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感人文章 > 爱情 > 钢琴师影评

钢琴师影评

时间:2018-05-20   来源:爱情   点击:

【www.gbppp.com--爱情】

钢琴师影评 第一篇_《钢琴师》影评

《钢琴师》影评

建工学院 建筑1203 刘力慊 201204150311

电影以钢琴师的钢琴声为开头,一声炮响打破了这一片宁静,在他还没有反应过来发生了什么事的时候战争将他推向了另一个世界,一个万劫不复的非人的世界。那时的他在电台里偶遇了一个心动的女子,他本想开始他的爱情,可是现实的残忍让他只能低头。身为犹太人的他不被允许使用任何的公共设施,他以为一切都会变好,但现实却是越来越残忍,他们开始被迫迁徙。在迁徙的过程也就是他们犹太人走向深渊的过程。他们开始每天担惊受怕、挨饿受冻。身边的人被残忍的杀害时,他感叹还好他们一家还在一起,可是他怎么能够知道他们也面临着生离死别,也许他也有想到过吧,可当这一切真的来临的时候他还是无法从容的面对,当他一个人从火车站逃出的时候,他该是怎样的感受,他只能默默的心中祈祷家人一切平安吧。

影片主要渲染了一种压抑的气氛,钢琴师在这种氛围之下艰难求生,他忍受着与家人分别的痛苦躲了起来,可是他也无法摆脱被囚禁的命运。也许是艺术让他习惯了无拘无束,监狱那样压抑的环境让他无法呼吸,于是他逃到了外面,即使在外面要每天躲躲藏藏,但是外面的空气让他可以呼吸。当他看见躲藏点里的钢琴,他内心是多么的想要去触摸他,可是现实让他只能凭着自己的想象“弹奏”动人的乐章。在那个时候那的内心该是多么的恐惧,害怕自己的动静太大会是自己暴露。看到这里让我不由的想起了《安妮日记》,在那些个日日夜夜里,安妮是怎么度过这样不见天日的日子。那种只能在夜晚偷偷的欣赏一点月光的日子里,是什么让安妮坚持下来了,是她相信总有一天她能重见天日吗?这样的问题在钢琴师的身上又会得到什么答案呢?是音乐让他在那样压抑恐怖的生活中艰难求生的吗?

他一直颠沛流离、东躲西藏。战争让他无处可藏,后来他躲进了一幢废墟之中的大楼里面。在我看到那片废墟的时候,我深深的感受到了战争的可怕,战争让一座原本繁华的城市变成了一片废墟,战争让原本生活幸福的人们流离失所,战争让人们整天过着提心吊胆的日子。我又不禁感叹钢琴师的强烈的求生欲望,尽管他已经从一个原本俊朗的钢琴师变成了现在这样狼狈不堪的流浪者,但他还是保持着对艺术的美好向往。真是这样的信念才能让他死里逃生。当镜头从他不小心滑落的罐头推移到一个军官的脚的时候,让我为他捏了一把冷汗,当时我就觉得为什么他那么艰难的求生可是还是被战争所吞噬。还好现实告诉我们人性并没有泯灭,军官对艺术的喜爱让他选择救了这个钢琴师。可是我还是会疑问难道真的军官仅仅是处于对艺术的喜爱,不想让这么伟大的钢琴师被战争夺取生命吗?还是他本身就厌恶战争,他不想再继续战争了呢?军官桌上的那张全家福引起了我的思考,我想他是厌恶战争的,他是一个喜爱家庭的人,当他引领的战争使无数的人家破人亡的时候,我想他应该会在心中深深的厌恶自己的吧。钢琴师的音乐净化了他的心灵,也许他觉得应该让这样的人继续存在在这个世界上去解救人们污浊的心灵,让战争不再上演,让悲剧不再发生,也让他能与家人共享天伦。

战争结束了之后,钢琴师又回到了电台用他的音乐去感化人的心灵,他用音乐表达自己在战争之中的感受,让你听见他的钢琴声时不自觉的被感动。他的钢琴声飘扬的时候让我回想起了影片开头的钢琴声,同样动听的钢琴声,可是又有谁知道再次听见这样的钢琴声是经历了怎样的艰辛。当我沉浸在战争结束之后的

快乐的时候,那个军官的死又一次让我陷入了思考,战争的结束或许又是另一场战争的开始,为什么我们总是在循环着一样的错误,为什么我们在感受自己痛苦的时候也想想别人的痛苦,为什么我们总是这样的以自己曾经受到过的痛苦去让别人痛苦。回想一下自己的人生,似乎也是这样的自私,有的时候就是只能想到自己承受了多少的痛苦,并不会想也学别人也是一样的痛苦。我想我应该要反省自己,想想那个阔达的军官,也许我可以看到不一样的人生吧:想想那个在战争中坚强的靠着自己意志活下来的钢琴师,我想我也要有一个自己的坚定的信念以及努力的方向,这样也许我的人生会有所改变。

钢琴师影评 第二篇_钢琴师观后感

当生活剥夺了生存的尊严,还剩下了什么?

——观《钢琴师》有感 犹太——一个差点被残害灭绝的种族,也同时是世界上最聪明的种族,没有人能知道他们在那样一段暗无天日的日子里经历了什么,承受了什么,心理生理上的落差带来了多少不为人知的辛酸。

影片片名是钢琴师,故事情节主线上并没有过多的涉及钢琴,触目惊心的是犹太人的辛酸血泪,遍地尸横,主人公是波兰一位犹太钢琴演奏家瓦列迪斯洛•席皮尔曼,故事开始于1939年的华沙,那是一个动乱的年代,犹太在一夜间成为罪恶的代名词,犹太人被所有人唾弃,随意辱骂殴打,每天都要戴着绣着蓝色星星的白袖章,仿佛就是被贴着标签的另类,走在马路上被随意打骂,只因为有人心情不好。这样下去的境况越来越糟糕,1940年,德军在华沙圈了一小块地,将所有犹太人驱赶进入,并在周围修上了高高的围墙,犹太区的街道很挤很混乱,熙熙攘攘到处都是泥土的肮脏感,德军连续近乎荒诞的屠杀的场景被直白地表现出来,围墙分割的对比镜头,使人感觉到围墙两边就是天堂与地狱,围墙内人性的分歧与悲哀被表现的淋漓尽致,酒吧里肖邦的音乐和验金币的商人,墙角小男孩的死与周围人的漠视,为了抢夺食物而发出的无奈的捶打和哭泣……零散的镜头塑造了完整的社会状况,无论是在怎样的年代怎样的境遇,人所表现出的追求喜好都不还改变。

电影塑造了一个幸存者的形象,作为钢琴家的瓦列在自己家乡的土地上颠沛流离居无定所,从最初的生活窘迫到被拘禁做工,再到流离逃亡,无论身处何地,即使衣衫褴褛,被饥饿病痛折磨的无法忍受,他的行为卑贱,灵魂却是纯洁的,一开始接触这部类似于纪录片的我,并不能理解为什么影片名被定为钢琴师,艺术不是奢侈品,它的根基是为了让我们更好地生活,在绝境中让我们更加坚韧,不抛弃不放弃的坚持心中的信念。战争中幸存下来的人成千上万,每个人的遭遇各不相同,瓦列作为钢琴家,有着别人没有的柔韧,他所追求的物质享受比他人少,他所需要的仅仅是生存和温饱,因此他活下来的可能性比他人大。在那样的年代存活下来的可能性已经很小,更别提追求艺术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

影片里最令我感动的是几个他碰触钢琴的场景,第一个场景是由于生活窘迫,家里入不敷出,无法维持基本生活,于是瓦列决定卖出自己的琴,他痛苦的

坐在桌边,淡漠的看着来调琴的财大气粗的收购者,在家人与其争执后,无奈的作出悲伤的决定,眼神凄凉,动作悲伤,满眼的不舍。

第二个场景是在一个被反锁的公寓,因为隔壁住的是秘密警察,待在房子里不能发出任何声音,简单的公寓并没有过多的华丽陈设,唯一令人眼前一亮的是一架钢琴,瓦列轻轻的掀开琴盖,深情抚摸琴键,手指在空气中飞舞,在想象的世界里奏出最美的音符……

第三个情景发生在一个破旧的小医院里,那是一个静谧的清晨,好不容易逃过一劫的瓦列静静的坐在房间中央,手指轻动,美丽柔美的音符在心间流淌,那一刻,至少那一刻一切仿佛已经归于平静,窗外雪花慢慢飘落,时间一瞬间被拉的很长很长。

最后的场景或许是所有观者都最为感动震撼的场景,瓦列被一个德国军官发现,军官让他弹奏一曲以证明身份,瓦列尴尬的走到钢琴前,双手交握,指尖略显僵硬的轻抚琴键,或是许久都没有真实的触碰,他的思维一开始显然没有进入状态,几个短暂的片段过去后,琴声渐渐缓和,渐露和声,一缕阳光透过厚重的窗帘洒落在坐在钢琴前的他身上,给他镀上了一层光辉的圣洁,琴音仿佛出自人们的内心深处,从缓慢渐渐热烈,时而沉重时而轻缓,仿佛要将这么多年他所受的煎熬倾泻而出,却又含着某种隐忍,是不能言说的凄苦,还是对战争的愤恨,最后的最后,坚毅的指尖留下几个稳健的强音后戛然而止,留下一片沉默寂寥。德国军官并没有逮捕瓦列,反而常常来阁楼看他,给他提供食物和必需品,没人能说清这是为什么,是对瓦列的同情还是对音乐的折服钦佩,又或许只是人性的一次同情。

电影情节很冗杂,蕴含着深深的现实感与美学价值,粗浅的我并不能完全体会那样一种深刻内涵,只是纯粹的被瓦列的那份坚持艺术的精神打动,犹太是一个伟大的民族,思想文化的先进性注定了他们是不能被打倒的民族,艰苦的境遇只能使他们更加坚信美好,当瓦列看到火红的朝阳时,他眼中的那份虔诚,是经历苦难之前所不曾有过的纯净,很多事情没有为什么就这样发生了,经历之后的感触只有当事人自己知晓,苦难只会使人们愈益沉静更加优秀。

钢琴师影评 第三篇_钢琴师 影评

《钢琴师》影评

许多人知道海上钢琴师,却不了解《钢琴师》,笔者找到这部电影也是费了一番功夫,这是一部描写二战残酷的电影,也在我记忆中留下了比较深刻印象。在这部电影中许多情节都表现的近乎完美。

影片讲述的故事是发生在二战时期的波兰,德国纳粹对犹太人进行了惨无人道的杀戮,而作为钢琴师的主人公斯皮尔曼同样要在这场屠杀中东躲西藏,受尽了残酷战争所带来的巨大痛苦,不仅是身体上的伤害,更糟糕的是精神上的折磨与羞辱。最终,幸运的是钢琴师用他的音乐才华打动了一位纳粹军官;在他的帮助下,钢琴师终于等到了战争结束的那一天,顽强活了下来。

本电影通过一连串直白而又真实的画面,展露出了纳粹的残酷无情,例如,被赶到集中营的犹太人在德国士兵的皮鞭下奏起欢乐的乐曲,两眼含泪的跳着欢快的舞步。和一些德国军官在一队犹太人中挑出几个瘦弱的让他们趴在地上,然后一个个枪毙。他们残忍地把人的生命当作了游戏。

还有,让人最深刻的那一幕是有一个因残疾而无法向德国人起立鞠躬的老人,被连人带轮椅从楼上扔下捽死在路上。而钢琴师正是这些事的经历者和目击者,然而在音乐的支撑下,钢琴师顽强地追求着生命的机会。

影片中的一幕形象地表现出钢琴师斯皮尔曼对音乐强烈的热爱之情。就是在一间藏身的屋子里,有一架钢琴,但钢琴师却不能出声,否则会暴露自己,于是他将手指悬在琴键上尽情地演奏,就好像是真

实的在进行着钢琴的演奏会。也许,此时无声的钢琴之声是钢琴师生存的希望和动力了。

最后,斯皮尔曼也是凭着他音乐才华打动了一位纳粹军官,唤醒了那位军官的良知与善心,也促使他帮助了钢琴师,使钢琴师得以在一片废墟中存活了下来。从这位德国军官上看,其实并不是所有的德国军人都是坏的,他们也有好人的。可惜的是,战争结束后当钢琴师赶到战俘营时,德国的战俘已经转移了,而这位曾经救过钢琴师的军人最后还是死在了战俘营里面。

导演通过这部电影不仅反映了战争的残酷和战争中某些人的坚强与勇敢,还深刻地揭露了许多社会现实。如影片中不管是哪一国家的人,都是有好有坏的,有软弱的也有坚强的。我们应该从历史中学会反思,反思自己,反思自己的民族,应该努力维护世界的和平。

钢琴师影评 第四篇_钢琴家影评

《钢琴家》是罗曼.波兰斯基导演的得意之作。而电影本身反映的二战也是十分真实的。因为过于真实,显得电影很残酷。罗曼.波兰斯基因为在战争中颠沛流离,导致神经失常,妻儿死后对他更为打击,所以导演本身对于战争是深恶痛绝的。初看电影的名字,以为是一部温暖而艺术的电影,但看了之后才了解,这是一位犹太人钢琴家在二战中生存的故事。电影中主人公席皮尔曼不但是一名钢琴家还是一位犹太人。在二战期间德国对犹太人是采取的屠杀政策。纳粹统治下的波兰可谓是惨绝人寰。尽管钢琴伴随整部电影,可他讲述更多的是生命,是展现在我们眼前最基本的生存,是自由与尊严,而我们透过银幕,看到的也是席皮尔曼对生的渴望和对死亡的恐惧。

这部电影中令人眼前一亮的是主人公席皮尔曼。这个人物造型将电影推向高潮。电影一开始是席皮尔曼坐在波兰电视台里弹奏钢琴,可是还没有弹多久,纳粹的炮弹便以打进了电视台。慌张蔓延在整个波兰,所有的犹太人都在准备逃离华沙。然而席皮尔曼却对自己的国家和家有着一种独特的情感,使他即便死也不想离开。而战争是残酷的,席皮尔曼和他的家人全都搬进了犹太特区,而后过着遭人欺凌的日子。最终,从犹太特区逃出来后,因朋友帮忙而暂时躲了起来。可是因为战争的激烈,朋友都不得不离开,剩他一个人等待曙光的到来。 在我看来,席皮尔曼一个人在华沙生活的那个场景最为真实形象。当坦克袭击了席皮尔曼所在的公寓后,主人公那种无助、凄凉及纳粹的残忍表现的淋漓尽致。那种在危难时刻求生存的意志令人感慨。带着耳鸣、病体,穿过公寓逃向外面的世界。接下来是主人公命运的转折点,在逃亡的过程中,结识

了一位德国军官,席皮尔曼在初见德国军官时惶恐而害怕,简短的对话后,德国军官让席皮尔曼开始演奏,也许是长期流亡使他的手指僵硬,握着手停顿了半天才开始弹奏,音乐里包含了太多他对于战争、生命、音乐的理解。即使音乐一停他就此离开世界也不后悔,或许正是这点打动的德国军官,使席皮尔曼成功的存活了下来。最后,俄军胜利了,波兰解放了,那个曾经帮助过他的德国军官也死去了。

不知道这部电影导演是用多大的勇气来压抑自己那不堪回首的往事,然而从这部电影中让我看到了对生命的恐惧和在战争中努力挣扎的灵魂,所以我觉得这是一部很成功的作品。

钢琴师影评 第五篇_英语影评---钢琴师影评

War Is A Plunderer

---An amateurish film review of The Pianist【钢琴师影评】

Today I watched the movie The Pianist which is a story about a Jewish pianist who tried to survive from World War II and he made it at last in Warsaw.

Thanks for the existence of the art form of film, without which something we may not know forever. From an objective perspective, films do contributes to the exposure and spread of something. Through films, we can feel the roles’ sad, the joy, the anger, the desperation, the hope just like we were the people in the film. We often feel and get something from a movie, more or less.

I watched The Pianist with a heavy heart. I felt a lot from the movie, however, what touched me most is war and I have thought a lot about war. In a word, war is a plunderer who deprives us of everything we have in a violent way. We may not realize the importance of something until we lose it. The past misery makes us value what we have today.

At first, war is a plunderer who takes away food without which nobody could live. In the movie, the main actor Wladyslaw Szpilman was the most famous pianist in Poland, maybe the whole world. His Jewish family also had good jobs. So we can give the conclusion that his family was rich. However, when the war broke out, they could hardly feed themselves. All of the family just fed on some potatoes. During his later

【钢琴师影评】

escape from persecution by Nazi, Szpilman almost starved to death several times because of the lack of food.

Besides, war is a plunderer who takes away freedom from us. In the beginning, the Jew were forbidden to enter café, to have a walk in park, even forbidden to have a seat in bench. Later, they were forbidden to get out. In fact, they were confined to a little housing estate. Then, they were forced to work hard just like a machine. At last, they were carried away by train and got killed. They were deprived of lives, let alone talk the freedom?

What’s more, war is a plunderer who takes away dignity from us. For people,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is dignity. Dignity is something that can’t be spoiled in human soul. It is dignity that makes us stand erectly. However, all this is based on peacetime. Once war breaks out, dignity will be replaced by food and survival, just as showed in the movie. At last, war is a plunderer who takes away humanity from us. I firmly believe in that it is very humanity that makes us human instead of beast. Biologists tell us: vertebrates are born offensive; Christians hold the view that human nature is evil, it’s destined by our genes and blood, because human is cursed by God. War is a powerful lunatic as well as plunderer. He gives weapons to human and makes them kill each other. As we all know, power drives man crazy, and war usually gives power to human as well as weapons. In the movie, Nazi was the most typical representative【钢琴师影评】

who had lost their humanity. They showed no love, no sympathy and no mercy but only atrocity, blood. They shot people they disliked even only for joy. They were beasts only driven by evil nature without rationality and humanity. Indian poet Tagore has a word of poem Man is worse than an animal when he is an animal. How appropriate the word is when pointed to those people like Nazi.

It’s undeniable that war is a powerful and greedy plunderer who can and will take away almost everything from us. Fortunately, thank goodness, it’s just almost instead of all. When a war breaks out, as Pandora's Box is opened, all kinds of evil are released, only with hope left. As a plunderer, a war can plunder all the people almost everything some of the time and some of the people almost everything all the time but it cannot plunder all the people everything all the time. At the beginning, only a few people were desperate. Later, the desperate wa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The good news was there were a lot of people who had not been deprived of hope. At last, they witnessed the victory and hugged new life.

We may not be able to understand all the director wanted to express through the film because it’s too much to catch. And I’m in confusion all the time when I watch the movie that why the Jew didn’t fight against at all when they were facing the massacre as the most intelligent nation in the world. The Pianist is not only the memories of the past suffering and

brutality, it’s also the query to the cowardly Jew: When the disaster occurred, what were you doing? If you prick us, do we not bleed? If you tickle us, do we not laugh? If you poison us, do we not die? And if you wrong us, shall we not revenge? The line is from The Merchant of Venice. It indicates that not only their bodies were conquered by Nazi, but also their soul was enslaved. What a lamentable thing it is.

The movie makes us rethink war profoundly again. Just as we say, a war is a plunderer who takes away almost everything from us. But please hold hope and keep humanity even we are in the worst case. The reason why God gives us a door of luck is informing us of the truth that the light of victory is just behind the door.

May wars break out next to never, may we live in a world without wars but only peace.

Originally written by Yu Hang

2nd, April, 2016.

钢琴师影评 第六篇_《钢琴师》与《美丽人生》影评

《钢琴师》与《美丽人生》

首先选这两部电影作比较,一个鲜明共同主题就是关于二战中犹太人的生存现实。本来选定以音乐为主题的两部片子《海上钢琴师》与《八月迷情》,同样是天才音乐家的比较,但是斟酌之后,又觉得两部片子可比性不高,《海上钢琴师》拿下多个最佳的影片,无论在导演编剧、音乐配乐、还是在演员上都胜于《八月迷情》,其实《海上钢琴师》不知什么时候看过,但当再次重温时,看到主角那么熟悉,终于想到是我看完前3季的《lie to me》的主角蒂姆 罗斯,只是让我感到好奇的是从《海上钢琴师》到《lie to me》,蒂姆 罗斯在演技上的确是更为成熟老练,但为什么在身高上我觉得矮了很多,而且有些微微发福了。不知觉把话题扯远了,言归正传,我对比的是《钢琴师》与《美丽人生》,同样的两部关于二战犹太人题材影片,却是两种在表现方式极度不同类型的影片。在片名上其实就可以小作比较,尤其在看过两部影片之后,《钢琴师》又名《战地琴人》,如果在看影片之前,光对片名作猜想对比,《战地琴人》与《美丽人生》,是否和我一样预想《战地琴人》是一部慷慨激昂的音乐战争电影,而《美丽人生》是一部充满罗曼蒂克爱情生活为主线的影片。

之所以选择两部二战犹太人战争电影作对比,一个原因也是个人其实比较喜欢历史,喜欢关注一些时事政治,那关于这个主题的电影首当其冲应该是斯皮尔伯格的奥斯卡最佳影片《辛德勒名单》,并且是真实的历史事件,但是对于这位名声赫赫的奇才大导演,以及他的片子和荣誉等等,都太被人熟知,我觉得也没必要我来作介绍和评价,所以我觉得还是选择另外两位传奇导演,罗曼·波兰斯基与罗伯托·贝尼尼。

首先我想先介绍一下《钢琴师》导演罗曼·波兰斯基,可以说我对于这位导演的经历真的是叹为惊止,用“传奇”人生一点不为过,而他的人生经历也充分展现在他的电影风格上,如果让我来形容他,那么用“鬼才”“怪才”我觉得还是非常贴切的,因为他的电影风格独树一帜,主要都是黑色恐怖电影,擅长在血腥中探索人性,在悬疑中制造浪漫。具有很强的艺术气质,恐惧感和神秘气息一直笼罩在他的电影中,这和他的人生经历有关, 而关于这位老导演的人生经历,他本身是犹太人,自己也亲身经历了二战,二战爆发后,全家被抓入集中营,母亲死于奥斯威辛,父亲侥幸保存了性命,波兰斯基本人则逃出犹太人居住区,在一个波兰农夫的帮助下存活下来。这个童年阴影对波兰斯基日后的人生观与电影生涯产生非常大的影响,以至于斯皮尔伯格多次邀请他出任《辛德勒的名单》的导演都被其因“挥之不去的痛苦”而拒绝,所以说如果当时他接受了斯皮尔伯格的邀请,由他和斯皮尔伯格共同制作《辛德勒的名单》,那《辛德勒的名单》这部经典的电影的风格也许又有些不一样了,同时可能也不一定会再出这部关于二战犹太人艰难生存的《钢琴师》。从毕业展现对黑色风格的兴趣,到去欧洲拍片发展自己在黑色电影上的才华,接着前往美国好莱坞发展,同时在美国他又经受了人生了另一个惨痛打击,怀孕的妻子与宾客遭到邪教组织毒手,惨死家中,丧妻之痛使波兰斯基的创作变得更为黑暗,同时事业却越走顶峰。事业顶峰的之时发生了性骚扰女童案, 他避走法国,而被美国通缉,虽避免了牢狱之灾,但从此再也没敢去美国,连荣获奥斯卡最佳导演奖时也缺席颁奖典礼,09年在去接受苏黎世电影节为他颁发的导演终生成就奖时被捕,直至去年2010年才真正成为自由人。

以上就是个人对波兰斯基的人生经历的总体概括简介,花那么长篇好几百字的介绍不是无用的为了凑字数,若为凑字数,不必去了解导演那么多人生经历,而做那么多了解是为了说明接下来《钢琴师》这部电影,《钢琴师》让世界重新认识了波兰斯基,也让他重新回到世界电影的颠峰。曾因不敢自揭伤疤而拒绝斯皮尔伯格的邀请拍摄《辛德勒的名单》,而后不再顾及自己童年的阴影,年近古稀的波兰斯基顶着跟风《辛德勒的名单》的压力,拍摄同样涉及屠杀犹太人题材的《钢琴师》,却取得了巨

大的成功。同是描写二战时犹太人艰苦求生的电影,《辛德勒名单》拿了美国最高的奥斯卡奖,《钢琴师》拿了欧洲最高的戛纳奖,外加奥斯卡最佳导演、最佳编剧、最佳男主角,名声不相上下。为什么?他将自己童年的真实经历倾注其中,改编维拉德斯娄·斯皮尔曼的自传,故事本身也是真实事件,在电影语言上,他放弃了自己一直的构图和对光线的追求,用一种接近半纪录片式手法进行拍摄,深刻展现真实性,使残酷的屠杀史实无需修饰就深入人心;在电影内涵上,前面我作了那么多对他人生经历,拍摄电影风格,所以说简单的说这是位以拍摄惊悚、恐怖、悬疑、暴力、情色、死亡和孤独为拿手的导演,号称“罪恶大师”,而在《钢琴师》中,他少见地注入了对人性的关怀,通过一个钢琴家的“偷生”故事映射他这个亲身受害者童年在农夫帮助下侥幸生存的状态,让人感到如此悲悯。

【钢琴师影评】

在看这部电影之前你是否一样以为和期待令人窒息惊叹的钢琴表演,如海上钢琴师一般,以为主角会如何如何用音乐鼓舞人们奋勇反抗纳粹,期待主角多么不屈不挠,如何玉石俱焚,催人泪下,但这些都没有。这部电影有的只有无可奈何的凄凉,还有战争中点点闪烁的人性光芒,主角是一条线索,一条穿越战争始末的线索,他是一个才华横溢的钢琴家,和平年代,他会有辉煌的一生 而战争乱世,他只能奋力在夹缝中求生存。

影片是从炮弹爆炸打破主人公优美的钢琴旋律开始的。炮声很快临近,震碎了窗户上的玻璃,这里我们看到他是热爱钢琴艺术的,我想他是想把一曲弹完,但炮弹没有允许他弹完,这似乎就是一个残酷的预示。

战争打响,作为犹太人的主角与兄弟姐妹还有自己年迈的父母一起开始了求生道路。从慌忙的收拾行李、争论藏钱方法到贱卖钢琴、给父亲弄工作证,罗曼·波兰斯基使用一种残酷的方式制造节奏,用一种舒缓的语言来叙述战争对人的影响,他先来一点悲惨的东西,跟着再展示一点恶劣环境中的人性,然后再来点更惨的。比如先讲犹太区传言德国人要把没有工作卡的人送走,男主角就到处替家里人找工作卡,当终于凑齐,但给他卡的人却说“这东西帮不了你们”。接着纳粹军闯进犹太人家里,直接把因为残疾坐在轮椅上未能见了纳粹军起立的居民连人带椅从阳台扔了下去摔死,钢琴家的妈妈失声尖叫,在街上开枪杀死犹太人,开车碾过他们的身体,到这里我意识到,这根本不是一部饱含激情的音乐剧,而是一部真实、残忍的历史悲剧。

他们全家都被送到火车站,要运走。在那里好几个小情节,我还清楚记得的有两处,一个是不停自责的年轻母亲,为了躲避秘密警察搜捕,闷死了哭泣中的婴儿,还有最让我心酸感动一段,也是我之前提到导演很少会在他其他作品中所注入的东西,对人性的关怀,全家人凑足20波币买了一块糖,父亲用小刀小心的分成6小块,你可以想象一块奶糖分成6份有多大,而这一小块糖,却成了他们一家人最后的聚餐。 而在他要上开往灭绝集中营的火车时,还是那个犹太奸警救了他,接下来在劳动集中营中,面对纳粹随意的开枪处死身边的犹太人时,主角真切的表现出作为一个普通人的害怕紧张心理,当自己被鞭打,他也惊慌地抱住纳粹军官的腿,在乞求不要杀死他。主人公在友人的帮助下从集中营逃离,又在友人的帮助下开始了流亡生活,他四处躲藏,靠别人的救济和自己在废弃物里找寻的食物维生。作为一个钢琴师,在这逃亡过程中有一个穿插我们可以看到,在安排他住在纳粹秘密警察边上的公寓里有一架钢琴,当我以为在这封闭的的沉闷空间里他会忍不住弹起钢琴而给他带来麻烦时,而导演的安排却是对他的手指空弹钢琴的细节,明明面对钢琴却不能去碰,因为他清楚明白自己的处境,多么清醒的意识以及对生存的渴望,只要隔空佯弹,因为音乐存在脑海之中。他只是静静的从窗户看着反抗侵略的生命被德军镇压,变成满街尸首;他既没有为这些反抗的英雄们给过实质性的帮助,也没有用钢琴曲去鼓励他们英勇战斗,甚至没有为他们的牺牲做祷告,他只是祈祷战争快点过去,送食物饿快点来到

来,尽管他心里有音乐,但那仅仅只是精神上的支持,真正能支持他活下去的还是食物。也许你会给他一个懦夫的定义,但我想说的是那才作为一个普通人真实可信的写照,并且我对勇敢的定义也不一样,我不认为他要在数十万德军占领的波兰以犹太人的身份拿起刀叉奋起抵抗才算勇敢,同时这也不能狭窄定义他为懦夫,那么也不能解释他在被奴役时,利用运粮的职务偷偷运武器,在每个列队回营的夜里,他们趁机把武器扔过墙,这也是他懦弱?墙里的人在最后反抗了,原因很简单,他们反正一死,而主角逃走了,原因也很简单,因为他有愿意收留他的朋友。他有可以不靠拼死存活,对于生存几率大的,又不违背道德的,为什么不选择呢,能这样在屠刀下生存下来就不能称之为勇敢吗?

我想《钢琴师》在影迷中的影响似乎并不及《海上钢琴师》,但这两部影片我压根儿无法比较。这也是为什么我本来拿《海上钢琴师》与《八月迷情》比较,现在用《钢琴师》与《美丽人生》比较,而没去拿《海上钢琴师》与《钢琴师》作比较,因为两部电影的立意完全不同,《钢琴师》并没有叙述主人公的技艺多么高超,他对音乐的理解也基本没有提及。钢琴在电影中最突出的表现是在主人公流亡快结束时,他在德国军官的要求下弹的曲子感动了德国军官,很多人可能认为仅是那一曲子救了主人公,认为音乐艺术没有国界种族之分,我想那也并不是重点,重点在于那德国上校也是真实存在的普通人,如果你也注意细节镜头,那么你会发现在他办公桌上有一张他的家庭相片,还有他手上无名指的戒指,说明他也是有家庭有妻儿的人,他也已经认识到战争已没有意义,他也渴望结束战争和妻儿团聚,而在主人公弹奏的那一曲的时,我想主人公也倾注了自己经历的苦难还有对回家的热切盼望,而那位德军上校能够理解感受到这点,因此送给他食物帮助他,所以我想如果斯皮尔曼如果不是钢琴师,他也不会杀他。这里还有一个对白,相当值得琢磨,当德军上校最后一次给斯皮尔曼送食物并告知他,他们要要撤退时,斯皮尔曼:“我不知道该怎么感谢你。”上校:“谢谢上帝,不要谢我,他希望我们幸存下来。所以那就是我们所要相信的。”这一个对话又让我想起在片子开头,当他们被迫搬离住所,街头一片混乱,一位犹太人或者波兰人说了一句“我无法再继续信仰上帝了”,这是不是也是一个呼应呢。而在结束德军上校说的预示着斯皮尔曼可以活下来。还有一个对话是上校问他战争结束后干嘛和他的名字,主人公告诉他自己叫“斯皮尔曼”,会继续弹在波兰电台弹钢琴,上校说他会去听他的演奏,还说“斯皮尔曼”对钢琴师来说是个好名字,这句我想是他对斯皮尔曼的祝愿吧。

最后斯皮尔曼和德军上校这整的一段故事,我想导演波兰斯基在他其他作品中都没有这样追求人物细腻的美好人性和心理,这无疑是一个他个人的突破,但是深入又发现《钢琴师》又没有完全摆脱波兰斯基的黑色风格,里面到处可见的的冷酷的镜头,也许你不会喜欢这部电影,太压抑却又缺乏压抑的释放点,即便看到德军的撤退,你依然感受不到所谓的胜利,主人公差点因为身上的德军外套差点死在同胞的枪下。甚至直到结尾,波兰斯基也不肯温暖一下,我们看到主人公重新西装笔挺地坐在广播电台里弹琴,然后跟着他的一个朋友去临时战俘营寻找那个最后救他一命的德国军官。这里来了压轴的一笔:他们始终没有找到,直到德国人在五十年代死在了苏联的战俘营里后,人们才终于知道他的名字:威姆·豪森菲德上尉。这短短一行字幕,却带出了二战结束后仍然无处不在的冷酷现实:政府高层即使接到报告却不努力寻找,苏军报复性地虐待德国俘虏等等,这就是真实。

钢琴家在影片中像是一把火炬,在帮助他的人手中传递着,他不属于战争,影片即在诠释残酷战争对美好事物的践踏 以及不可磨灭的人性。但在波兰斯基看来,我们这个世界,可能本来就是一个灭绝人性的地方,所谓人性,在他看在可能只是不知何时的灵光一现,所以对于波兰斯基本人,我想他并不信仰上帝。

原谅我对花了大量时间和篇幅对《钢琴师》和波兰斯基作了个人分析,本来还想做对演员的分析,但字数已经超出4000字,那么就省略这部分直接对罗伯托·贝尼尼《美丽人生》

分析了。如果说《钢琴师》是一部悲剧的的话,那么用喜剧的大致形容《美丽人生》也没什么不适合的,因为首先从导演罗伯托·贝尼尼讲起,罗伯托·贝尼尼本身就是一位喜剧演员,他的才华尽在喜剧上发挥的淋漓透彻,他的影片在意大利喜剧电影中占有不可动摇的地位。所以相比较波兰斯基是一位悲剧大师的话,那么罗伯托·贝尼尼就是一位喜剧大师,他们在人生观与世界观的认识上也是不太一样,或者说太不一样,罗伯托·贝尼尼是一位乐天派,而波兰斯基就是忧郁派,这在《钢琴师》与《美丽人生》两部影片上也展现的清晰可见。用中国的古话来区分两人,罗伯托·贝尼尼信仰的可能是孟子“人之初性本善”,而波兰斯基可能更偏向荀子“人之初性本恶”。

对比《钢琴师》这个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犹太人战争题材电影,《美丽人生》同属于同类题材电影,但这不是真实故事,唯一可以根据的就是这是贝尼尼父亲在纳粹集中营呆过两年,他便是在他父亲的经历的基础上进行《美丽人生》的创作,所以说这就不同于《钢琴师》的历史真实性,这是贝尼尼编制的一个童话故事,忘了提到一点,就是《美丽人生》这是一部贝尼尼自编自导自演的电影,而女主人公在现实中也是贝尼尼的“公主”。此外,罗伯托·贝尼尼也不是犹太人,尽管他不是犹太人,这故事也没有那么真实,但他在电影里融入了自己的个人记忆及深切的历史悲痛,他的父亲过去被关在纳粹集中营的经历对他影响很深,整部影片充满人性与希望。

之所以用“喜剧”来概括《美丽人生》,也正是这部片子的里处处存在的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这片子,用“一个王子,一位公主,一个幸福的孩子”的故事应该够了。罗伯托.贝尼尼想通过它编制的这个童话来展示面对死亡的了然心境。对于这么一个片子我想对此更多的是感受,对于影片在一些小细节的分析上我觉得没必要那么较真,毕竟这是一个残酷背景下的童话故事,在片子中所存在各种巧合和喜悦成分都是一种积极的鼓励,是对片名《美丽人生》最好诠释。

什么样的人生是美好的?提这样问题的人至少相信这个世界上还是有美好人生的,如果连美好人生是否存在也怀疑,那么显然这样的问题毫无意义,也就不会再提这样的问题。如果相信这个世界还是有美好人生,那么它至少还需相信这个世界是有善良,并且善良也必会出现在自己的人生中。

《美丽人生》的前半部分欢快而明朗,一切都那么的使人快乐。一位天才而好玩侍者,一位美丽公主般的姑娘,一段让人惊讶的爱情,后来则还有一个聪明乖巧的孩子,真是一个太让人羡慕的家庭。但是欢快明朗的世界里也有让人不愉快的插曲。慢慢地,这插曲占据了舞台的中央,从开始男主人公叔叔家遭到“野蛮人”破坏到后来,一匹无辜的马被涂成绿色,写上“犹太”的字样,直至商店门口处处出现犹太人与狗不得入内这样公然侮辱的丑恶字样。生活的天地越来越野蛮。虽然我们天才的主人公依然保持着幸福的笑容,但是面对这个世界的残暴这能以机巧逃避而无法抗争更无法改变。

到下半部分的时候,主人公一家三口都在集中营。集中营是一个让人颤栗的地方,但是我们的公主毫无畏惧,自愿走向了集中营。让我想到《钢琴师》里同样的场景,人们都不愿挤进那列火车。而这里男主人公依然机巧而智慧地生活着,依然拥有希望,依然拥有笑容。而且我们的孩子则也有梦想,有梦想就有快乐。这一切都是因为一个字“爱”。爱着她的丈夫与她的孩子的公主,当她的孩子与她的丈夫要离开她的时候,她作为一个非犹太人血统的人完全可以不必这样做,但她毫无迟疑地走向了开往集中营的列车,她要与丈夫与孩子在一起,那怕在那里面明显地有未知的险恶甚至死亡。爱的力量让她连死都不怕,更何况其他的险恶呢。

进入集中营后,主人公圭多不让他的孩子明白集中营的罪恶。本来是不幸被带到

集中营遭受非人的奴役和压迫,作为父亲从不给儿子以危险不幸灾难的感觉,而是一种以快乐兴奋热情乐观的心情给可爱的儿子编造了一个关于游戏的故事,似乎每个换个环节都是父亲特别安排,给儿子一个惊喜,让孩子相信这只是一个游戏,游戏有大家都要遵守的规则,如果表现好就会积分,表现不好就会扣分,甚至淘汰比赛资格,积满了1000分,就会赢得一辆真正的坦克。把一切都塑造成一场游戏,圭多是一位天才,虽然纳粹有强大的军队,有罪恶的燃烧炉,但是王子毅然改变了他的生活天地,把罪恶的集中营天地里的一切成功塑造成一场游戏。天真的孩子一直享受着游戏带来的快乐,集中营的罪恶并没有给他带来恐惧。孩子一直享受着应该的童年。他有一个智慧而伟大的父亲,所以他不仅避免了死亡,而且也避免了恐惧。即将被枪毙的路上,为了让孩子更相信这时游戏,他还做出幽默滑稽的动作和孩子传递眼神,随之枪声无情的结束了父亲的生命。结局是游戏成真了,盟军来了,真的来了一辆坦克,小孩兴奋了,因他坚持到了最后,终于赢得游戏胜利,赢得坦克,可以做坦克回家,父亲说的话都实现了。在大道上,发现了妈妈,母子团聚。结局让人喜极而泣,在那么绝望的环境里,身体和精神都遭受非人的折磨,伟大的父亲乐观的心态给孩子编造一个最美的故事,给孩子描述一个充满希望和美好的美丽人生。

爱他,就不能让他恐惧,这是圭多一直追求做的,有恐惧的童年大概不会有真正的快乐。记得鲁迅曾经说过游戏是孩子的天性,让孩子在没有恐惧的环境里快乐地游戏吧。美丽人生就是脱离恐惧的人生。

无论怎样对于这个世界的认识,每个人有每个人不同的世界观,因为每个人的经历不同,人生轨道不一样,不管你信上帝还是不信上帝,我们还是需要相信我们需要美丽的人生,而我们自己的美丽人生不是通过别人编织来的,是自己投以积极的人生态度而得来的,生活中可能存在不尽是美好的东西,更多是痛苦的成分,那么即使是痛苦的成分,我想也可以信仰它。

动画0901 韩健君

钢琴师影评 第七篇_那不忍睹目的罪恶——《钢琴师》影评

那不忍睹目的罪恶——《钢琴师》影评

机械学院 测控技术与仪器1201班 李阳

时光静淌,韶华暗逝,岁月总是以无声的姿态缄默前行,徐徐远去留下一地斑驳,以为滋生在历史夹缝中的丑恶会随着荏苒光阴被世界遗忘,焚作一捧骨灰,洒落在轮回几世后的清白人间,销声匿迹、杳无影踪。只可惜,罪孽与屠杀恶魔无以遮饰,血泪与惨痛苍生永远铭记,那段动乱不忍回首的历史,无辜的生命血流成河,汇成一汪愤怒咆哮的红海,腐烂的尸体堆积如山,连成一脉声讨罪恶的险峰,六百万冤魂含恨而终,人类遮住双眼上演自相残杀的惨剧,几十年后仍触目惊心,不忍直视。

这是一部气氛压抑的电影,真实纪录着鼓吹民族优劣说的纳粹魔党如何在朗朗乾坤下凌辱被自己视为卑贱人种的犹太人,席皮尔曼是一位年轻有才华的钢琴师,整部作品也以他的视角纪录了自己民族被摧残的全部过程,电影色调阴冷,气氛压抑,铺展于整个篇幅中寓意着历史的苍白、人性的凄凉。犹太人被迫带上大卫之星,不得出入公园、咖啡馆,行路只能选择水沟,甚至因被看不顺眼而挨顿毒打也属正常,这些践踏人格的规定在一个热爱自由的国度大行其道,并且嚣张放肆。然而,这仅仅是凌辱的开始,几日后,犹太人被勒令集中于指定区域,奸人乘机巧取豪夺,席皮尔曼竟不得不为了生存以最低贱的价格卖去的视为珍宝的钢琴。

电影的环境铺设与众生形态刻画细致,犹太人被欺辱的事例选取精心,涉及层面广远。那是一块肮脏拥挤的区域,墙外歌舞升平,灯红酒绿,墙内颗粒无几,疾虐横行,一具具死尸暴毙街头,无人过问;与丈夫失散的妻子精神恍惚,见人就问有没有看到自己英俊潇洒的爱人,日复一日,长此以往;几本厚书只卖出了最卑贱的价格,当生存都是个问题时,艺术与思想瞬间变得单薄苍白,不值一文;纳粹每晚驱车前往,随性挑选丁壮做活靶子,他们将一名坐在轮椅上的老者从高楼掷下时,眼睛未眨一下;屠杀生命成了一种乐趣,愚弄更是习以为常,犹太在纳粹党刺刀下恐惧地跳着丑陋的舞蹈,老人与小孩,高个女子与矮个男人,乐手无奈而惧怕地吹着欢快的音乐,愤怒的民众尽量表现出平静,这种忍辱负重的态度竟成为唯一的谋生手段。

当玩弄最终失去了乐趣,屠杀便成了恶魔不二的选择。他们把男人女人集中,塞入密不透风的火车厢内,一车车犹太人被运往远方,黑暗吞噬了所有生的希望,光明避开了真相,日复一日照耀着”河清海晏”的世界,席皮尔曼侥幸逃生,最终为被安排在一建筑工地为仇人堆砌磊盖高楼大厦. 欺压仍无处不在,甚至出离指定区域购置面包,竟被纳粹作为天大的赏赐慰藉被自己凌辱的犹太人.哪里有压迫,哪里便有反抗,当民族尊严被人践踏,同胞被屠刀杀戮,不站起来冲锋陷阵,以死相搏,或许连活下去的意义都没有.聪明的犹太人偷偷买到了武器,巧妙藏匿了枪支,他们有预谋策划了一场民族捍卫战,虽然最后寡不敌众,落后的枪支难与高科技作战设备匹敌,但是,他们却为正义平等吹响了号角,响声震惊了整个世界.

电影中对比手法运用娴熟,且巧妙真实得刻画了各种反差:安定与动乱、奢侈与贫贱、生存与死亡等。席皮尔曼用计逃出了建筑工地,在友人的帮助下顺利躲藏在了一安定的居所,他每天过着平静甚至寂静的生活,面对窗外的兵荒马乱,他成了一名看客。在动荡的时代,道德或许已不能评判人的高尚与丑恶,当生存都成问题时,保住性命也许远比为了不苟且偷生而忍辱负重要实在得多,席皮尔曼每天望着窗外,看着高墙对面,那里有自己朝思暮想的兄弟,那里有自己难以忘怀的屈辱,墙的里面,一群同胞吃着残羹冷饭,干着脏活重活,受着嚣张的纳粹人愚弄、欺辱甚至毒打,而墙的外面,人们平静的生活,街上是三三两两的人群,除了柴米油盐,他们或许不会过问平等自由这一系列政治问题。席皮尔曼发高烧,患重

病,却不能被医治,而他所居住的公寓附近,一群在杀戮中受伤的恶魔却享受着高级的医疗护理。践踏平等的军队飞扬跋扈,而维护平等的党人却东躲西藏,席皮尔曼食不果腹,低声下气,而隔壁的妇女却珠光宝气,杀气腾腾,到底是为何,面对一个素昧平生的陌生人,她竟能恶语相加,甚至不放过这只求生存的男人。人性的冷漠与残忍,浮夸与矛盾,在导演对比的镜头下淋漓尽致。

导演细腻写实的手法也在电影中充足体现,本部作品铺陈叙述,并无夸张的艺术手法,真实写记席皮尔曼在阴暗世界的生存录。同时,电影中虽并未以钢琴和席皮尔曼高超的琴技以及席皮尔曼对钢琴崇高的热爱为线索展开影片,但是这些却作为必不可少部分贯穿整个影片,电影刚起头部分,席皮尔曼在录音室内弹奏着心爱的曲目,窗外弹雨纷飞,工作人员纷纷逃逸,席皮尔曼却坚持弹奏最后曲目,直到冲击波击碎玻璃和墙壁,他才受伤出逃。第二个有关钢琴的场面是变卖钢琴,奸商趁人之危低价购买,席皮尔曼无奈出售。接下来一段日子,席皮尔曼在一餐厅弹钢琴谋生,他高超的琴技和在外的名声也为他赢得了生存的便利和他人的爱才之心,若不是他琴艺高超,他不会救下自己的兄弟,不会逃离通往死亡的火车,也不会最终被人帮助,过上寂寥却平静的生活。音乐也是他个人情感的迸发源,无琴之时,他摸摸做空谈状,有琴不得谈时,他又在琴键上回忆着乐谱,安静“弹奏”着热爱的音乐。 最后,当他遇到一位好心的德国军官,当军官让他弹奏一曲时,他情感迸发,十指炽热,黑白键在他手下奏响了生命凄婉的乐章,导演用独特的镜头,将他特写成一位下凡的天使,散发着音乐的魅力,却笼罩着被压迫的阴云。最终,二战结束,他凭着琴技,再次成为了举世瞩目的艺术家。琴,就这样自始至终,成为了影片的一条暗线。

对于电影,拍摄手法剪辑手法等各种艺术形式永远只是它的外衣,唯有影片的思想与深度才是它真正的核心。《钢琴师》用逼真的场面、毫不避讳的镜头刻画了二战时纳粹恶魔的残忍悟道、刻画了犹太民族受到欺辱与屠杀、刻画了人性的丑恶与残酷。然而,影中却也不乏温馨慰藉甚至振奋人心的场面,席皮尔曼被多人救助收留,纳粹军官为席皮尔曼送衣送食,还有犹太人斗智斗勇为民族而战,当多类故事被杂糅在整个电影,人性的复杂便被深刻凸显,这部电影,有在痛斥人类的残酷,有在颂扬人类的善良,而最终反思的,还是残忍善良、罪恶大爱共铸的历史,历史不应被遗忘、抛弃,而应被写成书本、拍成电影供后世人引以为鉴,《钢琴师》是一部反映历史的佳片,也是剖析人性的杰作正如《电锯惊魂7》中一句话,人类本无肤色之分,因为不同颜色皮肤下,藏着一颗相同颜色的心,同样,人类也并无种族之分,因为不同种族人身体里,住的是平等的思想与灵魂。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gr/446566/

推荐访问:海上钢琴师影评 战地钢琴师影评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