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简历模板 > 华西村吴仁宝简介

华西村吴仁宝简介

时间:2018-09-27   来源:简历模板   点击:

【www.gbppp.com--简历模板】

华西村吴仁宝简介 第一篇_吴仁宝及华西村

[简历]

吴仁宝1928年11月出生在江苏省江阴县华墅乡吴家基。1957年他担任华西村党支部书记以来,在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把一个贫穷落后的小村庄建设成为享誉海内外的“天下第一村”。吴仁宝曾任江苏省江阴县委书记、江苏省政协常委。他是党的十大、十一大、十七大代表,第六、七、八届全国人大代表。

3月18日,原华西村党委书记吴仁宝因病去世,享年85岁。他被称为“中国最有名的农民”,曾将贫穷落后的华西村建设成为中国公认的“天下第一村”。他曾于2005年作为封面人物登上美国《时代》周刊。直到吴仁宝去世前几天,他还在为前来参观的游客做演讲。 据新华社、《南方人物周刊》报道

儿子回忆

“他最大的心愿就是让穷人过好日子”

关于华西村老书记吴仁宝去世的消息,记者18日联系了吴仁宝之子,华西村党委书记、主任,华西集团董事长吴协恩。吴协恩在电话中向记者确认了这一消息。吴协恩表示,父亲去世时,家人都在身边,该交代的事情也都交代了,所以去得很安详,没留下什么遗憾。他表示,父亲去世时依然关注着华西村的发展,并叮嘱他继续带领村民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父亲生前一再说,看到有人穷就心疼,他最大的心愿就是让穷人过好日子。无论什么时候,华西村都将在党的领导下,走共同富裕之路。华西村走这条路的决心不会动摇。”

华西村党委副书记孙海燕18日也表示,吴仁宝虽然身患癌症,但一直心系华西村的发展。直到去世前几天,他还在为到华西村参观的游客做演讲,介绍华西村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他还表示,吴仁宝罹患癌症的消息华西村很多人都知道,在他去世前,很多村民都轮番到家中探望他。

媒体印象

“尽管读书不多,却有天生的演讲能力”

华西村的村口,竖有一面巨大的宣传牌,上面写着吴仁宝的两句名言:“家有黄金数吨,一天也只能吃三顿;豪华房子独占鳌头,一人也只占一个床位”。吴仁宝参加工作近60年,作为中国首富之村的“当家人”,他却给自己立了一条“三不”规矩:不拿全村最高工资,不住全村最好房子,不拿全村最高奖金。当华西村农民已住进第六代别墅,吴仁宝现在依然居住在上世纪70年代建造的简陋老房里。

吴仁宝每天坚持工作10多个小时:早晨5点多起床,收听新闻、检查村容、察看企业、接待游客、参加会议,还时常与村民座谈,了解生产生活情况……一直要忙到夜里12点,睡眠仅五六个小时。

记者曾于2008年6月进行“改革开放三十年”专题报道时前往天下第一村华西村进行实地采访。当时,老书记吴仁宝尽管已经年近八旬,却依然精神矍铄。这个白发苍苍的老人走起路来依然虎虎生风,说起话来也是干净利落,声如洪钟。

吴仁宝给记者留下最深刻的印象就是他一流的口才。尽管读书不多,但吴仁宝却有一种天生的演讲能力,能把一些很深刻的道理深入浅出的让听众明白,尽管“土得掉渣”,但却生动形象。每每逗得台下观众哈哈大笑。即便讲上两三个小时,他依旧思路清晰。当地老百姓亲切地称他为“农民思想家”。

发展之路

从“穷得叮当响”到亮相纽约时报广场【华西村吴仁宝简介,】

2011年11月10日,华西村形象宣传片结束了在美国纽约时报广场为期两个月的亮相。两个月来,每天50次的播放频率,刺激着世界各地到此的游人,传递着华西村跨出国门的雄心。

这期间,华西村建村50周年庆典办得轰轰烈烈。投资30亿建成的328米高楼比肩北京最高

楼;楼内置一头重一吨、价值3亿人民币的金牛,加上各种装饰,整幢楼价值近五十亿;而村后龙砂山上的“万米长城”、“小天安门”和“美国白宫”,是来华西村游览和学习的国人眼中的神奇景观……

华西村刚组建时,面积只有0.96平方公里,人口667人,穷得叮当响。在“以粮为纲”的上世纪六十年代末,吴仁宝率领村民办起了一家小五金厂,这座“地下工厂”运营10年,给华西人创造了上百万元的利润,也是华西村走向共同富裕的第一个台阶。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吴仁宝大胆解放思想,发展多种经营,很快使集体收入达到上亿元。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如今的华西村方圆35平方公里,人口3.5万,南有“钱庄”(工业区),北有“粮仓”(农业区),中间是村民生活的“天堂”(生活区),全村总资产超过160亿元,年销售收入超过500亿元,上交利税超过8亿元。

“华西中心村内,外出就读的大学生回村率是200%,他们不仅自己回来了,而且还会带自己的男朋友或者女朋友,甚至带同学回来。”华西村宣传科赵开军自豪地说。

“回来有房子、车子,也不用找工作,我为什么要在外面?”从华侨大学毕业回村的赵龙贤说。和他同一年回村的李梅红之前就读徐州空军学院,“和身边同学唯一不同的,就是优越感。”

[声音]

“实事求是最难”

“我个人来说,对我自己的评价,从性格来说可能和别人有不同之处。一是我的性格,无论什么事情都要以很快的速度去办,如果不办,我睡不着觉;二是我办这个事情,会反复思考利弊关系,不脱离实事求是、依法办事。但是我说,实事求是最难,有时候,为了对付一些情况不能实事求是,最终来实现我自己的实事求是。”

“华西村离得开我,也离不开我。为什么?从现在来看离得开我了,从过去,可能离不开我。我华西建村50周年,我叫新书记开幕,我搞闭幕。所以我这个50年可以说起到很主要的作用。现在开始今后的50年,就不需要我了,他们去开幕了,我就闭幕了。现在我个人,还要关心方针政策,党纪国法,管好自己,这些还要考虑考虑。”

“50年代是听,上面说的只要我们听。上面浮夸风我也听了,浮夸风的时候我也是积极分子,我也报过一亩地收3700斤粮食,旁边的一个乡说,他们收一万斤,我就说你一万斤是假的,我不相信,实际我自己3700斤也是假的。自己假了还说人家假。后来毛主席召开七千人大会,到那时我才坚决纠正浮夸风。

60年代我是顶。60年代又有领导来叫我怎么搞、怎么搞,我说我不听了,领导不满意,说吴仁宝是骄傲自满,目中无人,独立王国。我说怎么搞的,后来想想不对,明着顶是要吃亏的,我就想暗着顶。从此以后,不管哪个领导来指导什么,我都当面答应:谢谢领导关心。领导走了以后,不符合华西实际的绝不执行。

70年代是拼,拼命大干社会主义,以粮为纲,旱田改水田,两熟改三熟。农民搞得辛辛苦苦还只是温饱。所以我的缺点主要在这30年。以前的力气花得大,人还辛苦,但效果不好,现在没有原来苦,但是大家好了。”

[争议]

华西村搞世袭?“天下第一村”传奇还能持续多久

吴仁宝治下的华西村一直以来饱受争议。他被认为是这个“独立王国”的“国君”。各种具有象征意味的建筑与行为,是吴仁宝及华西村在经济成功之后的一种资本转化,如同富人的成功总要通过慈善和捐款来转化一样,他需要这种表征:把经济地位转化为另外一种地位。 对于只读过几年私塾,却执掌一个村级政权四五十年的吴仁宝来说,他从没想过自己会有这样的成就。

自1961年建村以来,这个面积不足一平方公里、村民连吃饱饭都困难的村庄,蜕变为2010年销售收入512亿元、人均纯收入8.5万元的超级企业集团,村民都变身为股份持有者。

严格说来,华西并不是完全的社会主义,因为它有严苛的村规民约;它与纯市场经济的股份制也不同,村民的股份无法抽回,如果离开,一切浮华转瞬成空。因此,华西村注定是一个无法复制的成功。

在这个典型背后,鲜为人知的是,华西村已经成为吴仁宝家族控制的企业。有研究者统计后指出,吴仁宝4个儿子可支配的可用资金(可用资金被定义为扣除所得税后的净利润)占华西村资金总量的90.7%(据《北京青年报》2003年7月17日)。

从党内职务来看,华西村党委的五十多人中,“以吴家为核心的圈子达到36人,占党委总人数的72%”(2003年07月16日《21世纪经济报道》)。有学者整理了42年来华西历任村干部的名单,一个不变的事实是,华西村最高掌权者始终是吴仁宝。

吴仁宝曾经说,“如果我吴仁宝搞个体,华西这些财富就是我一家的了。”

但是,华西并没有走上这条路,他们现在还在坚持集体主义道路。记者曾和吴仁宝及其儿子辈、孙子辈的人交流,感受到他们思想活跃、眼界开阔,与很多现代市民不同的是,他们头脑里集体不散的意识非常强烈。

学者指出,吴仁宝之所以能在华西屹立50年不倒,关键在于“两头保持一致”:对底下,一定满足他们(的需求),不断地满足他们,总是比外面超前;对上面,他有着高度的政治敏感,永远走在时代前列。

吴仁宝在学大寨时期办工厂,在“苏南模式”乡镇企业初兴之时开始走集体股份制,在乡镇企业式微之际搭起海运、航空、金融、旅游的转型平台;政治上则从政治挂帅的年代,集体主义的“主体思想”勇立潮头,一路先进“典型”……

但是集体的不朽如同南街村的“永动机”一样,令人生疑。吴仁宝说村民希望他活到1000岁,但这只是一个美好的愿望。随着“一分五统”政策下的并村扩张,“拆迁”矛盾在这个“集体王国”中也日益凸显。

如学者所言,华西村和吴仁宝迎来了“后集体主义时代”的各种挑战。以家族掌控的集体,能否不朽?吴仁宝作为华西村的精神和物质领袖能否不朽?他的后来者能否顺当地安排吴仁宝留下来的政治、经济乃至道德遗产?这一传奇还能持续多久?

只有时间能给出答案。

华西村吴仁宝简介 第二篇_华西村简介及其发展历史

华西村简介

华西村位于江苏省江阴市区东,华士镇西,华西于1961年建村,最初面积0.96平方公里,人口1500多人。40多年来,在吴仁宝老书记的带领下,华西人努力发扬‚艰苦奋斗,团结归口,服务分配,实绩到位‛的华西精神,建设了一个社会主义新农村。近年来,华西先后获得‚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模范村民委员会‛、‚全国文明村镇‛、‚全国文化典范村示范点‛、‚全国乡镇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全国乡镇企业先进企业‛、‚全国大型一档乡镇企业‛、‚全国乡镇企业科技工业园‛等殊荣。并被国内外各界人士,赞誉为 ‚天下第一村‛!

华西村,始终坚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不动摇。目前,村民家家住400到600平方米的别墅,有100到1000万的资产,有1到3辆小汽车。2005年,华西实现销售收入307.8亿。全村还建有塔群、隧道、龙西湖、桥文化、天安门、山海关、世界公园、农民公园、以及百米金塔、千米长龙、万米长廊、万米长城等80多个旅游景点。自改革开放以来,已接待1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宾客来考察、访问。现在,每年游客接待量在100万人以上。

‚个人富了不算富,集体富了才算富;一村富了不算富,全国富了才算富。‛华西富了,坚持做到‚三不忘‛(不忘国家、不忘集体,不忘左邻右舍及经济欠发达地区)。2001年6月份以来,通过‚一分五统‛的方式,将周边16个村纳入华西共同发展。目前,一个面积超30平方公里;人口超3万人的大华西,人心所向,一呼就应,文明富裕,稳定和谐。华西村投入资金5.2亿元,搬迁村民2700户,在‚山北‛建设一个‚万亩农林科技示范园区‛。这样,通过‚拆老厂房建新厂房,拆老屋基建新公寓房(别墅‘修修补补’)‛的方式,节约土地2500亩,建成一个以‚粮、果、树、渔‛汇聚的生态旅游观光园。

华西村是这样发展起来的 华西村的历史

2008年10月28日13:26 证券日报

华西村的历史——‚奠基‛

四十多年之前,华西村寂寂无名,跟江南大多数村庄一样,河浜纵横,土地高低不平。不仅 1

粮食生产没有保障,一遇自然灾害不是背井离乡就是家破人亡。1961年,经历了饥饿的三年困难时期之后,吴仁宝带领华西的社员们开始改土造田。这个时候,山西昔阳县的大寨大队横空出世。

陈永贵带领大寨社员们三战狼窝掌,将七沟八梁一面坡改造成稳产高产的海绵田。发生在太行山脚下的奇迹启发了远在江南的吴仁宝,他结合华西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一个以十五年为期建设社会主义新华西的长远规划。吴仁宝的‚十五规划‛重点是兴修灌溉渠道,建设高产稳产的‚吨粮田‛,将全大队分散的十二自然村合并成一个华西村。

据CCTV网站消息,1972年,提出‚十五规划‛之后的八年,华西大队的粮食达到亩产2100斤,终于实现了‚吨粮田‛的目标。吴仁宝和华西大队都成为当时苏州地区和江苏省的农业生产先进典型。但是,要想进一步提高粮食产量,就必须购买机械设备,修建和完善水利、水电设施,这些资金却没有着落。另一方面,从1961年到1968年,全村劳动力增加142人,而土地仅仅增加了6亩。这时候,吴仁宝敏锐地发觉人均土地面积在大幅下降,如果这样下去,华西大队势必成为又一个‚高产穷队‛。

【华西村吴仁宝简介,】

为了避免华西成为‚高产穷队‛,吴仁宝准备建一个小五金厂,由于当时那个特殊的年代,小五金厂的地址选在杂草丛生、树木茂密的水塘边上。一个地下作坊似的小五金厂就这样奇迹般地生存了下来,十年的时间里,它实现了近300万元的产值,利润率高达30%至40%。小五金厂让吴仁宝尝到了办工业的甜头,坚定了他‚无工不富‛的发展思路,为以后华西的工业化道路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在吴仁宝被调到江阴县任县委副书记、书记之后时间不长,他继续回到华西村担任村支部书记,可他看问题的角度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却有了很大的不同,可以说,这一起一落让村官吴仁宝成为了一个与众不同的带头人。

1978年,安徽凤阳遭遇百年不遇的旱灾,小岗生产队的18个农民秘密地签订了这份包干到户的契约。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名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大包干开始在全国农村推行。 包产到户将绝大部分农民从僵化、低效的公社体制中解放出来。问题是,经历了合作化和公社化的农民产生了一种困惑,‚辛辛苦苦三十年,一夜回到解放前‛的说法在当时的乡村四处流传,仍然坚持集体经济的华西村也不例外。80年代分田到戶、土地承包流行時,吴仁宝主张‚领会中央政策,闷声发大财‛,没有分田到户,继续集体所有制经济副业。

与此同时,大批人民公社时期遗留下来的‚五小工业‛在改革开放的政策支持下开始迅速 2

扩张。在江南农村,被称为‚苏南模式‛的乡镇企业已经初具规模。这时,吴仁宝来到北方,走访了著名的刘庄和大邱庄,它们在工业上取得的成就大大刺激了吴仁宝。

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开始,华西村进入了一个飞速发展的阶段,急剧扩大的生产规模和经济增长的速度令所有的人都瞠目结舌。城乡差别、工农差别、甚至贫富差别这些阻碍中国社会发展的重大难题在这里居然被消弭于无形之中;华西村村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不仅在中国农村来说算得上是首屈一指,即使许多城市也难望其项背。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开始,华西村用投资建厂等方式对许多周边村进行‚帮扶、帮带‛,希望通过这样一种方式与邻村一起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但是,这种输血式的帮助往往是徒劳无功。总结多年的得失,吴仁宝创造性地发明了一种独特的合作模式,叫做‚一分五统‛。 实践证明,‚一分五统‛是一种双赢的合作模式。于是,一幅大华西的蓝图在吴仁宝的眼前展开。经过多年的磨合,华西村与周边16个村庄组成了一个占地面积三十平方公里,人口超过三万的大华西。按照吴仁宝的规划,大华西‚山北是粮仓,山南是钱庄,中间是天堂‛,华西村真正成为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天下第一村‛。

3

华西村吴仁宝简介 第三篇_关于华西村村长吴仁宝的几点思考

关于华西村村长吴仁宝的几点思考

华西村奇迹的创始人吴仁宝刚刚过世,享年85岁。他1957年当上华西村支部书记,一干就是48年。把一个一穷二白的小乡村发展成一个现代化的小城镇,也就是现在的大华西村,总人口达35,000人,去年人均纯收入8.8万人民币,是全国农村人均收入的11倍,全国城镇人均收入的3.5倍。

原来的老华西村面积0.96平方公里,现在的大华西村是在老华西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涵盖了周围其它15个自然村,同时被编排为华西1村,2村。。。到华西13村,总面积35平方公里。华西村三年前用20亿人民币建一栋高328米的摩天大楼,与当时北京的第一高楼保持同样的高度。

在华西村,家家已经住上了别墅,人人开起了汽车,而且每个家庭的存款都超过100万元。他们的生活水平已经达到了西方发达国家的水平,所以,华西村被国人称为天下第一村。

那么,既然在江苏的江阴市可以出现„天下第一村‟,为什么其它地方就再也找不到这样的村庄了呢?是因为华西村不可以复制吗?而不可以复制的原因在哪?

回答这些问题,对当下研究中国农村现代化,城市化,以及如何缩小城乡差别,都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要了解华西村能否复制,就必须知道华西村的成功条件和走过的路程。今天,我看到人民大学郑凤田教授博文《吴仁宝是怎样缔造天下第一村的?》,深受启发。他不仅讲到吴仁宝如何实现„三连跳‟,把一个只有不到2千元资产的穷村落,发展成为一个年产值524亿元的现代化村镇。

他的这篇博文,我可以总结如下。

首先,吴仁宝是一位有思想,有亲和力,有超强的创造能力的农民领袖。他1928年出生,1957年当上华西村的支部书记。那时的华西,农业生产力相当落后,

和全国广大农村一样,农民长期处于吃不饱,穿不暖的状态。

我也是在农村长大的,自己也经历过那时农村的落后,不仅是生产力落后,而且,生产方式,和领导的意识也非常落后,肚子吃不饱,是天天感受到的事情。我高中毕业才15岁,回乡当了生产队的记工员,每天痛苦的劳作,最多得0.6个公分,在好的年份,每个公分3毛钱,在灾害严重的年份,公分值是负数。所以,我天天都有„中国梦‟,那就是老天爷不要闹灾,国家不要征收各种苛捐杂税,让我们能够吃饱饭。可是,那个时候,我们村没有像吴仁宝这样的领导,梦想再好,都是空的,醒起来,什么都没有了。【华西村吴仁宝简介,】

如何把落后的农村,改造成为吃得饱,穿的暖的农村?恐怕是每一位农村干部和社员最迫切考虑的问题。然而,并不是每个村干部都有能力,而且愿意为农民兄弟无私的拼命工作的。

吴仁宝是个例外,当大家都认为„农业学大寨‟是一种花拳绣腿,没有实质性作用的时候,吴仁宝却认真的学大寨,带领村民改造农田,把单位土地产量从不到700斤,提高到了1000斤。这在那个缺乏技术,缺乏化学肥料的年代,就已经是一种奇迹了。

人民公社化的最大问题,就是个人的劳动积极性和最终的劳动报酬无法统一,导致公社化瓦解,从大公社,变成了公社,大队和生产队的„三级所有制‟。

所谓大队,有可能就是一个大的村庄,也可能是若干个小村庄连成一个大队。生产队一般是几十户人家合在一起,统一生产,统一分配。生产队长服从村支部书记的领导,村领导也可以支配和调动生产队的一部分资源。

生产队社员的工作积极性和生产队的最终分配挂钩,如果队的生产好了,社员的分配也多了。但是,社员的劳动积极性,和生产队的队长领导能力直接有关,和生产过程的分工透明度有关。

社员每天下地,当天的工作只能用工分来进行„初分配‟,最终的分配是产出和工分挂钩。这种生产过程和产出过程的„脱钩‟或者是„滞后‟,导致社员工作积极性

不高,甚至出现各种各样的怠工现象,尤其是农忙季节,如果出现怠工,最终的产出就大打折扣。

所以,生产队能否发挥其最大的生产潜能,关键取决于两个条件:领导的威信,所有队员的认真工作和同心协力。这两个条件听起来容易,做起来却非常的难。因为,人的本性是自私的,包括领导也是自私的。只要存在自私,公社化的模式就会失败。

回过头来,吴仁宝的成功,就在于他个人的超强威信,村民相信他,大家拧成一股力量,使华西村的集体经济得以发展壮大。吴仁宝的最大作用,就在于自己不自私,而且能够让社员也不自私。

吴仁宝的这种个人魅力和能力,恐怖在其它村落,就很难复制,或者无法复制。 另外,上世纪60年代,思想非常僵化,政府不允许农村搞副业和工业,也不允许有自由市场。可是,吴仁宝却带领村民„偷偷‟的搞了,在那个年代,这是要杀头的。我所在的广东省,在我读中学的时候,公社就组织了好几次批斗大会,对那些„偷偷‟搞小五金的人,不仅没收了他们的所有财产,还把他们打入监牢。 吴仁宝和华西村是幸运的,没有遭到上面说的同样命运。到了1978年,邓小平出来搞改革,允许农村搞副业的时候,华西村已经有了近20年的农村小工业的发展经验,而且积累了200万元的原始资本,使华西村能够站在其它农村所没有的至高点上大搞乡村工业。

对于搞工业,吴仁宝也有一套。他紧紧抓住华西村的技术和人才优势,紧紧的盯住当时大环境背景下的市场,全力以赴大搞三大产业:钢铁,纺织和旅游。旅游靠的是华西的名气,钢铁是国家的急需物质,纺织是中国的出口拳头产品。这三个产业做好了,做大了,对小小的华西村来说,那就有无限的发展和利润空间。 吴仁宝的个人领导能力和亲和力数十年如一日,他看上去有些„高调‟,但是,他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有人对华西村和吴仁宝也说三道四,但是,事实的情况,是他建立起别人无法建立的华西奇迹。

那么,华西村为什么不能复制呢?

其实,改革开放以后,国有企业被私有化或变相私有化。连上世纪90年代为国家做出巨大贡献的乡镇企业,也大都被私有化了。

私有化的结果,使少数人发财了,包括国企高管,银行高管,以及众多的私人企业老板。

有人骂华西村90%的资产被吴仁宝和他的家人控制着。这可能是事实。但是,他们家族是不是掌握了华西村90%的财富呢?也就是说,是不是除了他的家族,其他人掌握的财富只有10%呢?

我相信,不是的。如果是这样,所有华西村的村民为什么都可以住上别墅?每户人家都有百万以上的存款?

要知道,如果你要说吴仁宝是完全无私的,恐怕不现实,也太过苛刻。作为一位农民领袖,在他带领所有人发财的同时,他自己和家人得到比他人多一些,甚至多数倍的财富,不应该说他太过自私。

我打个对比,中石油的资产数万亿人民币,一百多万员工。他们工资收入很高,但是老总们的收入却是普通工人的数百倍,这样巨大的收入差别还只是出现在国有企业。如果是私人企业,工人的收入基本是维持最低生活水平,而大老板的财富超过100亿的,大有人在。

敢问,哪怕是最赚钱的国企,或者是有上千亿资产的私有企业,哪个企业能够让所有的工人都住上别墅,都能开上汽车,都能有100万存款?

总之,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无私,或者基本无私,是华西村成功的秘诀。过去的无私是要带领大家拼命干,跟大家同甘共苦。致富以后的„无私‟是在分配的时候,尽量按照贡献来分配,而不是靠不平等的竞争,或者垄断来分配。当下社会两极分化,官员和企业家过度的自私,使有钱人无比富有,使弱势群体连基本生活都很艰难。

这样的现实,使华西村和吴仁宝很难在中国的大地上复制。这就要求政府必须

通过法治来调整收入分配,从而提高全民的劳动积极性。这样,中国才能进入高度文明和发达的国家行列。

在我看来,吴仁宝和华西村奇迹,不仅在于他们富有了,而更重要的是他们给国人的警示:要发财,大家一起来。

吴仁宝千古,华西村精神千古。

附注:吴仁宝语录精选

【华西村吴仁宝简介,】 【华西村吴仁宝简介,】

【当干部60年】我这60年,总结起来就是,50年代“听话”;60年代“暗顶”;70年代“拼命”;80年代“觉醒”;90年代“警惕骄傲”;21世纪“创新”。

【两个一致】 “既和上级保持一致,也和群众保持一致。”

【如何让百姓听话】“我听了老百姓的话,老百姓肯定会听我的话。”

【财富观】“家有黄金数吨,一天也只能吃三顿,豪华房子独占鳌头,一人也只占一个床位”。

【带领共富要做好“三头”】吃透上头,熟悉下头,晚上碰头。

华西村吴仁宝简介 第四篇_华西村 吴仁宝

“一是要有长久发展的眼光,二要看清自己的不足,三是要学会虚心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只有这样经营下去才可以致富。”83岁的华西村老党支部书记吴仁宝,在寄语中央电视台“永业生命素杯”首届三农“致富榜样”评选推介活动时,他结合自己的创业道路,为青年创业者传授了三大法宝。 吴仁宝,2009年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在他的带领下,华西村从一个默默无名的江南农业小村,如今发展成为工农商并举、年销售收入达450亿元、老百姓安居乐业的“天下第一村”!

2010年4月,华西村老书记吴仁宝接受了中央电视台《致富经》栏目的专访。提及自己当年的创业之路,这位83岁的老人,依旧精神矍铄,侃侃而谈。他结合自己的创业道路,总结出了自己创业成功的三大法宝。所谓三大法宝:第一就是要有远见,要有长期发展的眼光,吴仁宝认为创业是个长期的行为,应该有长期的规划。创业者不能目光短浅,不注重长期发展,如果只搞政绩,搞形式,这样的创业行为,肯定是不行的;第二要时刻看清自己的不足,寻找自己的差距,然后通过学习别人成功的经验来弥补自己的这些不足和差距,努力做到在学习中提高自己,在学习中发展自己;第三就是要学会虚心听取各方面的意见,不管是上级的,同行的,还是员工的意见,只要是对的,都应该听取,都应该虚心接受。吴仁宝认为青年创业者只要遵守了这三大法宝,就一定

会在自己的创业道路上越走越宽广。

提及中央电视台《致富经》栏目,吴仁宝认为这个栏目办得好,抓住了时代的脉搏,体现了时代的主题。他还特别提到了《致富经》的栏目宣传语——“财富无处不在,行动成就梦想”,认为这个宣传语讲得好,有水平。现在的社会到处充满商机,就看你能不能发现,发现了能不能抓住,最后还要以实际行动来见证梦想,他认为要创业一定要敢去想,但不能瞎想,还要不断地实践,只要这样梦想才会实现。 中央电视台“永业生命素杯”首届三农“致富榜样”评选推介活动,由中央电视台《致富经》栏目主办,该活动不以创造财富的多少论英雄的,而是希望通过榜样的力量,激发人们对自我的认识和开发,用智慧点燃希望,从而能够把握身边的商机,去创造财富。目前本次活动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为此《致富经》栏目特邀请许多商界名人、著名企业家谈谈自己的创业经验,希望能够给年轻的创业者带来思想上的启迪。

下面是《致富经》栏目记者专访华西村老书记吴仁宝的详细内容。【华西村吴仁宝简介,】

《致富经》记者:您对“三农”是怎么理解的?

吴仁宝:我们国家非常重视三农,为什么?因为我们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农民要做主导,农民富了国家才能强,那么怎么让农村富,我认为有三个方面:

第一农村要城市化。所谓城市化,就是说,我们农村的农民的住宿、文明要同城里的一样,高楼大厦,这个不是全部。就华西来说,已经城市化了,所谓城市化,华西的农民同城市的生活,文明各个方面,包括文化可以说同步了,城市化了。要说高楼大厦,农民住小洋房,我们也同城里不差了,所以一要城市化。

第二,农业工业化化。什么意思?农村要发展,发展经济要工业化。我们华西要发展五业:有农业、有工业、有商业、有建筑业、还有旅游业。因为旅游业,我们华西说旅游唱好戏,为什么?旅游能够促使人文明,能够促使环境优美等等。所以我要工业化,农村产业不能搞单一经营,如果你搞单一经营,我的看法是难以实现,所以农村一定要发展。 第三,我们农民要知识化。现在,华西村特别是青年农民,上国内外高校去学习、培训,知识都提高了。

所以,要说农村三农就是要做到刚刚讲的,农村城市化、农业工业化、农民知识化,这样我看就是成功了。当然一步也不能达到这个要求,但是我们有希望,现在华西已经达到了,今后会有更多的华西,将来在咱们中国华西普及了,那就必然国富民强了。

《致富经》记者:在您讲的“三化”,肯定会涌现出一些致富的带头人,他们创业,然后带动乡亲,自己也致富了,他创业非常好,您觉得这样创业的典型,在我们这个时代应

该是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人才是三农创业的典型?

吴仁宝:我们农村的干部、创业家要“三创”,创什么?创新、创优、创效。我不叫创业,一般通常讲三创,但是优也好,新也好,最后还是要有效益,一定要有经济效益,这个才叫“新”、才叫“优”,如果你在创业,失败了,资不抵债了,没有效益了,这个归根到底不是我们的目的。 《致富经》记者:如何做到有经济效益?

吴仁宝:要有经济效益,我们要做到三条:一是要长期行为,我吴仁宝今年83岁了,我从懂事起,我就是要为农民争口气,改变农村面貌,这个就属于长期行为。所以我说第

一、要长期行为,不能搞个政绩,要长期发展。第二、一定要看到自己的不足,要寻找差距差距,纠正不足。第三还要学会虚心听取各方面的意见,老百姓的意见,上面的意见,国内外好的经营者的意见,都要去听。总共三条,长期行为,看到自己的不足,听各方面的意见,尽量纠正,你这样经营下去就可以致富。

《致富经》记者:您也是带动三农致富的好干部,老企业家,要想成为一个成功的企业家,你觉得最重要的是什么?

吴仁宝:最成功的是实事求是,办一切事情一定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人家失败的教训要去研究,研究人家失败的教训,我觉得比学习一般的经验从一定意义上来说还要

重要。所以我是这样认为的,要研究人家失败的教训,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不能人家干什么你就去干什么,去跟风。在中国的历史上,一直存在着这么一个问题,一刀切,搞一个模式。这样做是不成功的,它脱离实际,不实事求是,所以以前邓小平提出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是最拥护的,双手赞成。为什么?特色两个字怎么理解?特色就是实事求是,实际出发。

《致富经》记者:对现在正在创业或者创业打算的人,您能讲一些鼓励他们的话吗?

吴仁宝: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什么叫科学发展?我认为有经济效益的发展才是科学发展。如果你的发展没有效益,就是搞点形式,给别人看看,搞不资不抵债,这就不科学了。也就是说科学发展,一定是要有效益的发展才叫科学发展,要有效益,你生产观一定要科学,什么叫生产观要科学?也就是说你制度也好,方法也好,一定是在符合国家方针政策的前提下制定的,而且你的制度一定要实事求是,去关心老百姓,调动各方面积极性,这样的制度我看是好,也是可以给大家做参考的。

《致富经》记者:对于现在的一些年轻企业家,您能给他们送一句话吗?

吴仁宝:好的,青年人是一代胜一代,我充满信心。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fw/484086/

推荐访问:华西村吴仁宝 华西村吴仁宝座驾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