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自我鉴定 > 进入近代以来,中学与西学,传统与现代

进入近代以来,中学与西学,传统与现代

时间:2016-10-30   来源:自我鉴定   点击:

【www.gbppp.com--自我鉴定】

篇一:《必修三综合练习三》

高二期末复习必修三综合练习三

命题人:孔艳梅 2014.1.15

一、选择题:

1.在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轨的过程中,清政府陨落了。但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清政府也不断地进行自

我拯救,力求跟上工业文明的脚步。下列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海禁政策的实施表明清政府自我拯救的决心 B.洋务运动的开展说明清政府完成了自我拯救

C.维新变法运动使自我拯救深入到制度的层面 D.护国运动加速了清政府自我拯救的步伐

2.历史学家陈旭麓指出:“新民主主义思想和理论以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目标接续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未竞的

事业,又以无产阶级的领导取代资产阶级的领导,表现了新旧革命的嬗变,同时,它赋予资产阶级性质的

民主革命以社会主义的未来前途。”材料表明新民主主义革命( )

①革命目标与旧民主主义革命相一致 ②领导阶级是无产阶级

③革命性质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④未来前途是社会主义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3.“„„产生于清末的新知识分子群也是如此,他们不是其他哪一个阶级经济利益的代表,而是民族精神

和社会良心的承载者。以他们为社会基础的民主革命派发起和领导辛亥革命,不是受到哪个阶级的利益驱

使,而是为了救国救民,为了使中国摆脱民族危机和社会苦难„„”材料主要强调了“新知识分子”

A.作为一个群体形成于清末 B.承载了更多的社会责任和民族精神

C.作为独立的社会阶层第一次登上历史舞台 D.成为推翻清政府的主力

4.1912年清帝宣布退位时,南京临时政府公布的《关于大清皇帝辞位之后优待之条件》中写有清帝退位后

尊号不变,民国政府待以外国君主之礼;清帝退位后暂居宫禁,侍卫人等照常留用;但1924年冯玉祥利用

武力强行将清帝溥仪赶出了故宫。对此事件胡适认为这是“欺人之弱,乘人之丧”,“是民国史上的一件最

不名誉的事”,还亲赴醇亲王府向溥仪表示慰问,声称这“是东方的野蛮”。关于胡适这一态度不能说明( )

A.胡适坚持契约精神 B.胡适反封建精神不够彻底

C.胡适深受英美文化熏陶 D.对国人思想启蒙的路还很长

5.1880年前后,康有为游历香港、上海等地后认为:“览西人宫室之瑰丽,道路之整洁,巡捕之严密,乃始

知西人治国有法度,不得以古旧之夷狄视之。”上述史料表明

A.先进的中国人正式提出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主张 B.西方文明程度高,中国必须“师夷长技以制夷”

C.感受近代都市文明,康有为思想发生转变 D.近代中国人开始从“天朝上国”的迷梦中醒来

6.“故自昔惟意大利亚足以纲纪西洋,自意大里(意大利)裂为数国,教虽存而富强不竞,于是佛郎机(法兰

西)、英吉利代兴。而英吉利尤炽,不务行教而专行贾,且佐行贾以行兵,兵贾相资,遂雄岛夷。”这段材

料表明魏源的观点是( )

A.重视商业 B.重视宗教的作用 C.重视军事实力 D.重视向西方学习技术

7.龚自珍在担任礼部主客司主事时曾说:“我朝藩服分二类,其朝贡之事……自朝鲜至琉球,贡有额有期,

朝有期。西洋诸国,贡无定额,无定期。”龚自珍的表述,反映了当时的士大夫( )

A.天下观念开始受到西洋诸国的冲击 B.逐渐看清西洋诸国来华朝贡的实质

C.对西洋诸国不定期来朝贡心存不满 D.仍满足于“天下一统”的政治理想 8.监察御史张盛藻为反对1867年同文馆决定招收科甲正途人员学习算学而上奏说:“朝廷必用科甲正途

者,为其读孔孟之书,学尧舜之道,明体达用,规模宏远也,何必令其学为机巧,专明制造洋枪之理乎?”

奏折一上立即遭到上谕的批驳。恭亲王(注:洋务派在中央的代表)的说法则有效地削弱反对的声浪,这主

要“归功”于他鲜明地提出( )

A.“西术之借根,实本于中术之天元,彼西土目为东来法

B.学习“一艺之末”,将致“数年之后,不尽驱中国之众咸归于夷不止。”

C.“气节”才是“自强之道”,而不是轮船和枪炮

D.“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

庶政尽举,民心知戴。”从材料中推出的符合史实的结论是( )

A.变法缺乏理论基础 B.变法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C.变法鼓舞了清军士气 D.维新派没有认识到变法的复杂性

10.1911年11月,严复在致英国《泰晤士报》记者莫理循的信中,指责“推翻满清帝制的革命党人选择共

和国体是草率的,缺乏某些常识”,“根据文明演进的规律,最好的办法是拥有一种较高形式的政府,即保

留君主制,以适当的宪法条款加以约束”。这反映出严复( )

①反对在中国实行共和政体 ②赞同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 ③与革命党人分属不同的阶级 ④思想符合当

时历史发展潮流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④ D.①②

11.下列言论属于近代中国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是( )

A.“今君人者释其刑德而使臣用之,则君反制于臣也” B.“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

C.“未有君臣,已先有君臣之理” D.“秦以来之为君,正所谓大盗窃国者耳”

12.1901年1月29日,清廷以光绪皇帝名义发布变法谕旨称:“世有万古不易之常经,无一成不变之治法,

深念近数十年积弊相仍,因循粉饰,以致酿成大衅。现在议和,一切政事尤须切实整顿,以期渐致富强。”

这表明( )

A.清政府决心从根本上改革现行的政治制度 B.清政府认识到了“变法”的重要性

C.清政府学习西方仍然停留在器物的层面 D.清政府决定放弃纲常伦理

13.陈独秀在《吾人最后之觉悟》中说:“自西洋文明输入吾国,最初促吾人之觉悟者为学术,相形见绌,举国所知矣;其次为政治,年来政象所证明,已有不克守缺抱残之势。继今以往,国人所怀疑莫决者,当

为伦理问题。”对此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国人最先引进的是西方学术思想 B.国人觉醒的主要障碍是传统伦理 C.国人引进西方政治制度是成功的 D.国人最后觉悟要引进马克思主义

14.鲁迅先生在《〈呐喊〉自序》中写道:“他们正办《新青年》,然而那时仿佛不特没有人来赞同,并且也

还没有人来反对,我想,他们(或)许是感到寂寞了……”这反映出新文化运动的一个局限性是( )

A.没有找到救国救民的正确道路和方向 B.急功近利,试图仅靠文化运动改造社会

C.脱离群众,运动仅限于知识分子范围 D.在思想方法上犯了形式主义的错误

15.“20世纪初一些进步报刊作者的署名:卢梭之徒、卢梭魂、亚卢(亚洲卢梭)、平等阁主人、竞平、人权、

民友……”这则材料反映出20世纪初中国思想文化界( )

A.民主共和思想传播 B.“西学东渐”,崇洋媚外 C.卢梭的思想占主导 D.君主立宪思想占主导

16.世界文学史上浪漫主义、批判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三个文学流派的共同点是( )

①都深深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 ②在创作形式上追求完善和谐 ③都是一定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生活的反

映 ④注重细节描写,剖析社会问题的本质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④ D.①③

17.一位学者自述:因为爱看地方戏曲,才对民间传说有大概的领略;又因为社会上流行思想革命,我才大

胆提出打破传统学说的见解;也因为征集歌谣的缘故,而注意到许多风俗材料。影响这位学者行为的最可

进入近代以来,中学与西学,传统与现代

能是( )

A.鸦片战争前的程朱理学 B.晚清时期的“中体西用”学说

C.民国初年的新文化运动 D.“文革”时期的破旧立新说

18.“大凡受过教育的中国人尽管可能听不懂彼此的方言,却能阅读同

样的书籍„„如果他们使用的是字母文字,中国恐怕早就分裂为像意

大利、法国、西班牙、葡萄牙那样的许多国家了。”这说明

A.使用字母文字是欧洲分裂成许多国家的主要原因

B.汉字有双重特性:实用性和艺术性

C.统一文字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

19.美籍华人学者张馨保在《林钦差与鸦片战争》一文中指出:“在所有19世纪的中国政治家中,林则徐的形象和影响都超过了其他人。……比曾国藩、李鸿章早二、三代人的时间,林则徐就已提倡和发动了向„蛮夷'学习的自强运动。”这一评述体现的史学观点是( )

A.革命史观 B.社会史观 C.全球史观 D.近代化史观

20.一位传教士将他描述为“一个彻头彻尾的中国人”。对他来说,“没有一个国家比得上中国,没有人比得上中国人,也没有宗教比得上儒家。虽然他创办了许多的现代化事业,但他从不提倡改变中国的政治制度和道德教化”。这位传教士所描述的“他”应该是( )

A.林则徐 B.洪秀全 C.张之洞 D.郑观应

21.1846年,美国传教士约翰逊在福州台江吉祥山创办福音精舍,以学习《圣经》为主,兼修国文和自然科学(“格致”课)。这是福建省开办最早的新式普通中学教育。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洋务运动推动了福建教育的近代化 B.近代教育是西方文明传播的产物

C.我国的思想文化近代化历程萌发于福州 D.新式学校取代私塾教育已成为当时社会主流

22..康有为曾上书光绪帝“臣读各国史,至法国革命之际,君民争祸之剧,未尝不掩卷而流涕也。流血遍国中,巴黎百日而伏尸百二十九万,变革三次,君主再复,而绵祸八十年”。这说明康有为对革命的态度是

( )

A.赞成革命,为革命流血是值得的 B.赞成革命,法国的革命道路是正确的

C.反对革命,革命会造成悲惨的后果 D.反对革命,革命不利于实行民主共和

23.9世纪中期以前,西方的科学家认为宇宙中有一种物质是弥漫在世界上,无所不在的。受其影响,19世纪90年代,谭嗣同撰写了《仁学》,把仁作为世界的本质,说仁统万物,仁统宇宙,仁就是世界的本体。由此可见,维新派思想的突出特点是( )

A.照搬西方思想学说 B.传统文化与西方思想相融合

C.固守儒家传统思想 D.全面接纳西方自然科学成果

二、非选择题:

24.中国的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是灿烂辉煌的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对社会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简述孔子在教育方面的重要成就以及对社会发展的影响。(8分)

材料二 熹平四年,东汉灵帝令蔡邕(官拜郎中)等以隶书书写《易》、《书》、《诗》、《仪礼》、《春秋》、《公羊传》和《论语》,刻于碑石上,作为官方教材,立于太学,史称“熹平石经”。

(2)根据材料二,概括汉代教育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代教育的发展对当时社会的作用。(6分) 材料三 中法战争后,康有为为了宣传其维新变法思想和培养变法人才,于1891年租借“邱氏书院”作为讲学堂,创办了万木草堂。草堂的命名,含有培植万木、为国家培养栋梁之才的意思。万木草堂主要讲授中国数千年来学术源流、历史政治沿革得失,旁及西方国家历史、政治,也注重体育和音乐。在弟子们的帮助下,康有为编著《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

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明万木草堂在培养人才方面的特色以及作用。(5分)

25.(20分)进入近代以来,中学与西学、传统与现代的碰撞和斗争深深地影响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历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问题一 从“夷务”到“洋务”

传统文化认为“中国”是“天朝上国”,周围各国如“夷”,即未开化的野人,必须向中国臣服。资本主义列强刚刚闯进中国时,中国沿用了“夷”的称呼,如“英夷”“法夷”等。推而广之,凡是和外国事务有关的交涉,也统统称为“夷务”。19世纪60年代起,“天朝”与“夷”的对称变为“中国”与“西洋各国”“泰西各国”的对称,“夷务”也就演变为“洋务”。

(1)依据材料分析,清政府的世界意识和外交理念发生了什么变化。(4分)

问题二 从“淫巧”到“长技”

鸦片战争以前,人们对西方的科学技术多半投以鄙视的目光,当时一般人视之为“奇技淫巧”,皆“耻言西学,有谈者则诋为汉奸,不齿士类”。19世纪40年代—60年代,先是一些有识之士提出“尽转外国之长技为中国之长技”,随之掀起了学习西学、翻译西书的浪潮。

(2)结合相关知识,分析促使人们对西学的态度由排斥到接受的各种因素。(6分)

问题三 从“臣民”到“国民”

19世纪的报刊、揭帖中,对民众多以“臣民”“子民”相称。进入20世纪,“国民”“权力”话语逐渐取代了“臣民”“子民”话语。

(3)结合19世纪末至20世纪前20年的重大历史事件分析这一变化的原因。(4分)

(4)从社会转型的角度指出上述变化反映的近代前期中国社会的发展趋势。全球史观认为,自19世纪中期开始,中国与世界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指出三方面变化与“世界潮流”的关系。(6分)

26.(2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末清初,以西方传教士为媒介,还进行了具有深远意义的东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天主教耶稣会士的来华传教,是以西方资本主义的殖民扩张为背景的。……来华较早并影响较大的是意大利人利玛窦(1552年—1610年)。德意志人汤若望(1591年—1666年)、比利时人南怀仁(1623年—1688年)等,也较著名。……耶稣会士在传教的同时,除了向中国朝廷和士大夫进献一些新奇工艺品外,也介绍了某些科学知识。利玛窦带来的《万国坤舆图》,第一次向中国人展示了世界五大洲的面目。

——《世界史·近代史》(上卷)

(1)材料一反映了当时中国兴起的什么潮流?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股潮流兴起的国际背景。(6分)

材料二 200多年前,欧洲兴起中国文化热,那时在宗教的欧洲,人的心灵是神的奴隶,然而,中国儒家文化中的无神论和理性主义,让欧洲人看到了一个不信仰上帝的国度,人民有着积极向上和快乐的心灵。这促进了理性主义哲学的思考。儒家文化中君为轻,民为重,民心决定政权的思想,成为民主思想的源头。当时的欧洲,国家主要由皇权和贵族统治,平民没有受教育的权利,更没有参与政治的权利,欧洲人对中国通过公开考试在平民中选拔官员的科举制度,极为推崇。

(2)依据材料二,概括指出中国文化中可供欧洲人借鉴的元素。并进一步分析200年前欧洲中国文化热的意义。(6分)

材料三 一般来说,“五四”以前中国知识分子的“格义”方式主要是运用中国传统文化的观点分析、吸取西方文化,用中国传统文化的模式去套用西方近世文化;“五四”以后,人们的主要倾向则是借用西方文化的观点评析、批判中国传统文化,用西方文化的模式去解释中国传统文化。前者实质上从旧文化的立场批评或赞赏新文化,后者则用新文化批评或赞赏旧文化。

——欧阳哲生《严复评传》

(3)请各举一例分别评述材料三提到的“五四”以前和“五四”以后出现的文化倾向。综合上述材料,反映了中国社会怎样的变迁趋势?(8分)进入近代以来,中学与西学,传统与现代

高二期末复习必修三综合练习三参考答案

1.C解析:A 是自我封闭和保护,与题干要求不符。B洋务运动失败,故不能说完成。D发生时清政府已经被推翻。故符合题意的只有C.

2.C解析:根据所学,新民主主义革命与旧民主主义革命相同点:所处的社会性质相同,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具有同样的革命任务:反帝反封建;革命性质相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不同处是新民主主义革命领导阶级无产阶级;指导思想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有广泛的群众基础;革命前途经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革命结果革命成功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据此本题选C项,只有第③项“革命性质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说法错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革命性质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3.B 解析:从题目所给的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而是民族精神和社会良心的承载者”,“而是为了救国救民,为了使中国摆脱民族危机和社会苦难”,可知主要在强调“新知识分子”承载了更多的社会责任和民族精神

4.B解析:A项正确,胡适认为对清帝的礼遇体现在南京临时政府公布的《关于大清皇帝辞位之后优待之条件》中,是当时双方协商的条件,冯玉祥的做法违背了该条件,即不符合契约平等的精神;B项错误,遵从条件说明双方的互守信用,与反封建无关;C项正确,英美文化强调信用的遵守,胡适的态度说明其深受英美文化的影响;D项正确,不受信用说明国人对启蒙运动中卢梭主张的社会契约、人民主权等思想没有深切理解。因此B项符合题意。

5.C解析:据材料本题反映了康有为在游历香港和上海等地后,对近代城市文明赞叹不已,“乃始知西人治国有法度,不得以古旧之夷狄视之”思想上产生了巨大转变。A项中近代最早提出学习西方政治制度主张的是王韬、郑观应等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与康有为这一史料不符合。B项鸦片战争后林则徐、魏源等地主阶级抵抗派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主张,也与题意不符。D项鸦片战争使近代中国人开始苏醒。据此本题选C项。

6.A [解析] 理解材料,从“不务行教而专行贾,且佐行贾以行兵”,主要叙述了从意大利到法兰西再到英吉利等国,主要是发展商业达到强国的目的,故A项符合材料含义。B、C、D三项未在材料中体现出来。

7.D [解析] 本题考查对鸦片战争前中国国内思想界状况的理解。据“朝贡”等信息可知,龚自珍作为地主阶级士大夫,对外面世界形势变化一无所知,仍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fw/283263/

推荐访问:

热门文章