潘金莲在出轨之后心里还是有不安和愧疚的,这多少给了我们些许人性的温暖。

毒杀武大。当他们的奸情被武大撞破时,所有悲剧才开始正式上演。当潘金莲无所适从的时候,那个王婆又出来了,毒杀武大的主意也是由她出的,所以我认为她才是始作俑者,罪大恶极之人。

挽救命运的最后一根稻草

潘金莲最后同意下毒也有几个原因:

1、奸情被撞破,担心败露。

2、有王婆帮手,西门撑腰。

3、受不了武大,想和西门厮守

4、报复武松

所以说,潘金莲是一步步走上不归路的,她追求爱情与自由,就好像饮鸩止渴,明知是毒,却还是甘心情愿,一气喝下。她可怜,在于她从来没有选择;她可悲,在于她就算选择了也永远是错的。

潘金莲是有罪的,她罪在于不该出轨后为了掩盖真相而杀人灭口。她彻头彻尾的悲剧性,她愈是拼死地与宿命抗争,愈是被更厉害地裹缚着。她杀害了武大,是一个悲剧的结束,却是另一个悲剧的开始。

这个命薄如纸,苦若黄连的红颜女子,向来情深,奈何缘浅。如果生命重来,她一定不会希望在那样风花雪月里,遇见那些生命里的过客。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gs/184101/

推荐访问:如果我是潘金莲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