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习报告 > 政治实践报告

政治实践报告

时间:2014-11-16   来源:实习报告   点击:

【www.gbppp.com--实习报告】

政治实践报告(一):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报告

X X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

社会实践报告

学 生 姓 名

所 在 院 系

专 业

学 号

指 导 教 师

X X大学X X学院

20 XX年 X月 X日

一、社会实践选题与方案设计

科学发展观视野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十六大后为人所知的两个新概念,它们既有不同的内涵,又有共同的特点。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则是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总目标和总任务。显然,科学发展观就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观,它们要解决的问题和根本要求,都是为了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也就是要在以人为本、统筹兼顾中协调好改革进程中的各种利益关系,尤其是协调好经济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复杂关系,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通过这次的实践考察,我进一步认识到,科学发展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指针和根本保证。科学发展观指出了为了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在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前提下,进一步强调发展要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把科学发展观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指针的重要性。【政治实践报告】

落实科学发展观,不仅要做到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人民生活更加殷实,而且要实现“社会更加和谐”这一重要目标。因此,科学发展观包含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同时也体现了一个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

我们想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表明,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更加明确地由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这就要求我们对社会主义的“建设”、“发展”等范畴,有一个全面的理解。根据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建设”、“发展”首先指的是经济建设、经济发展;同时,经济的发展不仅会带来政治、文化、社会的进步,而且也需要政治、文化、社会的同步发展和有力支持。因此,我们所讲的“建设”、“发展”等范畴,应该包含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面建设、全面发展的含义。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特别是它所强调的“五个统筹”,以非常鲜明的态度和语言,阐述了我们所讲的“建设”、“发展”都是全面的建设、全面的发展,满足了实践的要求。因此,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根本保证。

社会主义的巩固和发展,需要的不只是百年的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和谐社会作为社会主义的一个目标,伴随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已经形成,同样也需要经过很长的发展过程才能完善和巩固。今天我们提出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又具有新的时代特点。经过多年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我国从经济结构到社会生活均出现了一系列新变化,迎来了改革与经济发展并存的特殊发展时期。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需要认真研究的一个大问题。为了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我们的党提出了三个重要的理念:一是发展,这是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二是以人为本,这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三是统筹兼顾,达到全面、协调、可持续,这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综合起来,就是要在统筹兼顾中达到以人为本的发展。我们在发展中不仅要协调好国民经济内部的各种关系,而且要协调好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各种关系。所以说:只有坚持科学发展观,才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从当前工作来讲,是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但是从其理论内涵讲,又不仅仅是为了实现这一近期奋斗目标,而是为了更好地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出发,按照我们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建设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包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这个意义上,科学发展观就是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观。

为了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少走弯路,正确的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我们首先要明

【政治实践报告】

确: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长期的历史性任务,要有持久奋斗的思想准备。当前,我们可以根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有针对性地从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做起,使社会更加和谐。

综合当今时代条件等综合因素,想要构建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抓住重点。这需要我们应该注意几个着力点,即:在扩大就业问题上下功夫;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问题上下功夫;在理顺分配关系上下功夫;在发展社会事业上下功夫。

根据这样的要求,我们必须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从完善管理体制、提高领导能力等方面着力,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奋斗。一要加强和完善社会管理体系,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二要学会正确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畅通群众的诉求渠道,完善社会利益协调和社会纠纷调处机制;三要建立健全社会预警体系和应急救援、社会动员机制,提高处置突发性事件的能力。只要持之以恒地坚持这样抓下去,就一定能够积极地促进社会越来越和谐。

在以科学发展观的视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前,我们不难发现有许多问题是要深入探讨并加以注意的。

在科学发展观视野下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都是在坚持和发展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过程中,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为贯彻落实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针对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问题,总结国内外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邓小平理论强调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仅是建立在对社会主义本质和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深刻认识的基础上的,而且是同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方针联系在一起的,同时也是同提高劳动者的素质联系在一起的,理论提出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也是从中国实际出发的重大举措,其目标就是为了达到共同富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样如此,既强调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又强调发展必须是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全面发展,还包括人的全面发展;既强调发展要有较快的速度,又强调速度要与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还要坚持可持续发展;既强调一部分地区可以率先实现现代化,又强调要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要切实关心和解决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要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等等。因此,在科学发展观统领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正是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有关发展的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在科学发展观视野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先要靠发展。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让经济、社会齐头并进。还有,要把“以人为本”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有机地统一起来。因为,科学发展观是重视发展的发展观,在以往的学习中,我们就知道: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就是发展,不在发展的基础上求和谐不可能和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建立在发展提供的物质基础上。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许多矛盾和问题,关键还是要靠发展。当然,这种发展必须是以人为本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在科学发展观视野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科学地理解和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科学发展观强调发展要以人为本,这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有重要指导意义的。以人为本的“人”,指的是广大人民群众,包括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以及与此相联系的人的生命、人权和人的尊严等等,这是建立在唯物史观基础上的,它不是客体,而是主体。也就是说,不能把人民群众单纯地看作是被同情、关爱和救济的对象,而应看作是推进改革和发展的创造性社会力量,看作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真正动力。它是发展的主体,但不是自然的主宰。以人为本的“本”是发展的出发点和着眼点、力量的来源。因此,以人为本就是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我们工作的出发点和着眼点,把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优势作为我们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动力,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我们的长远奋斗目

标。在历史的长河中,人类主宰和征服自然野心不断地增长,同时也造成了严重后果,使得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经济难以可持续地发展。在阐述科学发展观时,尤其在强调“以人为本”时,要把“以人为本”与“全面、协调、可持续”统一起来,而不能有意无意地形成两者的逻辑矛盾。只有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理解和发挥人的作用,才能在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形成良性的协调关系。

在科学发展观视野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我们坚持科学发展观,是针对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提出来的,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也要实事求是、求真务实。也就是说,我们在关注和解决社会问题的时候,决不能超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客观实际。可以这样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长期的历史任务,只能分阶段、有层次地循序推进。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来看,提出的目标和口号脱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际,往往是欲速不达、群众不满;坚持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际出发量力而行,则发展迅速、人民满意。只要我们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求真务实,团结奋斗,开拓前进,就能一步一个脚印地达到预定的目标。

所以说,我们要根据经济发展能够提供的条件来解决好社会问题。这要求我们必须努力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正确处理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问题。只有这样,我们的社会才能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当然,在科学发展观视野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是艰巨而又长期性的,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有义务,更有责任去分担此重任,相信通过我们的不懈努力,终究会完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工作。

XXX

年 月 日

政治实践报告(二):政治实践报告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小组社会实践报告

实践时间:2011年5月30日

实践地点:西南科技大学

实践内容:关于公务员热的剖析

关于公务员热的剖析

商务英语0902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第二小组

【摘要】近年来,公务员可谓是一个相当抢手的职业,无数应、往届毕业生以及社会待业人员纷纷加入考公务员的大军。然而由于录取名额的有限,最终导致“几家欢乐几家愁”,可是许多人虽然屡战屡败,但却越挫越勇、屡败屡战。从而导致了当下所谓的公务员“热”。究其原因,我们通过大量的调查与查阅资料后,总结出了大致三点:一是公务员职位本身的诱惑;二是就业压力;三是公务员考试政策正日趋公正。面对公务员的“热”,国家该如何做,个人又该何去何从、如何取舍呢?

【关键词】公务员考试 现状 原因 就业 思考

公务员,是指依法履行公职、纳入国家行政编制、由国家财政负担工资福利的工作人员。可是在现代人眼中,公务员就是:拿着高薪,坐在办公室喊:“我好累!”,然后享受带薪休假的一个群体。在更多人的眼里,公务员就是一个十足的金饭碗,可以说公务员就是一个永远不会失业的岗位和一个美好的未来的代名词。正是由于这种固有观念的存在,所以当今公务员考试炙手可热。每年公务员报考人数持续上升,可是仍然有不少人会去挤这个不能承受千军万马的独木桥,尽管风险很大,他们仍然跃跃欲试。

一、公务员考试现状

2011年度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公务员招考网上报名已经结束。截至10月24日24点,共有130.5万人通过资格审查,比去年略少,还有16.8万人招录机关正在进行资格审查,整个资格审查工作将于10月26日18点结束。

【政治实践报告】

从上述数据看,2011年公务员报考人数可能要略低于去年——去年通过审核的人数达到146万——但平均80人争夺一个岗位,以及竞争最为激烈的职位报录比达到了4666:1的现实,还是让大家再次见识了“公务员报考热”。

需要注意的是,2011年公务员报考人数略有减少,还有客观原因,这就是有的岗位明确要求报考者具有基层工作经历,提高了“经历门槛”。此前有媒体报道,一些公务员职位在报名审核时,就对报考者进行委婉的“劝退”,提醒他们的经历没有竞争力。如果没有提高“经历门槛”因素,2011年公务员报考创下人数和最热门岗位报录比例新纪录当无悬念。

对于“公务员热”,舆论从2007年起就呼吁“降温”,而那年的公务员报考人数不过60万。可是,此后却逐年“升温”,2008年,报考人数达到80万;2009年报考人数突破百万,达到105万。

根据2011年公务员报考已通过资格审查人员的情况看,报考中央机关及其省级直属机构的共有32.7万人,其中具有两年以上基层工作经历的人员19.1万人,占58.4%。报考县级以下职位的共有79.4万人,其中应届高校毕业生占57.2%。仅后者一项,应届大学毕业生就达45.4万。如果再加上前者中的应届高校毕业生,在报考公务员的大军中,应届毕业生将是“半壁江山”。

对于这些应届毕业生来说,报考公务员的心态,并非如一些评论所说,将其作为就业的首选——根据对大学生就业的调查,首选为国有大型企业,其次为跨国企业,再其次为机关事业单位——毕竟公考招生人数有限,这次公考只有1.6万个职位,更多大学生是将其作为就业的一个出路,即明知希望不大,但却要去尝试一下。不少应届毕业生把考公务员当成了一次“练兵”的机会,这与他们在人才市场上见到用人单位就投简历,并没有太大不同。

可以说,公务员报考人数突破百万的步伐,是和大学毕业生从2009年的610万,到2010年的630万,再到明年的650万完全同步的。这么大群体的毕业生,

只有10%尝试报考公务员,就将是60万以上!如果未来几年不出台进一步限制大学毕业生报考公务员的政策,公务员报考人数必然保持在百万以上。

利用课余时间,我们小组就公务员考试热在西南科技大学进行了一个调查,以下是调查结果统计图:

二、公务员考试“热”的原因

1、公务员职位本身的诱惑

《中国经济周刊》、《公务员该不该是金饭碗》一文中报道:长期以来,公务员职业因为稳定、工作压力不大被称为“铁饭碗”,成为很多人择业的首选,有数据显示,近十年来,公务员的流动率只有0.05%左右,那么公务员职位本身有什么诱惑因素,致使如此之重的人去追捧。

(1)收入、福利

“一杯茶、一根烟、一份参考看半天”,很多人用这句话来形容公务员工作轻松。近几年来,在历经多次加薪之后,与社会上大多数职业相比,公务员的工资也达到了一个相当高的水平。与此同时,公务员的福利待遇也有“范围扩大化”的倾向,在房补、车补之外,又相继出台了公家出资深造、民企工作可领双薪等政策,公务员更是由“铁饭碗”变成了“金饭碗”。

《新世纪周刊》,廖素冰《公务员金饭碗含金几何》一文中报道:从人事部网站公布的资料显示,从1985年以来,国家曾对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工资进行过8次调整和改革,高低工资差别从10.2倍下降到6.6倍,每次调整工资都有涨幅。此外,各地陆续进行的车补、房补,使公务员实际收入又多一层。例如在广州市的车改方案中,月补贴的发放标准为正处级2800元、副处级2000元、正科级650元、副科级550元、科员450元、工勤人员350元。而在北京市去年开始的公车改革试点中,海淀区对公务员按级别发放交通补贴,处级干部每月1300元至1500元,这些经改革而来的津贴补助对公务员而言,都不是小数目。汪玉凯表示,工作稳定体面、压力小、优厚的福利保障、工资不高却有隐形收入,这是公务员职位最吸引人的地方。另外,做政府公务员也是一些热衷政治的人走向仕途的必经之道。为了减小公务员地区、部门之间的收入差距,减少隐形收入对实际收入造成的差别,近两年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地方搞透明收入政策。在京、沪的“阳光工资”被称为:3581工程,即科级、。处级、局级和部级人员的月收入分别达到3000元、5000元、800O元和1万元。北京市委办公厅、市府办公厅去年联合下发了《关于清理整顿机关津贴、补贴、奖金,规范公务员收人的通知》,行政级别和工龄资历等成了核定工资标准的最重要依据。

《经济参考报》,王莹 徐扬《还是端着铁饭碗踏实:聚焦大学生公务员考试热》一文中报道:自从1989年以来,公务员不断加薪,虽然增幅不大但频率挺高,现在各地公务员的薪酬在本地都处于较高水平。公务员按工龄的不同,可以分别享受7到20天的带薪休假。医疗、住房补贴、一年拿13个月的薪水等都成为公务员这一职业的诱人“筹码”。【政治实践报告】

(2)城市户口、稳定、升迁

《经济日报》,李予阳《透视公务员报考热现象》一文中报道:以往由于难以解决外地人员户口进京问题,历年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招考有80%以上的岗位要求报考者具有北京市户口,颇受广大非北京户口的考生非议。今年中组部和人事部首次对中央国家机关的招考职位不再设户籍限制,并同等对待高校应届毕业生和社会在职人员,为全国范围内的报考者提供了平等的报考机会。户籍问题作为计划经济时代的遗产,迄今已成为困扰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瓶颈之一。此次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招考取消报考者户籍限制,在户籍制度改革方面迈出了新的一步。

《瞭望东方周刊》,程瑛《年轻人挤向中央政府掀起公务员热 》一文中报道:与之形成对照的是,一个多月前,中共中央党校的《小康》杂志对中国“快乐小

康指数”进行的抽样问卷调查显示,公务员这一职业群体的快乐感很高。数据显示,在26-35岁,36-45岁这两个年龄段,被调查者中45%有职位升迁空间。相应地,他们对工作的快乐满意度高。在46-55岁,84%的被调查者没有升迁空间,会享受现有职位的成果,他们对工作的满意度也比较高。【政治实践报告】

侯作振《“公务员考试热”社会的悲哀还是进步》一文中报道:在现今哪个企业能经受市场经济的洗礼,尤其是对以前来说最保险的国企,现在成了工人下岗大户,就业难成了老百姓最头疼的事情,可是公务员就不一样了,“是官强过民”,“金饭碗”,工资待遇连年涨,还稳定安逸,只要不犯错,职务只能升不能降。

温志嵩《公务员考试“高烧不退”的社会学分析——一个理性选择理论的视角》一文中写道:在这里,“社会理性选择”就表现得十分突出,相对于“生存理性”和“经济理性”这种单一标准的选择,社会理性选择更具有多样化,它促使大学生在参加公务员考试的过程中寻找的并非是“最大”或“最优”的标准——经济理性选择,而只是“ 满意”和“ 合理”的标准。因为“最大”和“最优”不仅难以做到,而且其付出的机会成本往往会更大,在生存压力之下,只要能求得相对的“满意解”,大量考生是宁愿放弃效益的最大化的。而这种“满意”和“合理”常常是不确定的,它与个人实力、资源价值、对资源信息的控制分布以及后果有直接关系。在基本生存安全得到保障以后,诸如个人价值实现等其他层次的需要就会凸显出来。参加公务员考试可能带来广阔职业前景、个人良好发展前途及可观经济收益等预期行动后果,这比起从事别的工作所带来的生存安全无疑具有更大的吸引力。公务员之所以成为考生眼中的“香饽饽”,除了“铁饭碗”的诱惑,还有“铁保障”的诱惑。在人们眼中,姑且不论公务员各种各样的“明补”及“暗补”,单是培训、医疗、退休养老等方面的保障,就是其他职业群体无法望其项背的。因此,社会理性选择比生存理性选择体现得更为强烈,并成为影响大学生参加公务员考试的主导动因。

(3)地位、权利、人脉

《中国妇女报》,襄尔《“公务员崇拜”说明了什么》一文中报道:折射出传统文化中的“官本位”思想尚难消除。一方面,大量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加入公务员队伍,可以促进公务员队伍知识化、年轻化、专业化,从而提高政府的决策水平和服务水平。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fw/77562/

推荐访问:思想政治实践报告范文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