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思想汇报 > 5.4运动

5.4运动

时间:2018-07-22   来源:思想汇报   点击:

【www.gbppp.com--思想汇报】

5.4运动 第一篇_5.4活动简报

火红青春 激情五四

我校团委开展纪念“五四运动”95周年系列活动 为弘扬“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五四”精神,激励广大团员青年继承和发扬“五四”光荣传统,进一步增强光荣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日前,我校团委以多种形式组织开展了纪念“五四”运动95周年特色活动。

“坚定理想——奋斗的青春最美丽”

5月4日下午,我校团委在形体房隆重举行了纪念“五四运动”95周年暨新团员入团宣誓仪式,三百多名同学参加宣誓仪式,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在入团宣誓仪式上,全体新团员共同面向团旗庄严宣誓,以自己最宏亮的声音宣读入团誓词。表示要牢记先辈的光荣传统,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弘扬“五四”精神,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严格要求自己,发奋学习,努力把自己打造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时代共青团员,为团旗增色、添辉。

校团委副书记王三刚老师要求全体团员,遵规守纪,处处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当好学校的主人,自尊、自信、自强,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友好地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争做新时代的优秀青年,早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弘扬五四精神——奋斗的青春最美丽”

为了让广大团员干部和青年树立正确积极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5月3日下午,我校团委组织各团支部团员干部在学校阶梯教室开展了主题为“坚定理想——奋斗的青春最美丽”的团员座谈交流

会,大会由团委学生团总支副书记刘思琪主持。

全体团员青年,重新学习团的章程,重温入团誓词,五四青年节之际,共同学习并深刻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发表的“实现中国梦、青春勇担当”的重要讲话精神。

座谈会上,学校团委副书记王三刚老师结合正在开展的“党的群众路线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组织广大团员进行了学习、座谈和交流,认真回顾1919年“五四”运动以来的奋斗历程,深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希望广大团员干部牢固树立广大团员青年“勤于学习、善于创造、甘于奉献”的时代精神。

“激扬青春 励志成才——奋斗的青春最美丽”

为纪念五四青年节,我校团委于5月5日组织我校各团支部成员前往太平洋电影城开展主题为“激扬青春励志成才”五四电影观影活动。共有来自全校各团支部的50名团员干部观看了影片。

影片《我的1919》,再现了动荡年代中爱国志士保家卫国的决心,使同学们充分认识到在弱国无外交的大背景下,爱国志士顾维钧与好友肖克俭如何用正义的声音挽救中国的命运。《我的法西斯岁月》生动地再现了中国总设计师邓小平青少年时代的光辉形象,让广大同学看到了邓小平同志用他毕生的精力忠实地实践着爱国的使命,为中国的振兴做出巨大贡献的伟人形象。

同学们通过观看《我的1919》、《同桌的你》、《我的法西斯岁月》等影片,以激发广大青年学生的爱国热情,提高其社会责任感,使其成为新时期五四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

“甘于奉献——奋斗的青春最美丽”

为大力弘扬倡导“五四”运动精神,引领广大团员干部青年投入到学校校园建设中。5月4日下午,校团委组织全校广大团员干部和新入团团员参加校园义务卫生大扫除活动,以饱满的热情投身到校园清洁中,以实际行动践行了“五四”精神。

此次活动由校团委负责组织实施,对学校一些蝇、蚊、虫易滋生泛滥的地方进行了彻底的清扫,对全校临路绿化带进行认真清扫、整治。经过1个小时全体团员干部的共同努力下,学校卫生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和梳理,整个校园的环境卫生得到了全面的改善。

学校是我家,清洁靠大家。打扫卫生不仅为同学们创造良好的环境,而且提高了团员干部的思想觉悟,展现出了我校广大团员干部的

良好精神风貌,同时加强了广大团员干部的团队意识,对今后的学习和生活起到了积极的影响。

“让青春焕发光彩——奋斗的青春最美丽”

为纪念“五四”青年节,丰富我校广大团员干部的课余文化生活,加强广大团员干部交流,提高团员干部的身体素质,我校团委于5月4日至9日组织开展了“迎五四”篮球友谊赛。

本次比赛共有来自全校各班级19支队伍,比赛采取单循环赛制,分别于每天下午安排比赛,最后根据决赛评选出前六名。球场上,队员挥洒汗水,尽情施展技艺。球场边,观赛学生同样热情高涨,加油助威声此起彼伏„„

通过本次活动展示了青少年的青春活力,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激发和调动了团员青年学习生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通过开展各种形式多样的纪念活动,坚定了广大团员“永远跟党走”的理想信念,进一步激发了团员青年热爱祖国、热爱集体,共建和谐校园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5.4运动 第二篇_“五四”运动(练习)

2.4.2 五四运动(练习)

一、选择题:

1.“我们是五月的花海,用青春拥抱时代„„”与这首《光荣啊,中国共青团》

联系最密切的是( )

A.五四运动 B.新文化运动 C.辛亥革命 D.南昌起义

2.五四运动爆发的直接原因是( )

A.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 B.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遭受挫折

C.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影响 D.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3.五四爱国运动首先爆发在( )

A.北京 B.上海 C.青岛 D.广州

4.下图再现了五四爱国运动的情景,这张照片应该拍摄于

( )

A.1918年 B.1919年 C.1920年 D.1921年

5.“共争青岛归还,同看国贼罢黜。欢呼学生复课,庆贺商店开门。”此诗反映的史实是( )

A.新文化运动 B.五四运动 C.护国运动 D.辛亥革命

6.下列属于五四运动的口号有( )

①“还我青岛” ②“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③取消“二十一条” ④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7.1919年6月,上海一商店贴出标语:“忍痛停业,冀救学生。不除国贼,誓

不开市。”这一标语声援的是哪一运动( )

A.戊戌变法 B.辛亥革命 C.新文化运动 D.五四运动

8.1919年5月5日,天津《大公报》刊登“北京特约通讯”,标题为“北京学

界之大举动——昨日之游街大会/曹汝霖宅之焚烧/青岛问题之力争/章宗祥大受夷伤”。从上述标题中能获得的信息是( )

A.京、津两地工人罢工游行 B.学生爱国浪潮遍及全国

C.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D.北洋政府逮捕大批学生

9.五四运动后期斗争的地点和主力分别是( )

【5.4运动】

A.北京、工人 B.北京、学生 C.上海、学生 D.上海、工人

10.中国近代史上,最能体现青年学生不怕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的历史事件是

( )

A.义和团运动 B.辛亥革命 C.五四运动 D.戊戌变法

11.五四运动中被撤销职务的卖国贼有( )

①袁世凯 ②章宗祥 ③曹汝霖 ④陆宗舆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12.鸦片战争以来,导致中国第一次对西方列强说“不”的历史事件是( )

A.辛亥革命 B.五四运动 C.中共成立 D.抗日战争

13.五四运动促使北洋政府拒绝在对德和约上签字。“对德和约”指的是( )

A.《凡尔赛和约》 B.《九国公约》

C.《北大西洋公约》 D.《华沙条约》

14.五四爱国运动取得初步胜利的标志有( )

【5.4运动】

①北洋政府被迫释放被捕学生

②罢免曹汝霖等三个卖国贼的职务

③日本归还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夺去的德国在山东的各种特权

④拒绝在《凡尔赛和约》上签字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15.五四爱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这样说的理由有( )

①它是彻底的反帝爱国运动

②工人阶级开始以独立的姿态登上政治舞台

③先进知识分子起了重要作用【5.4运动】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②③

16.在五四运动中开始以独立的姿态登上政治舞台的是( )

A.知识分子 B.农民阶级 C.资产阶级 D.工人阶级

17.五四爱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对此你认为最正确的理解是( )

A.是当时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

B.先进知识分子起了领导作用

C.是彻底的反帝反封建革命运动

D.它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18.右图是20世纪初一场学生运动的标语,对这次运动表述正确的有( )

①“外争主权,内除国贼”是其斗争目标

②它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③工人阶级参加并起了重大作用

④在北洋政府的镇压下失败了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9.有人认为:“五四精神是一种不屈抗争的爱国主义精神,一种改造和变革社

会的执著探索精神,一种团结战斗的精神。”下列能够说明这些结论的有

( )

①反对巴黎和会将中国山东主权转让给日本

②提出“外争主权,内除围贼”的口号

③以“三民主义”为指导思想探索救国出路

④五四运动从学生扩大到工商界人士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20.20世纪初,中国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和一批爱国的青年学生分别掀起了一

场空前的运动,即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对这两次运动的认识,正确的有

( )

①新文化运动为五四运动的爆发创造了条件

②五四运动进一步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③无产阶级都是两次运动的主力军

④两次运动都促进了民族的觉醒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

二、非选择题:

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19年5月3日晚,北京大学及北京各校学生及代表上千人在北大法科礼堂集会,由《京报》主笔邵飘萍报告中国外交的失败情况,群情激愤。北大一位同学当场咬破中指,撕断衣襟,血书“还我青岛”四个大字,全体学生更加激愤。第二天,五四运动爆发了。

材料二:“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取消“二十一条”、反对在《凡尔赛和约》上签字。

(1)从材料一中可以看出五四运动的直接起因是什么?

(2)材料二中的“外争主权”指什么?

(3)这次运动的结果如何?

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人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断送!中国的人民可以杀戮而不可以低头! ——五四传单

材料二:1919年5月4日,北京学生高呼“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的口号,发表宣言,揭露帝国主义的强盗行为,举行游行示威,痛打卖国贼章宗祥,火烧曹宅……

材料三:1919年6月5日,(上海)罢市开始,至十二时,华租各界大小商店,已无一开门者。所余者,仅外人所设之洋行也……各华商店门前,皆贴有白纸上书“罢市请命、商学一致、挽救学生、罢市救国”等字样。工人也自发行动起来,日商内外棉第三、第四、第五纱厂和上海纱厂一律停工,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工人一律罢工……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成为运动主力,运动中心由北京转移到上海……五四爱国运动取得了初步胜利。 ——《中国现代史》

(1)根据上述材料,说出五四运动的性质。

(2)结合材料二和材料三,分析五四运动后期,运动的主力发生了什么变化?

(3)材料三中“五四爱国运动取得了初步的胜利”表现在哪些方面?

(4)五四运动有何重大的历史意义?

2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由于那个时期新的社会力量的生长和发展,使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出现了一个壮大的阵营……

材料二:1919年6月5日,上海日商纱厂的中国工人首先罢工……接着,机器、纺纱、印刷、公共交通、码头、船坞等行业的工人相继罢工。

(1)材料一中的“新的社会力量”指的是什么?

(2)从材料二可知,1919年6月以后,五四运动的形势发生了什么变化?

5.4运动 第三篇_5.4运动的相对性说课稿

5.4运动的相对性说课稿

下面我们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和教学反思七个方面来说这节课.

一 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这一节看似简单,但它却深深地影响运动和力、机械能的学习。在自然界里,一切物体的都在不停地运动着,在各种各样的运动中,机械运动最普遍、最简单,学生也最熟悉。初中物理从简单的运动开始,可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来逐步展开对物理的学习。此外,机械运动的概念及其研究方法也是后续学习的重要基础。基于这些教材把“机械运动”安排在第一章来学习,这节内容是初中物理基础,大号这个基础,对于初中物理乃至所有科学学科的学习都非常重要。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机械运动。

(2)知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组织学生分析、讨论,得出描述运动需要选择参照物。

(2)组织学生对生活中具体事例进行讨论并让学生明确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运动相对性知识在现代科技中的应用,进一步认识物理学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体验物理知识的价值。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和难点

重点:

(1)机械运动。

(2)引导学生学会从生活中学习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

难点: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教具:课件,课本,书本,板擦.

二 说学情:经过了近一年的学习,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观察实验探究推理分析归纳等能力,无论动脑还是动手,都有很大的进步.上一节学习了速度,知道物体运动的快慢,这都为学好本节知识奠定了基础.运动的相对性现象在生活中是很常见的,学生感觉熟悉,但以解其意,因而本节的学习也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 说教法 讲授,实验,演示,多媒体辅助

四 说学法 比较,推理,归纳,

五 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导语 师:请同学们看一段录像:飞奔的骏马,绽放的烟花,哈雷彗星,‘神

州五号’载人飞船,流星雨,九大行星运动,布朗运动等等,从而引导学生发现从宏观到微观世界,一切物体都处于运动之中。

(二)、合作交流 解读探究【5.4运动】

1.运动与静止

【演示活动】教师拿着课本从教室门口走向讲台,提问:我是否运动? 生;运动。(教师先不发表意见)

【课件演示】课本图5-34:小明和小华坐在未启动的列车里,此时右边的一辆列车从小华旁边驶过。他们关于运动和关于运动和静止争论起来:小华说:“火车终于动起来了”,小明说:“火车根本没动,还停在站台上。”

【讨论】教师引导:组织辩论赛

辩题:火车到底动or不动?

学生活动:正方:小明派 观点--相对于站台 火车不动

反方:小华派 观点--相对于已开行的列车 火车动

学生活动:分析得出辩论结果:要说明一个物体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首先要选定参照物,再根据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是否变化来做出判断,小明选取站牌,小华选取已开行的列车为参照物,所以他们的判断都是正确的。

【点拨】师: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辩论得出参照物、机械运动和静止的概念。

【小结归纳】(板书)

1、参照物:用来判断一个物体是否运动的另一个物体,叫做参照物。

2、机械运动:一个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改变,叫做机械运动,简称运动。

3、静止:如果一个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没不变,就说这个物体是静止的。

学生活动:在老师引导下列举一些实例来加强对概念的理解。

接下来,要求学生用所学的知识对教材中图5-357进行研究,引导学生观察得出正确结论,并填写课本上的相关内容。 二、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议一议】坐在奔驰的列车里的乘客,空间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点拨】师:同学们,如果选择车厢为参照物,则乘客是静止的;如果选择地面为参照物,乘客却是运动的。 【小结归纳】(板书)

4、由于参照物的选择不同,对于同一物体,有时我们说它是运动的,有时我们说它是静止的,机械运动的这种性质叫做运动的相对性。因此,确定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的,关键是参照物的选择。

【拓展】在生产科研和军事上,人们常常要得用运动的相对性。

空中加油机 地球同步卫星 风洞中的飞机

【想一想】相对静止的两个物体必须具备什么样的条件? 生:两个物体运动的速度大小相同,方向相同。

【议一议】鸟的飞行速度并不快,但机场周围为什么不允许鸟类飞行? 生:虽然鸟飞行速度不快,但飞机飞行速度非常快,若以飞机为参照物,鸟的速度快得惊人,足以把飞机撞毁。 3、动能

【议一议】运动的物体是否具有能量?举例说明。

生:空气的流动形成风,可以驱动风力发电机发电,产生电能;

湍急河流的流水能使小船顺流而下; 踢出去的点球能将运动员撞倒。 【小结归纳】(板书)

5、动能: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做动能。

【5.4运动】

三、应用迁移 巩固提高

类型一: 参照物的选择

[例1] 诗人曾写下这样的诗句:“人在桥上走,桥流水不流”。其中“桥流水不流”,诗人选择的参照物是( )

A.桥 B.河岸 C.水 D.岸上的树

[例2] . 中国是掌握空中加油技术的少数国家之一。如图是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三代战斗机“歼-10”在空中加油的情景,以下列的哪个物体为参照物,可以认为加油机是运动的

A.“歼-10”战斗机 B.地面上的房屋

C.加油机中的飞行员

D.“歼-10”战斗机里的飞行员 类型二: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例3]一千多年前,唐朝的大诗人李白曾在芜湖感叹长江的壮美景观:“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 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从物理学的角度看,“两岸青山相对出”和“孤帆一片日边来”所选的参照物分别是 和 。小芳同学骑自行车由南向北运动,以小芳同学为参照物,路旁木以向 运动

[例4] 广安火车站并列停着两列客车,突然,坐在甲车上的小颖看到乙车正在后退。则下列判断中一定错误的是

A.甲乙两车都静止在原位置不动 B.甲车静止不动,乙车正在后退

C.甲车正在前进,乙车静止不动 D.甲车正在前进,乙车正在后退

[例5] 公路边有一农舍,它的烟囱正冒着烟,插有旗帜的a、b两车在农舍旁的公路上。观察右图中旗与烟的情况,判断以下关于a、b两车相对于房子的运动情况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a、b两车一定向左运动 B.a、b两车一定向右运动

C.a车可能运动,b车向右运动 D.a车可能静止,b车向左运动

(四)、总结反思 拓展升华【5.4运动】

(五)、作业 www 1,2 3

六 板书设计

1.参照物:在判断一个物体是否运动时,被选作标准的另一个物体.

参照物可以任意选择,但通常以地面或固定在地面上的物体为参照物.

2.、机械运动 :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过程.

3、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对于同一个物体,由于选取的参照物不同,我们可以说它是运动的,也可以说它是静止的.

七 教学反思

通过有趣的图片、问题讨论、列举实例,引导学生结合思考问题,由浅入深地提高对机械运动概念的认识,然后过度到“参照物”的讲解;最后通过讨论得出参照物的概念及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在课堂中师生一起去感觉、认识、探索、分析、概括,和学生建立起了良好的、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重视了学生间的交流合作,加强了学生间友好相处.

5.4运动 第四篇_五四运动是什么

五四运动是什么?

周策纵在《五四运动史》中说,“‘五四运动’是一个复杂现象,包括新思想、文学革命、学生运动、工商界的罢市罢工,抵制日货运动,以及新知识分子所提倡的各种政治和社会改革。”以此与发生在1919年5月4日的“五四事件”相区别。因此,所谓“五四运动”也就有了广义和狭义之分。

文艺复兴,还是启蒙运动

胡适称新文化运动为“The Chinese Renaissance”,也就是中国的文艺复兴运动。因为胡适在五四期间,最为突出的成就无疑就是他对白话文普及的贡献,一篇《文学改良刍议》可谓震烁古今。与之不同,后世研究者则多把发生在1919年前后数年间(通常以《新青年》创刊的1915年始,终于1921年的中共成立或1923年的“五卅惨案”)的新文化运动为中国的启蒙运动。胡适倾向的“文艺复兴”,在感觉上更加温和,符合作为一个改良主义者的一贯主张;启蒙运动则仿佛是革命的先声,自然就不为胡先生所喜欢了。

其实,有一点通常为我们所忽略,西方意义上的启蒙运动与爱国主义本是不搭界的,他们倡导全人类的自由和平等,冲破了国家和民族的局限,将学理推之四海。然而一个众所周知的事实是,五四事件因外交失败、学生激愤而起,始之于民族主义,而非自由理念。我们知道,两宋之际,金兵南下的时候,太学生陈东曾几次领导学潮,反对议和。虽然事隔千年,可事件的起因与发展如出一辙,可宋朝肯定不会有什么民主与科学。那么五四事件与新文化运动的关联也就成为很值得商榷的一个话题。

究竟是文艺复兴,还是启蒙运动?针对这一问题,余英时先生曾有专文论及,“我无论如何也没有办法把它看做是一个单纯而融贯的运动,导向某一预定的结局,好像受到一种历史的铁则的支配一样”,因此“五四必须通过它的多重面相性和多重方向性来获得理解”。也就是说,跳出西方概念的局限,“五四”既有文艺复兴意味,也包含了启蒙运动的内涵。我个人比较认同“五四”启蒙说,至少它为中国未来的启蒙事业开拓了空间。

其实,对于“五四”也存有第三种观点,也就是大陆历史教科书通常沿用的中共话语。这时的“五四”是一场反帝反封的革命运动,构成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

救亡压倒启蒙

文艺复兴也好,启蒙运动也罢,总之这场文化革命的的确确是被意外所打断。意外有两个,一个是五四事件,胡适认为1919年爆发的学生运动,将原本进行中文化运动陡然打断。它所造成的后果就是民族主义蓬勃兴起,最终盖过了个人主义的潮流。

帝国主义的入侵,民族矛盾的加深,使得“救亡的局势、国家的利益、人民的饥饿痛苦,压倒了一切,压倒了知识者或知识群对自由平等民主民权和各种美妙理想的追求和需要,压倒了对个体尊严,个人权利的注视和尊重。”也就是李泽厚概括的,从此时起“救亡压倒启蒙”。

其实在李泽厚之前,海外学者也多有类似表述。周纵策的《五四运动史》中就曾有如下论述,“‘五四’时期虽然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重视个人价值和独立判断的意义,但又强调了个人对于社会和国家所负的责任。这种情况不同于现代西方社会中个人主义的诞生,因为面对着帝国主义的侵略,当时中国的问题还是民族国家的独立。”要是这样的话,那么个人主义自然就要为救亡图存而让位。此外,美国学者舒衡哲也有“启蒙与救国”对立的说法。

打断新文化运动进程的第二个因素或许更为重要,那就是十月革命的爆发和马克思主义的传入。五四运动的思想核心是自由主义,欧阳哲生教授认为正是自由主义为五四运动提供了最强大的动力,具体上包括“健全的个人主义精神、‘重新评估一切’的怀疑精神、否定专制的民主精神、反对偶像崇拜的科学精神、兼容并包的学术自由原则。”因此,“没有自由主义,或抽掉自由主义,就无所谓五四运动的内涵。”而我们知道,马克思主义更多的时候则是强调集体利益,主张个人为集体牺牲。

《新青年》同仁的很多论说可以作为“五四”自由主义内涵的例证,如高一涵说,“国家为人而设,非人为国家而生”;胡适为发扬个人主义呐喊,“社会最大的罪恶莫过于摧折个人的个性,不使他自由发展。”;陈独秀则对个人主义予以高度赞扬,“社会进化,因果万端,究以有敢与社会宣战之伟大个人为至要。”这里所谓“个人主义”,也就是我们常常说的“自由主义”。

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自由主义是西方唯一的主流思潮,思想西化也就等同于思想自由主义化。然而马克思主义问世的同时,所谓的西方思想被一分为二。曾经的战友胡适和陈独秀由此分道扬镳,各搞各的“半盘西化”(唐德刚语)去了。《新青年》则无可避免的走向分裂,陈独秀背弃了 “批评时政非其旨也”的初衷,改《新青年》为中共党刊。

1923年,胡适在《致高一涵等四位的信》中说,“《新青年》的使命在于文学革命与思想革命。这个使命不幸中断了,直到今日。”因此,胡适先后创办《努力》、《新月》,希望完成革新文化的未竟使命。

当然,将马克思主义思潮的兴起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未尝不可。然而无论如何,它至少改变了新文化运动原来唯一的前进方向。虽然我们都只是事后诸葛亮,但我想那更有助于我们做出明智的判断----当初那群充满社会责任感的知识分子,他们错了,错的一塌糊涂。

如果仅仅作为一种社会思潮,马克思主义的引入中国也不会有什么了不得,华夏大地自然可让马克思与杜威、罗素一较高下。真正的问题在于十月革命爆发在了五四时期,苏俄政府宣称要废除与中国的一切不平等条约。我们可以想象,这样的承诺对饱受帝国主义压迫的中国人来说,会是一种怎样的震撼。五四事件

已经让民族主义抬头,苏俄的“义举”则是在已经熊熊燃烧的烈火中又抛入了一大捆干柴,民族主义从而愈发的不可收拾。大量的知识分子开始向左转。救国压倒一切,要救国就不得不借重苏俄、借重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成为唯一正确,其他什么什么“主义”只能是异端,而异端必然会被正统挤压、消亡。 被批判的激进主义

林毓生被认为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打响反思“五四”第一枪的人物。他在台湾的老师是赫赫有名的殷海光,到美国后则师从哈耶克,身受双重的自由主义熏陶的林毓生,却在其《中国意识的危机》中炮轰“五四”。

他说,“许多五四人物为了提倡自由、科学与民主,认为非全盘而彻底地把中国传统打倒不可。这是与自由主义基本原则完全违背的。而这种‘全盘否定传统主义’却直接引发了‘全盘西化’那种大概只能产生在中国的怪论。”此后,激进主义和彻底的反传统成为“五四”的一大原罪。

随后,一些大陆著名学者纷纷跟进。李泽厚一再表示他不赞成启蒙运动,“‘五四’有一个‘激情有余,理性不足’的严重问题,它延续影响几十年直到今天。”王元化将过去百年间中国的动荡归结于“五四”,“我们在二十世纪变动太厉害,这跟五四那一套有很大关系,不能不承认五四是历史的切断,带来了不好的后果。”甚至也有人将文化大革命的爆发,归咎于五四彻底反传统的激进主义影响。

林贤治在《五四之魂》一书中,对上述观点进行了较为系统的驳斥,他说,“这些学者一方面批判卢梭及其同时代人的理性主义;一方面使用犬儒性的理性主义---通过所谓‘学理’进行‘后验主义’的理性建构----而根本不予考虑历史发展情势的必然性、急迫性,以及人类个体生存价值的合理性。”因此,林贤治认为,“五四”的一切,包括所谓激进主义在内,都是历史环境发展的产物,也就不存在具体人的所谓对错。

我个人对激进主义决然不存在什么好感,对其极端的表现形式革命也多有质疑,可是我并不觉得“五四”有那么可怕。我不相信“五四”的影响能够一直延伸到文革,更不觉得“五四”和法国大革命有什么可比性。

上述李泽厚、王元化、林贤治,以及其他我没有引用的一些学者,如朱学勤、袁伟时、何新这些人的言论,不管他们赞誉“五四”,还是批评“五四”,有一点确实共通的,他们认可“五四”为一场启蒙运动。

五四从未完结

康德曾经给“启蒙”下有一个最为经典的定义,“启蒙系指人摆脱自身造就的蒙昧。蒙昧系指如果未有他人引导,自身就无法运用其理解力。如果此一蒙昧不是缘于理解力的缺乏,而是缘于缺乏别人引导即无能运使其理解力的勇气,那么此一蒙昧就是自身造就的。Sapere aude!敢于认知!遵从自我的理解力!这便是启蒙的格言。”

五四一代知识分子,以自由、民主、科学改造中国文化的梦想,没有完成便被无情打断,然而言及失败还为时过早。1949年,随着储安平《观察》的终结,知识分子论证的传统在大陆被横刀截断,台湾一隅则留存下《自由中国》《文星》《大学杂志》一脉。知识分子独立的声音再次响亮地回旋中国,则已经是上世纪八十年代。

上世纪八十年代,台湾逐渐走向开放,最终戒严,实现民主化。大陆在结束文革后,开始了“新启蒙”,思想解放成为一时潮流。八九民运后,方兴未艾的新启蒙又告夭折。在今天,有良心的大陆知识分子日渐崛起,虽然面临着诸多困境,北大教授贺卫方被流放石河子、中国政法大学的萧瀚被停课,过多的参与公共事务,竟成为知识分子的罪状。但是启蒙在恢复,五四在回归。

舒衡哲在《中国启蒙运动:知识分子与五四遗产》的序言中说:“我领悟到了我十年来始终未曾真正掌握的‘五四运动’的意义——只要专制、官僚和教条主义的思想仍然盘踞在政治领导人和民众的脑袋中,启蒙运动必将在中国继续发展下去,无论路途是多么的曲折,代价是多么的高昂。”袁伟时先生也曾说,“在现代化的历史任务完成以前,启蒙---新文化运动必然以各种形式顽强地继续履行它的历史使命。”

重归五四,启蒙不死。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fw/464797/

推荐访问:
推荐内容: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